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记者炼成记 | 原来,他就是“本报记者”!
作者:中国能源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白宇
我做记者八年,前四年基本在和纸媒打交道。偶尔有一些文字稿件上网,恐怕是我与新媒体唯一的联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方式和受众阅读习惯发生深刻改变,我认识到,必须跳出舒适圈,朝着全媒记者转型。
我身边逐渐有同事开始从幕后走到台前,从纸面上的“本报记者”变成了新闻视频中的主角。当时我还认为,自己离转型还很遥远。
涉足偶然 转型必然
遥远的事,根本不远。
2019年,我与一位新媒体同事共同参加一项活动报道。在我做足了采访功课,与这位同事碰面商量报道事宜时,她竟给我递上了一份完整拍摄脚本,其中不乏我出镜的“戏份”。
错愕之下,同事鼓励我面对镜头:“没事儿,咱们这个又不是直播,拍不好重新来就行。”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站在镜头前,开始拍摄录制。面对镜头的紧张、口播忘词的尴尬……磕磕绊绊之下,为期一天的融媒体报道初体验画上了句号。
夜里,我反复观看发出来的视频和网友评论,感受到融媒体报道的力量,感受到视频的冲击力。
我开启了自己的转型之路。
转型不易 学习为基
首先,我意识到自己与一名“出镜记者”的差距:镜头感不强、说话不流畅、表达观点不自然、沟通感不强……
意识到差距,就要迎头赶上。
有了几次尝试后,我一边在日常理论上加强学习积累,一边积极在实战中适应从幕后到台前的转变。
白宇在2023国际能源变革论坛期间专访英国使馆参赞。
而现实总是充满考验。犹记得一次地下煤矿生产一线的融媒采访任务,因是临时安排,没有其他同事同行拍摄,任务由我独立完成。第一次从“参与者”变为“挑大梁”,这对于我来说是不小的挑战。那次报道,采访地点大多位于矿井之下,属于自己此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新环境,这让我还没有开始面对镜头,就已经焦头烂额。
白宇在陕煤集团黄陵矿业一号煤矿的地下煤炭生产现场进行融媒报道。
沟通采访内容、了解拍摄环境、撰写视频文案……直到去往采访地点的路上,我都在默默推演整个报道的流程。而到了具体的采访拍摄环节,保持出镜状态、确定采访的同期声内容、兼顾拍摄进度……一天下来,手里的视频脚本已被翻折得不像样子。
白宇在煤炭生产一线和采煤机司机进行沟通采访。
不知是幸运的眷顾还是以往融媒经验的回馈,此次采访工作虽偶有瓶颈,但基本达到了总体预期,创作的视频及文字作品得到集团内外的认可。
也正是各种各样的“第一次”,让我接触的融媒体报道领域不断扩大,从最开始的简单出镜,到目前的选题策划、文案撰写、拍摄录制、后期剪辑等等都有所涉足,自己也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渐走出了初始接触融媒体报道时手忙脚乱的状态。
与此同时,集团的各项重大报道任务接踵而至,融媒体的报道形式已经成为各项任务的标配。因此,以战代练、以战促学也成了我融媒体转型之路的真实写照。
多元转变 路仍修远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所在的中能传媒已建成集“策、采、编、播、发”为一体的融媒体指挥生产平台,形成了涵盖“纸媒-网络媒体-音视频-移动终端”等立体多元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白宇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进行融媒报道。
于我个人而言,参与全国两会融媒报道、“十四五”重大能源工程系列报道等活动也愈加得心应手。如在去年全国两会报道中,作为上会记者,我凭借此前的全媒体报道经验,与团队共同打造了《能聊两会》系列报道,紧紧围绕两会热议的能源话题,将简单的材料呈现转为短平快的可视化评论,通过团队完成了一体化全流程的融媒报道。
其实纵览自己的转型进程,从最开始的懵懵懂懂,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侃侃而谈,我想融媒转型带给记者的是多元的转变。
白宇在福建漳州核电基地进行融媒采访报道。
我试着进一步思考这种转变。
首先,这种转变是思路的拓宽。不同的传播方式,会让新闻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带来不同的体验,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要做的,是选择最适合一个选题的传播方式,把它做深、做透。
其次,这种转变是思维的升华。以往,我们只需要聚焦文字,采访后将信息整合成一篇文字稿。而如今,采访和发稿的工作贯穿了整个生产流程。我们需要有视频、图片、新媒体文字等多种思维,灵活应变、快速反应。
最后,这种转变是思想的体现。在一个问题面前,如何展现我们全面、辩证、客观的思考和判断?文字传递理性的声音,新媒体手段呈现情绪的价值。综合来看,何时用哪种形式,展现的是媒体的思想和态度。
媒体融合日新月异,保持空杯心态,力求行稳致远。
本期编辑:李永锡 吕彩虹 陈果静 樊杨
实习:陈祖明 郭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