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华事迹材料
胡春华:男,1962-03,中共党员
胡春华同志工作简历:
1980-11至1981-12:海军潜艇学院核潜艇专业任学员
1981-12至1983-09:海军某潜艇基地任艇员
1983-09至1985-07:海军政治学院新闻专业任学员
1985-07至1986-04:海军某基地政治部任干事
1986-04至1992-01:人民海军报社任编辑
1992-01至1995-02:解放军报社总编室任编辑
1995-02至2000-04:解放军报社政工部任编辑
2000-04至2002-12:放军报社总编室任编辑
2000-12至2004-12:解放军报社总编室任主任编辑
2004-12至2012-12:解放军报社军事部任主任编辑
2012-12至2018-04:解放军报社军事部任高级编辑
迈向基层的脚步永不停歇
胡春华同志,是从核潜艇水兵成长为中央军委机关报的高级编辑。在30多年的军事新闻生涯中,他像当年下潜到深海大洋一样,不断沉到部队基层一线搞调研、抓问题、做策划。他策划和采写的“新时期英雄战士”李向群、原北京军区大功三连等27个单位和个人被树为全国全军典型,11次获中国新闻奖和解放军新闻奖,2次荣立三等功,享受军队优秀人才特殊津贴。
30多年来,胡春华先后在人民海军报和解放军报总编室、政工部、军事部等多个部门工作。上过夜班、办过专版,分管过军事训练、科技装备、军事院校、基层建设、党建、青年等方面的宣传;参与过东南沿海演习、香港回归、98'抗洪、汶川抗震、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阅兵、中俄联演等30多项重大事件的采访宣传活动。
一、走下去,挽起裤腿“捞活鱼”
胡春华之所以能在多个岗位上迅速打开局面,就在于把基层当课堂、视官兵为老师。他始终坚信,坐在办公室里策划不出好主题、约不来好文章,每年下部队都在3个月左右。
去年10月,针对陆军转型后合成营怎么建、怎么战的问题,他利用半个月的时间,调研了6个合成旅,采访了所有的旅主官、部门领导和合成营指挥员,策划出6个整版。军报连续刊发后,引起军委领导、陆军机关、基层部队的广泛关注。
抓准问题,一碰就响,缘于胡春华扎实的调研基本功。从当年背着黄挎包走海防至今30多年来,他迈向基层的脚步从不停歇。最南到过曾母暗沙,最北到过黑龙江漠河;最高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空军雷达站,最低随潜艇下潜100多米长航20天;住过300多个连队和边防哨卡,上过20多个岛屿;走过中越、中缅、中蒙、中俄近一半的陆地边境线和大部分海防线,先后策划的《当兵之道系列》《带兵之道系列》《实战化演训系列》等60多个专题广受好评 30多次获社长奖和社长特别奖;策划、采写出5个全国典型、22个全军典型,还有90多个单位和个人受到原军区级以上表彰奖励。
可贵的是,胡春华策划了那么多好专题、好新闻,却很少署名。他不止一次说:“当编辑就是做嫁衣,守不住这点‘本分’,什么事也干不成。”
二、蹲得住,揪住问题“挖深井”
在军事新闻界,胡春华是公认的策划深度报道的行家里手。
“带兵难”曾一度困扰基层,究竟难在哪里?他深入10多个连队蹲连住班,策划出《懂你,一道必解的时代命题》等专题稿件,从新时代的背景、青年战士的特点、带兵人的角度,展开大纵深、全方位的探索与剖析,在全军首次提出了“教育的基础要下移”的问题,并启示带兵人“读懂兵心,就能找到共鸣点;读懂自己,就能找到发力点;读懂时代,就能踏上节拍点。”稿件发表后,引起全军上下广泛关注。
随着现代战争样式的转变,三军部队急需联合作战人才。胡春华跟踪调研,来到5所军种院校刨根问底,连续策划出《联合作战呼唤联合人才》《联合人才呼唤联合办学》等6篇系列报道,推动5所军种院校很快达成联合办学协议。不到一年,联合办学的院校发展到13所。
随着我军维和、护航的常态化,以及海外救灾、异域撤侨和对外交往日益频繁,中国军队备受世界瞩目。军报首次发表采访110多个国家外军留学生的见闻《中国军队有性格:不惹事不怕事》,引起世界主流媒体关注,尤其在海外华人华侨中反响强烈。为策划好这篇报道,胡春华先后20多次与外军留学生座谈交流,采访不同时期的带教带训干部。
胡春华策划的60多篇深度报道,篇篇直面我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既揭示矛盾,又探寻路径,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6役之战:院校“蓝军”打出了什么》,洞察军队实战化演训中的积弊;《从修建训练场看军民融合难在哪》,盘点当前军民融合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一人一事的工作做到位》,探寻经常性思想工作的规律和要义。针对初级指挥军官培养“4 1”模式“部队不看好,院校有怨言”的现状,他深入6个集团军和12所院校深究细研,策划出《4 1模式:4要迈过几道坎》等8篇深度报道,引起原总部机关、教学单位和基层部队强烈反响,。
三、动真情,把准脉搏“淘真金”
胡春华策划和采写的众多典型紧扣时代主题,常常以小见大,饱含真情实感,把“易碎品”做成精品。
原广州军区某部战士李向群,在98抗洪中牺牲,原军区曾作为典型做过宣传。半年后,胡春华参加追授李向群“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座谈会发现,与会各界代表反响强烈。会后,他迅速奔赴李向群生前所在部队调研,向社里报告:改革开放20年,李向群20岁,火线入党,壮烈牺牲,李向群的重大意义就在于,有力回答了这一代青年究竟行不行的大问题。胡春华作为前方记者和后方编辑同大家团结协作,军报连续刊发4个一版头条通讯,每篇配发评论员文章,累计27个整版。中央军委授予李向群荣誉称号,江泽民同志和其他军委领导分别为李向群题词。李向群成为我军继雷锋之后又一个高规格、大规模宣传的重大典型。
分管“中国军校”专版时,胡春华收到一篇几百字的来稿,写的是女学员姚冰彬在校4年除39门文化课全优外,还帮同学修了4年鞋、打扫了4年晾衣间、擦了4年的黑板。姚冰彬为什么这样做?胡春华联系作者前后改了三次都不满意,就利用双休日驱车600多公里直奔这所大学,同两位作者一起深入采访。报道从姚冰彬“知与行”的小事入手逐步引申:大学的“教”有没有短板?学生的“学”有没有盲区?揭示出加强军校学员思想道德培养的大主题,使这个普通学员成为军报一个整版的主角。稿件见报后,全国10多家主流网站全文转载,点击量达300多万。
胡春华良好的职业素养影响和感染着周围的同志。他带的编辑记者和通讯员有的成为部门领导,有的成为业务骨干,还有20多人走上领导干部岗位。他采取每3个月轮换一次的办法培养基层通讯员,至今已带训130多名,有60多人成为各部队的新闻报道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