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 
 作品标题  | 
 中国扶贫第一村脱贫之后  | 
 参评项目  | 
 专题  | 
| 
 语种  | 
 中文  | 
| 
 作 者(主创人员)  | 
 林超艺,张跃,郭晶,庞林,陈婧沂  | 
 编辑  | 
 
  | 
| 
 刊播单位  |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首发日期  | 
 2017年12月29日  | 
|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 
 福建广播都市生活频率 新闻超有料  | 
 作品字数 (时长)  | 
 16分30秒  | 
| 
 采 作  | 
 1984年《人民日报》刊登反映宁德畲族村赤溪村群众贫困状况的“读者来信”,由此拉开了全国大规模、有组织扶贫攻坚的帷幕,赤溪村也因此成为“中国扶贫第一村”。 2016年“2.19”,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向赤溪村乡亲们祝贺摆脱贫困,并叮嘱他们要再接再厉,在现有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自强不息,继续努力。一个备受习近平总书记关注,因脱贫成功而全国闻名的少数民族村,在摆脱贫困之后,如何突破固有的思想观念,如何积蓄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这是一道难度并不亚于脱贫的考题。本台五位记者深入赤溪村五天六夜,和村民、干部同吃同住,跟随村民生活、劳作,用广播作品真实、客观、多角度、生动鲜活地展现了赤溪村脱贫后,坚持绿色发展这一理念,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 
| 
 社  | 
 一、题材重大:作为中国扶贫开发事业的发端之地,如今赤溪村已呈现出民富、业兴、景美的幸福图景。本期节目以宣传为名片,以新媒体为媒介,让脱贫好经验走出村,走出乡,走出县,走向全国;宣传好“扶贫榜样”,是一种鼓励与荣誉,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提升了全社会打好脱贫攻坚战役的积极性。 二、以小见大、情感真挚:赤溪村十几位受访对象,通过亲身经历以及真实的生活点滴,向大家展示脱贫之后朴实且幸福的精神面貌,感受到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内生动力,让听者深受感染,备受鼓舞。 三、充分发挥广播特点,生动呈现:记者实地采访,通过大量的同期声,原音再现,展示了赤溪村村民的现场劳作场景以及村民丰富的业余生活,让劳作与生活二者相互交织,画面感极佳,声音元素丰富多样,可听性强。 四、该作品在本台播出后,又通过融媒体平台进行二次传播,受众反响热烈,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 
| 
 初 推  | 
 《中国扶贫第一村脱贫之后》广播专题报道以“中国扶贫第一村”畲族村赤溪村成功脱贫之后为题材,为我国贫困地区摆脱贫困树立典型和信心,在选题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这种题材的报道也容易流于表面。该专题并没有用大量的空洞言辞,也没有用过多的领导讲话,而是深入村落采访村民,以他们的亲身经历来说明脱贫后的生活和精神上的变化。作品采用村民的同期声和村庄现场背景声,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赤溪村脱贫后的图景。作品在16分钟中,既没有大量的播音,也没有大段的同期声,两者相互搭配,长短结合,可以说声情并茂,给听众以较强的现场感,感染力强,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基于此,我们认为这是一部优秀的广播新闻专题作品,予以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