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杜蔚:婴儿之殇与“雅培母乳强化剂”召回疑云

2024-03-01 11:17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杜蔚发言。

  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重要责任。主流媒体所具有的专业性与公信力,决定了其在舆论监督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世界五百强企业、奶粉大牌——雅培的监督报道,题材重大,具有极高的公共价值。这篇稿件最终得以顺利刊发,是每日经济新闻团队前后端通力合作的结果。这再次印证了每日经济新闻在重大舆论监督上,敢于迎难而上、能够取得胜利的能力。报道因为内容创作的专业赢得了业内尊重,体现了媒体在公众关心的社会热点事件面前的责任担当。

  这段时间不少同行来和我们交流,问的最多的是“你们是怎样挖掘到这个好新闻的”?很多人觉得,一份普通的雅培产品召回公告,传递的仅仅是官方消息,很难进一步挖掘到更加深入或者有突破性的内容,“为什么你们愿意花这么多精力来做”?

  这里,我向各位媒体同仁分享稿件出炉以及传播的幕后故事。

调查缘起:一则风平浪静的公告,背后暗流涌动

  将时钟拨回到2022年2月21日,雅培中国发公告称“自愿主动召回”其美国工厂生产的3款奶粉产品,其中仅雅培母乳强化剂一款在中国销售。

  这则看似风平浪静的公告告诉中国消费者三个主要信息:暂不食用、主动召回、召回批次。单从这则公告,看不出产品或企业有任何问题。

  不过彼时,网络上家长的声音引起我们的关注。细菌感染、便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家长们对于孩子病症细节的痛心描述,充斥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家长们怀疑,导致尚未足月的孩子、经历数次抢救的“元凶”是雅培母乳强化剂。

  其实,在雅培中国发布召回公告的前一日,中国海关总署已发布提醒,建议中国消费者立刻暂停食用雅培母乳强化剂。并在文首表示,数天前,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宣布,正在调查4名婴儿感染坂崎克罗诺杆菌的投诉,当中已有婴儿死亡。FDA称,这4名婴儿均食用了雅培奶粉。

  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提示,坂崎克罗诺杆菌可能造成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婴儿、免疫力低下婴儿罹患脑膜炎、败血症或坏死性结肠炎,由此菌引发疾病而导致的死亡率可达40%-50%。

  这引发了我们的关注:

  (1)雅培称是主动召回,但家长怀疑婴儿吃出了问题。而这又是早产儿追赶体重的特殊医学营养品,渠道特殊、价格不菲。

  (2)那么,我国不幸遭遇细菌感染、甚至陷入生命危险的孩子,究竟与食用了雅培召回的母乳强化剂之间有无关联?

  我们遂通过找寻各大社交平台的家长发帖、加入母婴群、蹲守医院等路径,扩大采访量级,让尽可能多的家庭加入受访。随着采访的中国家庭越来越多,我们愈发感受到雅培召回公告背后的暗流涌动。

  价值挖掘:寻找公众利益与专业财经的交集

  尽管数字技术的快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促使中国整个社会形态正在发生嬗变,但作为主流财经媒体,我们在市场立足的关键词仍然是“专业”——我们认为,专业的采编理念与持续不懈的耕耘践行,才能制作高质量新闻产品。

  回到雅培的报道本身,专业性首先体现在价值落点上。也就是说,每日经济新闻为什么会集结精锐采编力量来做这样一个新闻调查?想清楚这个命题,是进行决策的第一步。

  事实上,翻开每日经济新闻近二十年的成长史,不难看出舆论监督报道一直是我们坚持并擅长的。做的越多,就越有经验,越有判断力。此前每日经济新闻的专业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本市场,报道对象诸如上市公司、基金券商等金融主体,受众相对垂直。

  随着影响力的扩大,我们的报道范围延展至“泛财经”范畴,关心对社会公共利益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以经济视野介入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

  雅培“细菌门”的调查,一头是关乎婴儿生命健康的公共事件,凡是家里有孩子的都会关心;另一头是世界500强上市公司,是跨国企业、大品牌,在资本市场分量很重。

  这个选题处于公共属性和财经属性的交集地带,而且两个属性的显示度都很高,也就是主流财经媒体值得下工夫追踪的选题。

  正所谓“纲举目张,执本末从”,把握好一个选题的价值落点,是抓住一张提网的总绳结;抓住公共性与财经性的交集,就是抓住这个选题的价值根本,其他环节就能条理分明的展开。

