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新一代信息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应用广度和速度推动新闻生产,推动媒体信息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全面延伸。本文以媒体实践探索为例,深入探讨智媒浪潮的形成和影响,以及如何统筹发展与安全,以智媒化赋能高质量新闻生产,提升受众和用户体验。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行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智媒化浪潮,不仅改变了媒体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也重塑了人们的新闻阅读和信息接触习惯。随着新技术突飞猛进,媒体融合和智能媒体应用普及加速,媒体智能化逐渐成为发展新引擎。
智媒浪潮是指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行业的广泛应用,及其引发的新闻内容生产方式、传播效果、社会效应、舆论生态及受众使用体验方面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提升了媒体内容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为个性化内容推送、全息效果呈现等提供了便利和实现可能,使得信息传播更为精准、高效,智媒用户的体验得到有效提升。
媒体智能化的前沿探索与创新优势
在内容生产领域,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不仅打开了内容创作的想象力,也深刻地影响了相关产业领域的发展。从实践来看,当前国内主流媒体和互联网平台不断推出智媒新应用,功能多样、体验感强,体现了人工智能内容生产的优势。具体来看,人工智能在新闻内容方面具有快速生成和全天候生产能力,有力提升和改善了新闻信息内容的自动化程度,解放新闻生产力,增强内容运营能力,产生新闻资源的倍增效应。
智媒化平台擅长个性化新闻内容生产、精准用户画像和算法推送,从过去的“人找信息”转向“信息找人”,并能够不断基于先进算法进行机器自动化学习和自我更新迭代,真正实现了精准化传播,节约了用户的时间和成本。
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生成图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内容,满足不同读者需求,表现形式丰富化、立体化和全息化。无人机等手段则丰富了新闻角度、增强了共时体验和多场景效果。此外,AI(人工智能)叠加各类专用智能应用和功能模块,比如自动翻译等,打破语言障碍,扩大了国际化广域传播。智媒应用叠加图形美术设计,引发了美编设计界的新媒体变革。
人工智能可以对新闻内容进行实时监测和识别过滤,确保新闻真实性和准确性,提升内容审核水平,不仅提升了新闻表现力,更有利于推动社会科学决策和预判。人工智能在主流价值建设、内容风险管理和舆论引导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成果。新闻用户体验有了更多反馈,反哺新闻生产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智媒生产力的爆发:AI大模型助力新闻内容生产
据CNNIC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从过去的报纸读者、电视观众到今天的网民,受众的分布决定了新闻内容生产和高质量信息服务的智媒化走向。在智媒浪潮中,主流媒体充分运用多元报道平台,运用先进智媒技术手段,开拓进取、求实创新。
综合研究发现,融媒体报道是当今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样式创新,主流媒体在重大主题报道实践中综合运用了AI、大数据、云计算、5G、元宇宙、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灵活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超链接、H5等,充分展现了技术融合,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
在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人民日报AI虚拟主播任小融上线,引发瞩目。2023年两会报道中,数字虚拟主播成为在媒体中流行的主角。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两会词云图》和创意微视频《AI 绘意中国》,新华社推出了《“加油中国人” 大型 H5 互动报道》《元宇宙看两会》,《人民日报》推出了“侠客岛两会观察”系列融媒产品。
越来越多媒体开始在新闻生产中运用大模型。如2023年3月, 新华社“新青年”栏目与百度合作出品的国风短视频《驶向春天》正式上线,其中画面元素由文心一格大模型生成。在成都大运会报道中,新华社发布作品《AIGC:珍稀“宝贝”为成都大运会加油助威》,团队基于AI绘图和文本生成平台,使用大模型技术生成具有表现力的内容。
