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特别节目部主任闫东发言。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宣部联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等单位共同摄制16集大型电视专题片《领航》。
最开始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这个片子如果没有让年轻人喜欢,就算失败!这个片子如果没有在国外主流媒体上播放,就算失败。
后来,《领航》播出后,其中有一个短视频《总书记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成为《领航》44个系列短视频中播放量最高的一条,总播放量超1.4亿次,点赞量达515万次,抖音网友留言深情告白:“以身许国,兢兢业业!”“谢谢因为有你,中国更加强大”。
《领航》网络触达受众54.3亿人次,全网点击量超24.9亿次,相关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超12.9亿次,登陆热搜热榜125次,成为近年来网络舆论场影响最广的大型政论片。
这次《领航》的创作,我们除了十六集国内版《领航》,还制作了国际版52分钟的《绘制十年》以及十集的《领航》国际精编版,打造“16+1+10”的传播模式,形成一套“讲好中国故事”的组合拳,创新了重大题材纪录片国内版国际版同时落地的模式。
不久前,《领航》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我曾经在会上发表过《精益求精打造精品力作》的演讲,与大家分享过领航创作的三个“精”,即精心策划、精湛制作、精准传播。今天,我从创作的“三步走战略”为大家具体分享一下《领航》的创作传播经验。
政论情怀,故事表达
党的二十大前,我们用10个月制作了16集大型电视专题片《领航》。《领航》作为中宣部指导下最重要的一部献礼二十大的电视专题片,任务尤其重。我们创作的宗旨仍然是那八个字:政论情怀、故事表达。
我们在中宣部指导下组建撰稿团队,我们的撰稿团队并不是常见的来自党史文献研究院、中国社科院等研究机构的专家,而是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社、中国人民大学等媒体和院校的近50位撰稿人,很多都是90后。他们虽然经验不足,但是他们深知社会最基层发生的故事,全部摩拳擦掌,想把内容整理好,我们故事的基础就是这么起来的。
在近一年时间里形成了18版脚本,这是我们创作之路最踏实的见证。
《领航》每集节目至少有5个故事点,十六集共有160多个故事,有机串联起宏伟生动的十年画卷,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时代放羊读书的故事、安徽合肥市居民郑臻一家三口拍“全家福”的故事、约旦商人穆德在浙江义乌奋斗创业的故事等等。我们用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起16集篇章,大主题、小切口、微刻画,让节目有了鲜活真实的内容支点,润物无声地实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传播效果。
《领航》全片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片段就达到675处、其中从未公开的画面有147个;引用总书记的同期声106处,其中从未公开过的同期声41处。
观众看过16集后,会有一个感受,一个立体的、平实的总书记形象从影像上展现出来了,能感受到他的理念、情怀,能够感受到他是如何带领中国人民走过这非凡十年的。
充分自信,坚定不移自己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长期以来,中国纪录片人努力探索纪录片走向世界的道路,但是中国重大题材纪录片走向世界始终是业界面临的一道难题。
2021年11月16日,我接受创作任务,开始十六集大型电视专题片《领航》的脚本创作与拍摄制作。
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运用国外的话语方式和风格”做重大题材纪录片的外宣。这次《领航》(国际版)在前期策划的时候我们也邀请了外国的专家团队跟我们共同策划、进行头脑风暴,研究《领航》正片的内容中哪些适合国际传播。
但是在最后进入工作阶段之前我就做了一个大的判断,就是这一次在团队建设这个问题上,要坚定不移地自己干。
因此,我选择了整合总台对外传播系统资源,选择了最懂得对外话语表达、最熟悉海外受众喜好的业务团队,包括总台CGTN多语种团队、总台国际传播规划局、总台国际交流局、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节目代理部的力量。
在总台调集熟悉国外话语表达的外宣优秀人才,将他们融入16集正片创作队伍中,形成在总导演统筹下的同一个创作体系开展工作。
我们选择的故事首先得存在于西方的话语体系里,存在于西方的表达里,换句话说这个故事、这个话题海外受众得关心。所以最初我们国际版考虑就是三大块内容:减贫、生态、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版的核心逻辑与《领航》一脉相承,但是在故事的选择上不局限于后者,而是在后者的基础上把范围扩大。《领航》国际版团队在吃透中文版的基础上,经历了再思索和再创作,以专业的国际传播视角重新构建文脉、调整表达。在内容选择上,不断精准的选择和预判。