突破瓶颈:关联性就是共性

  基于我们此前所做的调查新闻经验,在做雅培调查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关键证据就是寻找检测机构。有没有坂崎克罗诺杆菌,一化验就清楚了。但在寻找海内外检测机构时,却举步维艰。

  有的机构碍于和雅培的合作或因其企业背景,拒绝检测;有的机构称,并无这类菌株,无法检验;而此时,雅培在中国市场召回该产品已进入尾声……

  当检测这扇门关上之后,我们一度陷入取证难题的“瓶颈”。但家长们一通通深夜的电话,他们焦灼的声音和病房里孩子的哭声,又让我们难以放下对真相的追问。

  奶粉检验做不了,我们选择从医生、律师、市场监管部门等渠道“绕道”出发。在深入采访国内多家三甲医院新生儿科和早产儿科的医生、护士后,我们获得新突破:“不能让患者提供确实拿不出的证明”“病例之间的相关性,比如全国有多起相关事件,这些关联性就是共性”。不断突破下,中国多个城市的市场监管部门、海外的FDA、雅培总部等,也陆续给予了我们回复。

  虽然我们突破口的曙光显现节点各不相同,但其中也有可以总结的专业方法论:

  无论再复杂的调查,都是从核心当事人出发。这里面的调查,考验记者的突破能力——找到关键人,并让他们开口;也考验记者的综合素养——看得懂动辄几十页的FDA英文专业报告,并打捞出关键信息。

  自网络媒体、社交媒体流行以来,“人人都有麦克风”。但实际上,信源越多元、信息越爆炸,越需要专业媒体的专业品控,专业媒体的价值也就越凸显。

叙事逻辑:理性克制与人文关怀兼备

  写作雅培“细菌门”的过程,也是对我们新闻职业技能的极致考验。

  一对双胞胎婴儿的母亲曾在凌晨向我们哭诉,她一万次追问自己,如果当初不给孩子吃雅培母乳强化剂,是不是就不会付出沉痛的代价?她想知道,为何身体状况较好的弟弟,先行服用后不幸夭折?哥哥在服用过程中数次细菌感染,一度命悬一线?

  还有一位父亲告诉我们,他的孩子在吃下半包、仅0.5g的雅培母乳强化剂后,不到两小时就呼吸急促。被送进重症监护的11个日日夜夜,他与妻子几乎每天以泪洗面。这位父亲说,“才几斤重的孩子,被各种抽血化验,脊椎穿刺……我们为没照顾好宝宝自责”。

  对于家长们的焦虑、痛苦,我们也非常痛心,但要做监督报道,就必须摆正理性与情感的关系。在写作过程中,我们秉承三追问和三坚持。

  ·每一段话都追问自己:这段文字是站在什么角度?有没有以偏概全?是否经得住考验?

  ·每一次落笔都告诉自己:坚持人文关怀、坚持把复杂的事情讲清楚、坚持文本可读性。

  雅培“细菌门”事件错综复杂,怎样表达才能让大家看懂;在内容很专业的时候,我们怎样写作才能有温度;家长的遭遇很值得同情,但我们怎样行文才能做到中立……这些考量,像肌肉记忆一样,贯穿我们采编始终。

  对于雅培“细菌门”的写作,我们先以时间主线入手,抛出新闻的主要矛盾,然后再切换到主题线,不再围绕时间安排材料,而是集中精力呈现重要信息。同时,我们采用的来自多个消息源的信息,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全面地了解新闻的真相,另一方面,也会使得来自几方的声音得以在相互佐证、矛盾或在对照中赋予调查以别样的意义。

引导能力:精准把握“时度效”

  新闻舆论监督是党和政府监督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民生、维护公正的重要桥梁,是媒体实现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