2023年以来,百度“文心一言”、阿里巴巴“通义千问”、腾讯“混元”、360智脑、华为“盘古”、科大讯飞“星火认知”、抖音“云雀”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开放应用,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在文本生成、音频生成、视频生成、跨模态生成中推出了许多创新功能。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加速升级内容生产业态,持续赋能专业新闻生产与分发,助力媒体机构和新闻业者打造更多智媒作品。
在2020智慧媒体高峰论坛上,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曾发布重磅智能产品“创作大脑”,为媒体机构和内容创作者提供通用型创作工具,提升内容生产和分发效率,为内容创作赋能。2023年以来,《中国日报》号召各部门积极把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辅助工具,提高内容生产效率。采编团队以一种“双重内嵌式”的形态将大模型整合进自身业务流程中,调试摸索出一套新的新闻工作常规。各媒体机构与大模型企业联合开发自己的专业媒体大模型,促进媒体业务升级。比如,《每日经济新闻》自主研发的“雨燕智宣”大模型支持财经新闻短视频的辅助制作和发布。
从智媒内容生产走向 “智媒+服务”全面赋能
近年来,主流媒体加快推动媒体深度融合,不断探索媒体智能化发展,在新闻采编、传媒生态、人机交互等多个领域成果频出,已经从智媒产品形态走向底层技术、组织架构和体制机制的变革与创新。2023年10月26日,人民网主办的“智融未来——2023人工智能成果展示会”在武汉举办,由人民网原创的智能数字虚拟人“白泽”主持。展示会用饱含温情和趣味的方式巧妙呈现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成果,涵盖传媒、音乐、舞蹈、历史、医疗等多个领域。
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聚焦认知智能研究,已推出系列智能技术应用,包括:AI写稿秘书“写易”、涉政内容风控平台“人民审校”、舆论安全风控平台“谛听”、跨模态视频搜索引擎“白泽”、深度合成内容检测工具“天目”、生成式大模型内容安全测评系统、主流价值语料库等。依托内容安全能力,人民网在以智能科技服务党政机关、教育医疗、企事业单位方面构建了独特优势。其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合规性评估体系和语料库由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于2023年3月建立。目前,主流价值语料库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将助力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
有研究指出,在融合转型中,各级各类报业媒体要进一步建强用好媒体融合平台,大胆尝试技术引入,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实现内容供给侧优化,以VR、AR等技术推动沉浸式内容体验,基于人工智能应用探索机器人写作等人机协作的新型报道方式。
智媒浪潮下,“智媒+服务”赋能主流新闻大数据平台发展。大数据、语料库、标签体系等的基础开发投入、技术积累与创新探索,有利于为智媒技术应用筑牢底层基座,为人工智能和机器自动学习提供大量训练素材,坚持完善基础逻辑、安全堤坝和科学标准。智媒浪潮中,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工程投入大、周期长,在这方面的长远规划和扎实的努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主流媒体的使命、责任与担当。
例如,网上群众工作平台积累了数据富矿,可以映照民情民意,把脉社会治理,也可以辅助领导决策。人民网“十四五”规划曾提出,在“领导留言板”基础上研发智能化网上群众工作大数据平台。在2023网上群众工作大会上,“网上群众工作数据分类标准体系”作为平台建设成果首次发布。会上,“领导留言板”还发布了新的智能化升级方案。依托“人民融媒云” 的AI处理能力,“领导留言板”近期完成了云平台架构升级,将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叠加使用,系统将加速实现从“上云”“用数”到“赋智”转型。
智媒浪潮下创新生态的营造与风险规制
近年来,AI、大数据、云计算、5G等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深刻改变了社会舆论生态和网络舆论格局,同时也带来了媒体伦理、隐私保护、数据安全和价值观规制等方面的新课题。
2023年4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2023 年7月,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旨在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这也为智媒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行动指南。
在新闻报道中,AI可以自动识别内容情感,为内容生产和提升传播效果提供数据支持。人工智能本身存在一定挑战和局限,无法完全取代人类理性、社会法律和道德伦理判断。我们要综合考虑技术、社会、法律等因素,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智媒化大潮中不断创造新闻精品,持续改善用户多元化的场景体验。
(作者刘鹏飞系人民网网上群众工作部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