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兰海燕:全媒体时代做好主题报道的路径探讨

2024-03-01 10:58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工人日报社编委兰海燕发言。

  开展全媒体时代的主题报道是传播正能量、砥砺理想信念、巩固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什么要强调全媒体时代的主题报道?一方面,主题报道是媒体履行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之所系,也是主流媒体权威性和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另一方面,“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写进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媒体深度融合已走向了系统化重建。全媒体打破了介质之间的界限,要求从业者从思维到实践进行全面转型。

  从2017年开始,我牵头组织了工人日报十多次重大主题报道,多篇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这一过程中每次都有新收获新思考。

让“正能量”澎湃“大流量”

  “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如何展现新气象新作为,提出的“七个着力”之一。因此,在主题报道中让“正能量”澎湃“大流量”,是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应有之义。

  置身新媒体时代,创新主题报道传播拼的往往是平台、比的往往是技术、争的往往是流量,更加需要自我逼迫、自我革新、自我重塑。

  在实践中我们意识到,“流量就是人心”。读屏时代,媒体从业者应树立流量思维,拥抱流量,切换主赛道,拥抱新技术,相信年轻人,让最有“网感”的人讲述中国故事。

  毛皮滑雪板如何从过去滑向未来?新疆“非遗”滑雪板制作技艺,在新时代怎样焕发新光彩?这些“有网感”的报道新颖新奇,就滑进了工人日报“追着雪花看新疆”的主题报道中。在报纸和短视频中通过《毛皮滑雪板从过去滑向未来》的传播,这项古老技艺被更多人所熟知所喜欢,从而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事实上,我们在每次主题报道的策划中,都会提出对流量与网感的要求。边采边发、发布短小精悍的主题报道作品,创新使用Vlog、短视频、微动漫、H5等新形式和新技术,已成为常态化追求。如何抓住用户、直抵他们的内心,是我们一直在学习、思考和尝试突破的问题。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媒体打造的“元宇宙·职业新体验”系列报道,就给人启发。依托元宇宙前沿技术,讲述全国人大代表的故事。在《码头老师傅变身“运输机器人教练”》中,通过三维建模和1:1高精度复刻,逼真地展现出货轮靠泊、港口繁忙的景象,让港口“实景”跃然于屏幕之上。技术的加持,让静态变动态,人大代表履职的“正能量”怦然而成用户点赞的“大流量”。

在与用户的对话交流中寻找“共同的意义空间”

  新媒体时代,受众变为了用户。他们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消费者,而是在与其他用户的交流和分享中,成为信息内容的生产者、传递者、参与者。

  媒体在坚守内容为王的同时,更需要思考如何完善内容与用户的匹配。一个好的传播产品,首先得互动,其次是服务,最后还要有一个很好的用户体验。因此,在报道角度方面,要尝试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叙事逻辑,分众化传播优质内容,寻找和用户“共同的意义空间”。

  新疆各族群众生活的日常是什么?哪些是他们生活的“小图景”?带着网友们的好奇,记者在去年的“追着雪花看新疆”主题报道中,走进“爱心妈妈”创新工作室。在《“爱心妈妈”创新工作室在这里发光发热》的报道中,记实的视频与细腻动人的文字两相结合,让幸福在跨越时空、虚实交融的创新表达中被传递,新疆人民的生活也由此可视、可亲、可感。

  从互动中找选题,让主题报道见人见事见思想,满足用户对报道可看、可感的需求,呈现群众日常的“小确幸”,展示幸福生活的“大图景”。这些报道拉近了与用户的距离,也为新闻注入了魂。

  主题报道中展示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是常态,但不仅有GDP一个维度。高质量发展不是宏大的概念,而是群众具体可感的温度,是民生福祉。在主题报道中,要更多从用户的感受出发,从对读者的情感观照中,通过互动式传播,让用户体会到主题报道与自己生活的紧密关联,由此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在去年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报道中,《工人日报》刊发通讯《浦江两岸奔涌“数智浪潮”》。报道首先给读者展示了数字经济发展新数据、新景象。随即,提出数字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人民。文中提到,上海组建行业部门牵头的10个转型工作专班,从市民的高频急难问题出发,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数字化转型场景运营。由此,读者体会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治国理政理念,让报道从平面化的表扬进入到了通过实践案例对执政理念的思考。

  主题永远是灵魂,主题高度决定内容深度。好的新闻在选题方面,要兼具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这就是说,好新闻除了发现问题、传递信息,还要承担起提供社会治理方案的责任。