  反观雅培“细菌门”事件的报道,正是找准了方向、把握了时机、掌握了火候,才利于促进问题的解决,提高了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首先是时机节奏——这篇报道恰逢三重信息交织汇聚:我国海关提示暂停食用雅培母乳强化剂、美国雅培工厂被FDA曝出婴儿食用后出现细菌感染、部分中国家长在网上血泪发声。我国婴儿出现的病症,是否与雅培母乳强化剂直接相关?是媒体介入调查、抽丝剥茧、舆论监督的好时候。在新媒体海量传播的情况下,失去时效就会陷入被动。

  其次是把握住了分寸力度——食品安全往往比较敏感,牵涉各方利益,且这一事件事关国际大品牌雅培,以及新生儿和他们的家庭。精准研判、获取事实、客观公正,是舆论监督媒体必须有的立场。不能为取悦受众而“失向”,盲目介入而“失准”,也不能为吸引眼球而“失真”,因过分渲染而“失范”。

  再者是讲求实际的效果——老百姓关心的问题,要找准思想共同点、情感交流共鸣点、利益关系交汇点以及化解矛盾的切入点。这是我们这篇报道极力追求的出发点,同时,在报道中我们也追求力度和温度,围绕大众关切,通过多方采访,针对问题解疑释惑,增强了报道的说服力、亲和力和感染力。

全媒体传播,彰显影响力

  《婴儿之殇与“雅培母乳强化剂”召回疑云》能引发读者共鸣、形成影响,离不开上述几点新闻价值元素,也得益于每日经济新闻强大的新媒体矩阵传播。在这里,我也想以这篇报道传播的情况,与各位同仁分享每日经济新闻近年来在全媒体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

  该报道首发于“每日经济新闻头条”微信号,这是我们近几年重点打造的深度报道账号,致力于“专业、深度、故事、传播”。随后,报道又通过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大号、微博、视频号、第三方平台入驻账号等新媒体渠道,以不同表达样式广泛传播,形成了很大影响力。

  每日经济新闻的“两微”——微信、微博处于业界前茅,其中微信位列财经媒体全国排名前三,微博则是财经媒体第一大V,拥有超4800万粉丝。而我们的短视频矩阵,年度观看量超30亿。以两微一端、音视频矩阵、全网平台号构建的每日经济新闻全媒体集群已经触达逾1.2亿用户,全媒体年阅读总量超过360亿。

拥抱AI,以科技促转型

  生成式AI,是可以预见的全新科技革命,将重塑各行各业。面对颠覆性的科技浪潮,我们媒体人能做什么?相信这是大家都在思考,并正在尝试实践的领域。借此机会,我再与各位同仁交流每日经济新闻科技赋能新闻生产的做法。

  面对AI,每日经济新闻拿出了破釜沉舟的勇气,既要以内容树影响,也要以科技促转型。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中国财经智媒体引领者”,为此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也开发了一些产生影响的智媒体产品:

  ·我们的AI快讯,已经实现超5000家A股上市公司信息的秒速覆盖,日均发稿量达千篇;

  ·我们的AI电视,是全球首个全流程“无人化”AI驱动的视频直播产品,周观看量最高可达1900万人次;

  ·我们的AI音频,在喜马拉雅的年度播放量超3亿次。

  AI快讯、AI音视频以及AI电视构成了每日经济新闻全生态、全媒介的财经内容生产和传播体系。

  现在,我们整合数字科技公司和技术团队,自主研发的“雨燕智宣”系统,打造了一套融合虚拟形象、虚拟声音、元宇宙应用场景、媒资数据库的全流程AI视频解决方案,荣获“中国报业技术赋能媒体融合十佳案例”,它将为MBG(媒体、企业、政府)客户群体分别提供智慧生态搭建、场景化品宣推广、数字化信息应用等技术服务和综合解决方案。

  《每日经济新闻》一直有创新的内生动力,拥抱先进科技的初心,并将之应用于新闻生产。2019年我们的全媒体作品《ofo迷途》获得第29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一等奖。如今,我们在财经智媒体的探索上依旧奋勇前行。®

  我们致力于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平台、新手段赋能内容生产,但同时也不忘初心,守正创新,要做有担当、有本领、有情怀的新时代新闻从业者,传播主流价值观,提升传播效能,成为有影响力、公信力的财经智媒体。(作者杜蔚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本文据作者在中国新闻奖研讨活动上的发言整理)

责任编辑: 张泽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64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