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事迹材料
王秋:女,1959-08,中共党员
王秋同志工作简历:
1983-03至1985-05:北京二二三中学教师
1985-05至1990-08: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记者
1990-08至1992-05: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广播早间节目组副组长
1992-05至1993-09: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广播《北京早晨》节目组长
1993-09至2002-01: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副台长
2002-01至2003-12: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台长(其间:2001年9月—2003年9月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在职研修生班学习)
2003-12至2007-03: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
2007-03至2013-09: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其间:2010年6月—2010年12月在江苏吴锡南长区挂职锻炼任区长助理)
2011-03至2013-09: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常务副台长
2013-09至2018-01: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总编辑
2018-01至2018-05: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总编辑(主持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全面工作)
王秋:深耕音频,传递出彩的正能量声音
她历时33年的探索成果,影响着一城人的精神生活,成就了一个广播合作行业健康长成,而分享她的成功经验,让国内多个城市的广播同行受益。如今,她正在研究如何进一步将广播与新媒体融合,从而赢得更广泛的受众。她说,“要把深耕音频产品作为一生的探索”。
她,就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总编辑王秋。
1985年,王秋这个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维吾尔族姑娘,通过公开招聘调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如今已经是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在北京电台工作的33年,王秋丰富了自己的教育背景:2003年在北京大学媒介管理专业学习,后在美国乔治城大学、英国华威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进修。她的成长经历也是一步一个台阶,先后担任过编辑、记者、主持人,交通广播副台长、台长,北京电台副台长、副总编辑。2013年9月,任北京电台总编辑。
多年来,王秋的工作成绩也得到各方认可,让她多项荣誉加身:曾经荣获全国和北京市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全国“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北京市首都金盾记者奖、中国50位杰出女性广告人、中国十大传媒人物、中国广告20年策划风云人物等荣誉,出版多部专著,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
一、以“人民之托”的视角主理精品新闻
“人民之托”是王秋2017年8-9月两个月时间主持的直播访谈节目,65场视频直播访谈了70位北京市人大代表。王秋本人也是市人大代表,这样“代表访代表”的节目,以网络视频 电台播出的两种方式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节目在网上播放量超过1200万次。节目内容既满足了大众,尤其是年轻受众对人大代表履职情况的了解,更以“受人民之托,为人民代言,向人民述职”的视角呈现了一批精品故事。
“现在很多新媒体靠各种出位赢得流量,你怎么看?”有媒体同行问王秋。
“我们不靠这个。”王秋说。
用心、用脑、用勤奋做出的正能量精品最能打动受众。这是王秋在广播事业上打磨30余年的经验谈。
北京电台年轻同事眼中的王秋,每遇重大报道任务,都是靠前指挥、亲自策划。仅2017年,她带领北京电台同仁围绕贯彻十九大精神这条主线,开展重大报道58次,开设专栏100多个。有多组报道得到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出版广电局表扬。
在她主持下,北京电台举全台之力推出多项特别策划,其中大型报道《非遗时光》从2015年起连续3年抢救性专访北京市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传承人,制作播出专题节目100余集,先后获得北京新闻奖组织策划奖,北京广播电视台节目创新银奖,北京市委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专项资金支持、北京市文化局专项资金支持。
二、不停歇创新,让电台不老
做了总编辑后,她把自己摸索出的成功职业经验和全台同仁分享:“话筒是广播记者的笔”“用声音带领听众身临其境”,强调广播要讲故事,记者要沉到一线做“接地气”的报道。
从业之初,她采访主持的《听众之声》节目,用话筒服务百姓民生,解群众之急,政策解读有权威,语言风格接地气,栏目组被北京市记协授予先进集体称号。此后她主持的《星期三热线办公》获北京新闻奖一等奖,北京广播电视局召开该节目专题研讨会,予以肯定和表彰。
作为北京交通广播的创始人之一,她力主记者打开视野、提高现场报道能力。发起“国道万里行”大型采访报道,使走出去做大型系列报道成为北京电台每年的自主动作。在一次次“走出去”的报道中,北京电台记者从边防线、南海边、沙漠腹地、大山之巅发回无数鲜活生动的现场报道,拓展了北京电台的报道视角,也使“第一时间发回现场报道”成为北京电台的常态。
三、首创媒体广告“行业代理制”,有序经营“成就两个行业”
2000年,时任北京电台交通广播主管经营副台长的王秋,提出一套全新的广告经营策略——“行业代理制”。 此创意为北京电台打通了广告经营10年高速增长的发展空间,从2004年到2014年,全台广告收入由3.8亿元攀升到8亿元,交通广播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广播单频率首位,最高逼近6亿元。
上个世纪末,北京电台的广告经营一度因恶性竞争难以为继。王秋从“记者跑口”中得到启发,提出“行业代理制”这套全新的广告经营策略,广告代理也像记者“跑口”一样,各自深耕自己的领域,避免无序竞争。这让北京电台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也让一批围绕着北京电台无序竞争的小广告公司成长为各个行业的龙头广告公司,它们在行业做强的同时,也成为其他媒体的行业广告翘楚。
有同行为此评价王秋,一个创意成就两个行业。
经济效益突飞猛进的同时,王秋始终将媒体的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担任交通广播台长期间,她组织全台33名职工每人资助1个希望工程的孩子。还指导发起“北京的士爱心公益基金”,救助家境困难的出租车司机和家属;担任总编辑伊始,北京电台便以“北京交通广播”的名义连续5年、每年出资100万元,对因公牺牲、致残、致伤的北京公安交通民警设立帮扶基金。这些举措进一步提升了北京电台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四、把深耕音频产品作为一生的探索课题
2006年,王秋担任北京电台副总编辑,主管北京广播网,她下力气研究网络新媒体对广播的影响,力图找到传统广播和新媒体互利融合的新途径。
2012年,“北京广播网菠萝台”横空出世,实现了听众自主编排音视频节目菜单,寓“听”于“玩”,首次将游戏概念引入网络收听,成为当时国内外独一无二的网络电台新技术平台。这个项目荣获当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创新奖“科技成果应用与技术革新”一等奖,获得两项国家专利。
担任总编辑以来,王秋的广播改革理念日趋成熟。2015年,北京市成立新媒体集团,她力推北京电台与新媒体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建“互联网 广播”演播间,建立“北京时间”电台专区,实现了广播节目的可视化、移动端多媒体采集、后台全媒体信息共享和多渠道分发,合作双方双赢效果显著。同时,她力主发展北京电台自己的微博微信等多媒体矩阵,目前北京电台多个微信公号在影响力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眼下,王秋还有一个更宏大的人生规划,她要在退休后创建一个全新的音频平台,让更广泛的人群受益于声音产品。王秋说:“对音频领域的深耕探索是我的终身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