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许宝健:提问提问再提问

2024-03-01 14:18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许宝健发言。

  提问是人的天性,是我们保持和这个世界紧密联系的重要方式。对真相的追寻,对真理的追求,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无不体现在提问当中。提问是记者的天职,不善于提问,不会提问,甚至不敢提问,是不适合做新闻工作者的,也是做不好的。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六个坚持”,其中第四个便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央党校成立90周年大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理论宣传中值得注意的现象:照本宣科、不求甚解、浮在面上。这三大问题背后反映的就是缺少问题。新闻宣传特别是理论宣传要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以研究阐释问题回答好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

  学习时报是以理论宣传为主旨的报纸,去年在学习评论栏目刊发的《对“时时放心不下”来源的追问》获得中国新闻奖评论一等奖,在感谢评委和读者认可的同时,也引起我的一些思考。今天利用这个机会,和大家做一个简短的交流。我发言的题目是“提问提问再提问”。之所以连用三个提问,直接来讲首先是一种强调,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强调提问的重要。还有就是,这里的三个“提问”,包含了三层意思,或者说是提问的三重境界。

  第一个“提问”,要养成提问的习惯,我跟研究生和青年记者讲,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宣传,一定要养成提问的习惯,养成这样一个好习惯,获益匪浅,终生获益。

  提问要从学习开始。我们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候,学习重要讲话精神的时候,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时候,学习中央重大方针政策的时候,都要一边学习一边提出问题,然后根据自己的问题,再去学习和请教,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一个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的过程。我第一次学习二十大报告的时候,我记得很清楚,一口气记下了27个问题,随着学习的深入,问题时有增减,直到现在,我的学习笔记上还有几个问题待进一步学习理解。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问题成为学习时报的选题,而且都产生了不错的宣传效果。因为我相信,我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的问题,一般党员干部也都会有。学习最怕说“没有问题”。

  提问要落到写文章上。无论你写什么文章,是消息通讯,还是新闻评论,是长篇大论,还是三言五语,都要提出问题,如果提不出问题,自然也就没有分析和回答问题,这样的话你的文章就会落入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照本宣科、不求甚解、浮在面上。我们党的第一代领袖毛泽东是文章大家,他的很多文章仅从标题看就体现了问题意识,还有很对文章开头就是奔着问题去的,比如《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篇文章第一句话:“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开门即见问题。

  提问不能浅尝辄止,要连续不断、锲而不舍,可以说,提问没有彼岸,因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次获奖的评论《对“时时放心不下”来源的追问》就体现了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读到大量相关资料,不仅受到教育,而且开阔了视野。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追问”到现在还没有停止,依然有人在发文章,有人在给我推送相关材料。这次主题教育要重点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二卷,我的学习从书名、字体字号、封面颜色等等开始,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因而也有了不一样的收获。仅就封面颜色而言,我们对封面的黄色进行了深度追问,获得了一些独到的信息,加深了对著作内涵和意义的理解。也直接导致我们学习时报开设了一个新的栏目,叫“颜色的文化含义”。

  第二个“提问”,就是要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同样,提出高质量问题是做好新时代宣传和理论文章的硬道理。所谓高质量问题,就是上下都关心的问题,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列出了五大类问题,总书记在讲话中又多次提出各种问题,这都是我们新闻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高质量问题。现在人们对问题的回答已经不满足于一问一答式的回答,不满足于概念式的解释,不满足于照本宣科式的解读,所以高质量提问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具有可回答性。这个可回答性很重要。如果我们是写评论,那就是要有可议论性,如果是写理论,那就是要有可阐释性,如果是写学术论文,那就要有可研究性。

  高质量问题并不深奥,可能就是我们视而不见的问题,可能就是我们一知半解的问题,还有可能就是在我们心中划过多少次的问题。上过党校的都知道,党校的主体班次有一门课程叫“重读经典”,首先要读的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第一句话是什么?“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有人想过吗,革命导师为什么把共产主义比喻做幽灵,比什么不好啊!其实很多人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面都有这个疑问,但是没有人提出来。这就是一篇好文章的主题。我们学习时报有一个栏目叫“思想通信”,就是党员干部在理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我们请专家来解答。就“幽灵”问题,我们请党校马院的院长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后引起广泛反响,成为学习《共产党宣言》的重要辅导材料,直到今天在经典学习中仍然发挥着作用。

  第三个“再提问”,是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提问,就是我们的提问不能满足和止步于高质量提问,有时候再提问可能是对高质量问题的再深入,有时候可能是一种完善和补充,还有一种情况,可能就是对“高质量问题”的一种校正。无论是哪种情况,它都引领着我们对问题的认识向着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方向前进。大家知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概括成“六个必须坚持”。我们在学习和策划选题的时候,起初想把每一个坚持分别对应成立场、观点、方法,但是后来发现,我们的提问本身就有问题,并从革命导师和领袖那里找到了理论依据,这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恩格斯:“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毛泽东:“世界本来是发展的物质世界,这是世界观;拿了这样的世界观转过来去看世界,去研究世界上的问题,去从事生产,去指挥作战,去议论人家长短,这就是方法论,此外,并没有别的什么方法论。所以,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个东西。”

责任编辑: 张泽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64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