《领航》(国际版)在最后的关键时刻特别是审看阶段,我作为总导演在团队的支持下决定从三集变成了最终的一集,原来三集的结构没有完全从国内版跳出来,表达方式不够国际化,内容主题不够集中。我作为总导演再次调整战略。52分钟远远比90分钟的内容更简练更鲜明,因此从三集到一集不是简单的做技术型的减法,不是把一些困扰团队的矛盾点直接删掉,而是围绕片子里的故事内容做出抉择。我认为,越是宏大的主题,越可以用小的切口来实现,还是一直以来强调的“政论情怀,故事表达”。在故事的选择上即便是进入了最后阶段时候我们也一直在坚定满足海外受众的需求,只用20多个可触可感有温度的个案呈现给海外观众。
为了更好地将《领航》节目内容以海外受众能理解、易接受的方式,传递给海外主流观众,我们与总台国际传播规划局汇聚研判海外主流平台传播特性、海外观众收视偏好,强化故事性,突出短视频,制作了每集两分钟共10集的《领航》国际精编版,精心选取乡村振兴、中国航天、中欧班列、生态保护等10个主题。52分钟的国际版正片是一个整体状态,而10集的短视频则构成了微观的视角,其通过更加简洁的表达、更快的节奏和更加密集的信息,让海外受众在更短的时间内,迅速感受到中国非凡的时代变化。10集短视频中有8集在国际版正片中并不曾出现,是完全基于短视频制作、传播规律全新打造的新媒体产品,在产品形态上,这10条短视频就和正片形成了点面结合,百花齐放的状态。
开创16+1+10模式,形成一套组合拳
两部专题片在推出节奏上与重要节点配合,《领航》为了迎接党的二十大,《绘制十年》为了全国两会预热,前后呼应,形成一套“讲好中国故事”的组合拳,达到异曲同工、合作共赢的传播效果。
我们精心谋划、巧妙布局,积极攻坚美西方主流平台,在“不可能中争可能”,经过多轮拉锯和艰苦谈判,成功将《领航》国际精编版投送到CNN美国本土频道、国际北美频道等四个频道,其中黄金时段播出占比约40%。此后,我们连续作战,将《领航》国际精编版以英、法、西、俄、德、意和葡语等7种语言落播欧洲新闻台。在习近平主席赴印尼、泰国出席G20和APEC峰会之际,促成探索频道在东南亚区域播出《领航》国际精编版,有力有效配合重大外交节点,提升传播针对性和影响力。《领航》国际精编版的海外传播工作取得了总台重大题材专题节目在美西方主流平台播出的创新突破。
《领航》国际版52分钟的《绘制十年》通过总台44个语种平台对外多轮投放。全国两会期间,《绘制十年》还通过美国《国际日报》、俄罗斯《龙报》、法国《欧洲时报》、菲律宾《商报》和香港明珠传媒等10余家社交媒体向海外推介。
探索集团亚太副总裁、东南亚及中国内容总编Vikram Channa表示,CMG这次的投放内容品质精良,真实自然讲述了正发生在中国的新时代故事,不同以往,撼动了我和观众的内心。通过这次传播,相信全球观众对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高度肯定。
海外网友S Parmentier评论,一段相当精彩的旅程。如此强烈的奉献精神令人感动。这些成就是无与伦比的;海外网友Penny评论,对人类来说,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景。我祈祷所有国家都有对和平、合作、共同繁荣的愿望;海外网友Norman Quach评论,这就是政府运作和建设世界的正确方式。
这十年来,我和我的团队积极探索重大题材纪录片走向世界,我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大。
2013年我们和英国雄狮公司合作了纪录片《孔子》并在全世界80多个国家播出,2016年起我们和澳大利亚野熊公司合作了《东方主战场》的国际版《改变世界的战争》、《长征》国际版、《我们走在大路上》国际版《中国梦的故事》,2017年我们和美国探索频道合作了《港珠澳大桥》(该片多次在探索频道重播并且收视第一),2020年我们和德国电视联盟集团合作了《中国故事》系列(该片在戛纳上映)。
2023年我们和法国国家电视台、法国第三视角公司合作了《中国秦岭,一只金丝猴的记忆》,该片也于2023年圣诞节在法国第五频道同版播出。
在重大题材纪录片对外传播的领域中,《领航》的成功无疑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胜利。但我们也要看到这种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深耕多年的经验基础之上,团队在思考、沉淀和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前行。通过坚定不移地自主制作,精准地选择内容并预判海外受众需求,以及整合总台对外传播系统资源,成功打造的一部作品。
思路更加开放,近年来多次与国际上同行开展合作,用我们的作品,不光在总台,在世界的主流媒体上,在西方的媒体上,进行我们的呈现。我们今年正在做的《我的青春我做主》《中华白海豚》这几个片子,也将致力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将持续不断地在推出体现国家话语、契合国际表达的作品,并不断形成规模效应,让世界、让人类更好的感知中国、触摸中国。(作者闫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特别节目部主任,本文据作者在中国新闻奖研讨活动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