  这就要求新闻既要有调查,了解用户的需求,又要有研究,解答群众的疑问。通过调查,找出各地破解的方法路径,通过研究,看出其中蕴藏的普遍规律。

  营商环境是民企外企个体工商户关注比较集中的一个问题。在这方面,各地有哪些做法可资借鉴?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报道中,《工人日报》刊发《诉求“一号响应” 服务“一键直达”》通讯,报道了江苏高标准建设12345热线,以高质量政府公共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经验。报道称:江苏12345热线高质量完成35条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归并优化工作,群众诉求“一号响应”总体实现。这些案例,也让“江苏连续4年获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苏州、南京、常州、无锡位列中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全省实际使用外资连续5年全国第一”显得可信可感,同时为其他地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供了借鉴。

审视传统新闻表达方式,努力追逐“全景化报道”

  做好全媒体时代的主题报道,应当注重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进行媒介内容呈现,在一篇报道中综合运用图文、视频、超链接等方式,从多个角度展现事件全景,并借此进行深度的内容解读和走向预测。在报道过程中,要赋予用户更大的自主选择权,让大家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阅读的类别内容。

  实践中,要努力让主题报道创新报道方式,在“追”和“看”中捕捉动态感,为用户提供一个有趣、可感的视角,让大家跟随记者的镜头、文字走进现场。

  如工人日报客户端发布的新媒体报道《冰天雪地中,这里有片温暖大棚》,以记者从寒冷室外进入大棚时眼镜起雾为开头,制造雾气散去后发现北疆大棚种植南方水果的反差以及由此带来的惊喜感,突出了科技援疆、温室赋能、阿勒泰冬季蔬菜供应的新变化等“吸睛”内容,在视频、动图、超链接传播中,让新奇新鲜深深吸引受众。

  什么是“数字地球”?它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远?去年的主题报道中,工人日报客户端刊发《带你飞到万米高空,看空天科技如何改变生活》。通过GIF动图,带着受众用一双“数字之眼”飞到万米高空,用第一视角看空天科技如何改变生活。在对视觉的强烈冲击中,受众跟随卫星看到了数字经济的真实应用场景,感受到了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之势。

碎片化不代表表面化,在增强“四力”中实现美的传播

  全媒体时代,主题报道要在增强“四力”中去发现细节讲好故事,努力实现审美的传播。

  人文关怀始终是新闻审美传播的核心价值,我们要努力保证主题报道总是在“人是目的”、以人为本的高度上进行,直指用户心灵,形成情感共鸣,进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在“新春走基层”中,《工人日报》刊发的通讯《“见字如面”23年》,就是这样一篇通过讲述平凡人的“最美故事”,感动了更多的青年人,并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记者在“新春走基层”栏目采访中,在车站的站台上,听到这里刚刚经历了一场一家三口37分钟的相聚。新闻敏感让记者继续走向这对职工,又采访挖掘出12本日记和大量的细节——由此确定了新的主题:把职工牺牲春节假期保春运的工作报道,变成通过“最美留言”讲述平凡人爱情故事的人文报道。

  报道去掉了抽象化的“坚守岗位过春节”等语言,讲述了一家三口利用值乘列车交汇的时间节点,相约站台37分钟的“春节团聚”经历。其最美故事很快吸引了青年人的眼球,让普通受众身临其境般获得情感体验。

在主题报道中要努力体现主观能动性

  如何把有意义的做得有意思?我认为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用更宽的视野看到更深层次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大主题策划。

  中国新闻奖2022年新增重大主题报道、典型报道奖项。这进一步说明,重大主题报道是新时代新闻呈现方式的新特点,是集中展现新作为的重要方面,也应该是出新出彩的报道领域。新闻从业者在这一领域应精耕细作、主动作为。

  2022年工人日报获得的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系列报道《实现“双碳”目标,探寻企业新发展之路》,就是一个主动作为的案例。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主动作为,履行“双碳”职责,以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获得未来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双碳”目标提出一年来取得了怎样的成效?有哪些典型经验做法值得推广?工人日报开设专栏,探寻了企业“双碳”目标下的转型发展之路,为更多企业提供了路径借鉴。

  2021年春节,受疫情影响,许多人选择了就地过年。如何用影像记录历史、观照现实?工人日报记者用环境肖像这一新闻摄影表现方式,为在京过年的劳动者们拍摄别样“全家福”。地铁建设者、公交司机、快递员、保安……新闻摄影报道《我和我远方的家 ——选择留京过年者的别样全家福》,用幕布投影重塑空间,以“隔空”合影的形式,为他们拍摄与远方的亲人的一张张全家福,让工作岗位上的他们与家人在幕布上合影“团聚”。13个相隔两地的家庭收到的跨越时空的全家福,不仅是一张张家庭的合影,更是具有获得感、幸福感的“工作照”,让更多人看到他们在岗位上的付出,也让他们体会到家的温暖、来自社会的温度。这组主动作为的“新春走基层”主题报道,获得2022年中国新闻奖的二等奖。

  (作者兰海燕为第17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工人日报社编委,本文据作者在中国新闻奖研讨活动上的发言整理)

责任编辑: 普韵乔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64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