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涛事迹材料
肖涛:男,1979-09,党员
肖涛同志工作简历:
2003-07至2006-12:西藏日报社总编室要闻编辑室编辑
2006-12至2007-07:西藏日报社总编室要闻编辑室副主任
2007-07至2011-04:西藏日报社记者部编辑室副主任
2011-04至2012-12:西藏日报社记者部编辑室主任
2012-12至2013-05:西藏日报社总编室主任助理
2013-05至2018-05:西藏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肖涛事迹材料
他2003年6月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支援西部大开发,主动来到条件最为艰苦的西藏工作。
他15年坚守采编一线,行走万里雪域、记录伟大时代、讴歌高原人民,获得包括中国新闻奖一、二、三等奖在内的20余个国家级、自治区级新闻奖项;2009年被评为西藏自治区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他,就是西藏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肖涛。
他深爱这个崇高职业,用心讲好西藏故事
2003年7月,肖涛入职西藏日报社,任总编室要闻编辑室编辑,由此开启了长达数年的夜班生活。编稿子、校小样、画版子、看大样,凌晨下班是常态,遇有突发事件、重大事件,不免通宵达旦。不管多晚下班,他都要带一份大样回家,反复校阅,丝毫不敢大意。编辑室人少,有时接连上两三个月夜班,“黑白颠倒”、作息紊乱。
2007年7月,肖涛被调整到记者部编辑室,一方面承担文字编辑工作,一方面承担采访任务,由此开启了记者生涯。同年,他随时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赴墨脱县采访,这是历任自治区主席第一次到墨脱调研。恰逢雨季,路上雪山横亘,塌方多发、飞石频降、蚂蟥叮咬。他第一次感受到记者的不易。
2008年5月初,肖涛带母亲和儿子进藏,此时儿子一岁半,母亲59岁。初次进藏,他们高原反应强烈,儿子感冒发烧、病重住院。此时,四川发生“5·12”大地震,西藏发出首列赈灾专列,肖涛随同前往。在川期间,多次发生6级以上余震,小震不断,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他白天采访,晚上写稿,还要防范一次次突如其来的余震。两个月后,日喀则仲巴县发生地震,他又前往震中采访,及时发回一线抗震救灾报道。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西藏日报社策划组织了“雪域边线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采访活动。西藏6个“边线”地市,肖涛就跑了4个,历时数月、行程数万公里,多次发生爆胎险情,是该系列报道中所到“边线”最多、采写稿件最多的记者。《雪域边线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在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2008年度)评选中获报纸系列一等奖,这也是西藏新闻界完全独立采写、刊播的作品首次获此殊荣。在参评中国新闻奖时,报社特意将《“山药蛋”变“金蛋蛋”:甲谐正源之争》列为第一代表作,为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打响了“头炮”。肖涛正是《“山药蛋”变“金蛋蛋”:甲谐正源之争》的第一作者。
2009年4月,肖涛赴日喀则樟木镇采访“国旗老阿妈”,采写的通讯《让五星红旗永远高高飘扬》,获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2009年度)二等奖。
同年,西藏日报社组织策划了“最美藏乡行”大型采访活动,肖涛带队前往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那曲采访。为了采访长江源头第一户牧民,他在毫无后勤保障的情况下,驱车前往格拉丹东。途中,沼泽遍布,车时而陷入其中;河上无桥,车趟水而过,差点被急流冲走。在海拔近6000米的采访点,他强忍缺氧头疼、心脏不适,完成采访。当天凌晨从安多县出发,回到安多县,已是夜半。途中多次发生险情,车差点坠落悬崖、掉入河中。
2012年秋,他先后赴日喀则、昌都采写“幸福高原·合家欢——迎接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系列稿件。该系列报道获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2012年度)三等奖,肖涛是代表作《父子“曼巴”》的第一作者。在日喀则采访时,翻越大山,遇简易桥,车头冲出桥栏,险些滚下山崖。从昌都回那曲途中,夜翻雪山,大雪纷飞,道路积雪,车辆失控,差点坠入深谷。
2013年5月,肖涛任西藏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但是他仍坚守在采访一线,圆满完成了日喀则“4·25”抗震救灾、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党的十九大和全国两会等重大采访任务。
他深爱这片高天厚土,用情行走雪域大地
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级”之称。肖涛是家中独子,2003年大学毕业时,父亲已有62岁、母亲年届60岁。
听说儿子好不容易从湖南考上北京的大学,却又要去西藏工作,父母十分不解。肖涛再三坚持,父母只得同意。
7月,肖涛第一次踏上雪域高原,从此他的人生理想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003年底,在肖涛的劝说下,女友辞去深圳的工作进藏。他们把家就安在了拉萨。
人们常说,在西藏工作,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2006年10月,儿子出生第三天,肖涛便返回西藏工作。再见儿子已快一岁,相见俩不识,儿子哇哇大哭,他潸然泪下。
如今,女儿一岁半,放在湖南农村,由70多岁的父母抚养。
2012年6月,肖涛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完成研究生学业。此时,儿子面临上小学的问题。西藏高寒缺氧、教育相对落后,无论是对儿子的生长发育还是教育培养都不利。当时,区外有几家单位向肖涛伸出橄榄枝,家人也希望他回内地工作。然而,肖涛还是坚持回到西藏。
西藏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但是肖涛喜欢下乡采访、喜欢深入基层,与干部群众打成一片。他说,这样才能写出带有酥油和糌粑味道的稿件。西藏74个县区,他就跑了71个,最偏远的墨脱、察隅,最危险的边坝、洛隆,最艰苦的班戈、申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多次遭遇险情。每次下乡,他都要带上速效救心丸、丹参滴丸,以防不测。他有一个心愿,把全区74个县区跑完。
2016年底,肖涛主动报名驻村,驻村点位于昌都市芒康县,海拔约4000米,路况险、水质差、不通电。冬季严寒,晚上生炉取暖,夜半柴尽火灭,常被冻醒。他克服困难,走村入户,深入摸底,宣讲党的政策,推进脱贫攻坚。
肖涛深爱着这块土地和这里的人民。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曾连续3年没有休假,很少有时间照顾家人。几位亲人去世,他都没有回家。父母生病住院,他没能陪护。
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极度压抑焦虑,肖涛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他有次两眼一黑,头撞在门框上,额头划了一道大口子,随后倒在地上,鲜血直流。后被妻子送到医院,包扎输液,两天后又回到工作岗位。
肖涛说,常年在藏工作,缺氧伤身事小,上不能侍奉双亲,下不能抚育儿女,最苦最痛莫过于此。但是,他并不后悔选择西藏,选择这个职业。他说,要牢记初心使命、忠实履行职责,多写稿、出精品,努力讲好西藏故事,把一个客观真实、发展稳定的西藏介绍给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