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耿建扩

2024-02-23 15:41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耿建扩事迹材料

  耿建扩:男,1969-10,中共党员

  耿建扩同志工作简历:

  1993-09至2000-08:石家庄日报记者

  2000-08至2003-08:石家庄日报总编室副主任

  2003-08至2006-08:光明日报河北记者站记者

  2006-08至2011-09:光明日报河北记者站副站长

  2011-09至2018-05:光明日报河北记者站站长

  耿建扩同志事迹材料

  耿建扩,男,1969年生,河北无极人,中共党员,光明日报河北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六次获得中国新闻奖,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走转改活动先进个人,光明日报社优秀共产党员。

  耿建扩于1993年河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先后在石家庄日报、光明日报工作。从事新闻工作25年来,发表作品2000多篇、编辑稿件逾400万字。他以高度的政治敏感和职业精神,采写推出了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跨越半个多世纪植树造林的三代塞罕坝人英雄群体等一大批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重大典型。获得中国新闻奖数量在光明日报名列前茅,有作品入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辅助教材。应约撰写的《关注国际风云,发掘新闻宝藏》《光明日报“博客圈自律公约”系列报道成功探因》等文章在《新闻战线》等多家权威理论刊物发表。 

  这些年,耿建扩采写推出的重大典型包括:遵循习近平同志“半城郊型”经济发展理念走上富裕之路的河北正定塔元庄村;“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的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李保国;坚持15年照顾病逝同学父母的河北农大果树9301班毕业生群体;坚持10余年为太行山革命老区送医送药的和平医院白求恩医疗队;签署博客圈自律公约的石家庄“五老”知识分子群体;带着偏瘫丈夫援彊的好医生余文丽;白求恩式女军医张笋;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王胜;模范人民公仆关松发;舍身救人的英雄模范王俊旺;等等。

  耿建扩做人为文有以下特点:

  胸中有全局。多年来,他认真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自觉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2014年初,他在保定学院了解到这个学校近百名毕业生扎根边疆教书育人,联想到当年发生在新疆和昆明火车站的暴恐事件,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群体的坚守和奉献对于边疆长治久安,示范意义重大。在报社领导支持下,他采写的通讯《安放西部的青春和梦想——保定学院近百名毕业生扎根边疆教书育人》在光明日报一版刊发。随后光明日报推出这一群体系列报道。当年五四青年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信中表示,你们响应国家号召,怀着执着的理想,奔赴条件艰苦的西部和边疆地区,扎根基层教书育人,十几年如一日,写下了充满激情和奋斗的人生历程。你们的坚守、你们的事迹,令人感动。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你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总书记的回信由光明日报总编辑专程送达。值得指出的是,新华社在有关通稿中强调“他们的事迹经《光明日报》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篇通讯获得中国新闻奖。

  脚下沾泥土。耿建扩热爱新闻事业,追求新闻理想,践行群众路线,坚持“三贴近”,作风扎实,敬业奉献。2016年6月,他陪同时任总编辑杜飞进同志到河北正定塔元庄采访调研,之后,他又冒着酷暑五进塔元庄,深入采访座谈,撰写了通讯《三十年回望塔元庄》,在光明日报一版整版刊发。这篇通讯深刻反映了塔元庄村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沿着总书记提出的“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开创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局面。文章为农村改革发展立传,为当代中国农民立传。作品发表后在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当日即有60多家中央主流和商业网站转载,全网点击量数百万次。专家学者对这篇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肯定。清华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专家撰文指出,这是一篇注重将党的意志与人民的呼声紧密结合、将历史记忆与时代召唤紧密结合、将时代重大主题与多元表现手法紧密结合的好文章。通讯始终围绕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时代大主题做文章,神聚气凝,起笔高耸,落笔厚重。作品发表后,各界读者和广大网友纷纷发声,认为这篇报道有导向、有特色、有温度、有情怀。普遍评价这是一篇扎根泥土、叩问历史、反映当今时代主题的好作品。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他注重创新表现形式,注重新媒体的运用。党的十九大前夕,他被抽调到报社参加融媒体推进工作。这期间,他和同事一道统筹策划制作了《朋友习近平》微视频产品,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与作家贾大山之间的深厚友谊,引发“刷屏式”传播,达到了数亿级的用户触达量。

  心里装百姓。耿建扩出身农家,深知百姓疾苦。从事新闻工作后,他把更多的目光更多的笔触投向基层,树立了一批草根典型。他推出的《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系列报道,反映了河北农大果树9301班优秀毕业生群体连续15年照顾病逝同学父母的感人事迹,引起巨大轰动,有关稿件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全文转载,系列报道荣获中国新闻奖。文中报道的困难群众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他闻讯即动,率先报道了控制汽车下滑,避免群众伤亡,英勇献身的青年农民王俊旺的事迹,王俊旺被评为烈士、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其父母得到国家抚恤。在报道典型过程中,他也与报道对象尤其是弱势群众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放眼看世界。耿建扩具有强烈新闻敏感,关注国际风云,发掘新闻宝藏,为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出贡献。他采写的消息《东史郎讼案又一铁证,南京大屠杀不容抵赖——石家庄发现1938年日本印制的最新南京地图》被新华社采用,以多种语言向全世界播发,远在日本的东史郎据此专门来石家庄取证,并在多处日军制造的惨案遗址向中国人民谢罪。这篇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河北省精神产品精品特别奖,并入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材。

  双肩担道义。伸张正义,惩恶扬善,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耿建扩曾冒着生命危险进行舆论监督,通过内参和公开报道,揭露鞭挞丑恶现象,经过严格的司法程序,使为害一方、逃避打击的黑恶分子认罪伏法。

   上一页 1 2 3 4  

责任编辑: 张泽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6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