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制片人吕涛发言。
2022年底,由中国人权研究会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摄制的五集新闻纪录片《新时代中国人权》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中文国际频道播出,融媒体传播效果显著,在舆论场引发广泛关注。
在2023年11月揭晓的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新时代中国人权》荣获新闻纪录片一等奖。前不久这部片子还获得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第29届中国纪录片十优十佳”优秀纪录片和最佳撰稿奖。
作为这部纪录片的总导演,同时又是一名长期耕耘在国际传播一线的新闻工作者,我想结合《新时代中国人权》的创作经历,分享一下自己对新闻纪录片创作以及讲好新时代中国人权故事的一些体会。
见微知著 以鲜活的中国人权故事阐释深刻的中国人权理念
《新时代中国人权》是中国首部以人权为主题的大型电视新闻纪录片,这个题材此前没有人做过,没有任何作品可以借鉴。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我们拜访了很多专家学者,广泛调研,查阅大量资料,确定了五大主题,即《人民之上》《幸福生活》《人民民主》《公平正义》《命运与共》。五集内容相互联系,从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人的尊严是否得到维护、人的自由是否得到保障等方面来展开,这也正是中国人权理念的内核——“以人民为中心”。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决定通过真实、鲜活、充满烟火气的人物命运故事,来展现十八大以来的中国人权事业成就,阐释中国人权理念和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确立了创作理念后,我们再回望新时代取得的各项历史性成就时,犹如拨云见日般豁然开朗,满眼都是好选题,处处都有好故事。
我和我的团队坚持故事化表达,摄制组历时1年,跋涉上万公里,走进城市乡村、走进雪域高原,从沙漠戈壁到海疆渔村,在蒸腾向上的烟火气里,在一个个真切的人物命运故事里,讲述中国人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展现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比如,独龙族整族脱贫、一跃跨千年等故事讲述中国以举国之力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暗含着“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基本人权”和“以发展促人权”的理念经验;青藏高原女性出嫁,母亲赠送一把小刀的动人故事和三代产房变迁的鲜活事例,折射了中国对人民健康权利以及妇女权益保障方面的巨大投入;小院议事厅“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全过程民主的真实写照;厚厚的民法典则承载着沉甸甸的法治信念……总览五集纪录片,这样鲜活的故事不胜枚举,一件件切实改善民生的实事,一个又一个充满希望的生活场景里无不回响着“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人权”的铿锵之音,诠释了人民至上的人权价值,绘就了全面保障人权的新时代画卷。
溯源文明 努力构建中国人权话语
作为中国首部以人权为主题的新闻纪录片,如何巧妙地将人权理论嵌入影像叙事,也是一个富有挑战的任务。我们跟众多专家讨论后发现,我们不应陷入西方单一的人权标尺,而是尽可能通过多元、开放、包容的人权观,破解狭隘的零和博弈,而这就需要从文化本源上来找答案。
我们在第一集《人民至上》的开篇,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通过回顾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河北阜平孩子演唱奥运会会歌,引出一段太行山与奥林匹斯山跨越时空的对话:两千多年前,当古希腊的“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萌发出人本思想时,中国儒家先贤们提出了“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形成了“以民为本”的理念。东西方文明之光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铺就了东西方人权理念的文化底色。这一段设计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把对人权的认识提升到文明的高度,巧妙打破了用单一尺度定义人权的话语陷阱,也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创新。这个片段也成为全片的点睛之笔,得到学界和业界的一致好评。
讲好中国人权故事,为的是成就更多更好的世界人权故事
为了借助这部纪录片向全世界讲好中国人权故事,我们在立项之初就确定了“第三只眼看中国”的创作原则,以外国政要、国际组织负责人及国际权威人权专家甚至更多普通外国人的视角,来理解中国人权理念,解读中国人权成就。但在这些传播方式和技巧之外,我们也一直在思考一个本源问题:我们希望全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从新时代的中国人权故事中获得什么?只是改变对中国的片面、刻板印象吗?这其实也是长期困扰国际传播工作者的一个现实问题。让人惊喜的是,我们在习近平主席2016年发表在伊朗《伊朗报》上的一篇署名文章里,收获了启迪、找到了答案。文章描述了两个充满画面感的形象:
“来自中国的丝绸和伊朗的高超工艺结合,成就了波斯丝毯的高贵;来自伊朗的苏麻离青和中国的高超工艺结合,成就了青花瓷器的雅致。”
习近平主席以波斯丝毯和青花瓷为例,阐明了不同文明之间美美与共、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这让我们更为坚定:解读中国人权故事,让全世界认识真实的中国、现代的中国,除此之外,通过展现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的成功,激励广大发展中国家坚定走好符合自己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从而为全世界奉献更多更精彩更激动人心的人权故事。因此,我们的纪录片在讲述中老铁路、菌草援外以及共建“一带一路”等内容时,着重突出外方普通民众的命运和感受,展现他们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传递他们对美好未来的信心。这也正是习近平主席始终倡导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这里我还想分享一下《新时代中国人权》与重庆之间的美好渊源。早在策划之初,我们就和西南政法大学紧密联系。现任重庆市人大法制委主任,时任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法学家付子堂先生,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永和先生等多位西政专家老师为纪录片担任学术顾问,提供宝贵的理论支持,并在纪录片中出镜,解读阐释。另外,我们还在重庆采时中发现了手语律师唐帅的故事,并在第四集《良法善治》中进行生动讲述,凸显我国在保障残疾人法律权益方面的实践与努力。
而这些实地采访调研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我发现,由于手语翻译质量参差不齐、手语翻译人才缺乏,司法实践中可能会出现翻译错误,致使聋哑人的权益有时难以得到合理保障。因此在去年当选全国政协委员之后,我专门以此撰写提案,建议在司法从业人员中开展手语、聋哑人心理学等培训工作,培养一批懂法律、懂手语、懂聋哑人心理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在推行聋哑人无障碍法庭的同时,法院还可以发布涉聋哑人典型案例,为类似案件提供参照标准。这些建议引起最高法、最高检等司法机关的重视,并做专项调研,如何提升残疾人法律权益保障,让我备受鼓舞,不仅体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权》的社会属性,还体现了媒体的公益价值,拓展了媒体产品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新闻纪录片《新时代中国人权》在2022年底通过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及央视网面向全球播出,在海外华侨华人群体中也引发强烈共鸣。而为了更好地进行国际交流,总台还对该片进行了多语种译制,于去年陆续在CGTN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频道播出。这部纪录片还被中国人权研究会的领导专家多次带到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会议等多个国际场合进行国际交流。我欣喜地看到,刻有《新时代中国人权》中英文LOGO的小小U盘,成为新时代中国人权理念更趋自信开放的一个生动注脚。
尽管收获了很多荣誉,但我们很清楚,纪录片始终是一种充满遗憾的艺术。《新时代中国人权》也并非100分的作品。但她是一个开端,我们希望通过她的传播力、影响力,能够为中国人权的国际传播带来变化,助力曾经的“舆论禁区”变成“舆论高地”“传播富矿”。而且我们发现,这样的改变正在发生。我和我的团队也愿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力量,发挥媒体优势,讲好新时代的中国人权故事,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作者吕涛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制片人,本文据作者在中国新闻奖研讨活动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