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半年前,新华网抽骨干攻坚!现在咋样了?

2024-03-04 10:49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开栏的话:

  全媒体时代,没有新闻人是单打独斗的。

  一件好作品的诞生,往往需要团队成员共同努力。

  有些人相遇便“绑定”,春秋冬夏几个轮回,变得像家人一样。

  有些人不在一个部门,却有幸组成一支队伍,奋斗经历难忘终身。

  做新闻,就是会不断地碰见人,不断地尝试新的事情。

  即日起,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推出“我的团队”栏目。邀请新闻工作者从自己的视角,讲述团队故事,分享成长与收获。

  如果你也想投稿,请将稿件发送到zgjxwxtg@163.com,邮件主题为【我的团队】+稿件标题+作者单位+作者姓名。

  合作愉快啊,我的团队。

  

  我的团队 | 半年前,新华网抽骨干攻坚!现在咋样了?

  作者:新华网 陈子夏

万象烟火青春态,世遗熊猫浪漫姿。

四海受众数千万,过亿阅览遍五洋。

蜚声全球名前列,柔性好感有妙方。

  传播展秀中华美,扬帆再谱新篇章。

  2023年5月,在新华网领导的带领下,多名业务骨干跨部门组建一支攻坚小队,专注海外社交媒体建设。

  开头这首“诗”,是AI辅助,用新华网海外社交媒体团队多项传播数据和日常工作关键词写就的:秉持“柔性+好感”的传播运营理念,开设数个名称独特、风格各异的垂类账号,用半年多时间打造出一个粉丝总量突破3000万、阅读总量超2.5亿、互动总量超1亿,且多项国际业界评估指标长期排名全球前25%的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矩阵。

  是什么样的“团魂”,让这个迅速成团的队伍创造出如此成绩?

  认准“柔性+好感” 爱美之人都喜欢

  如果要接受一样东西好,你是更愿意看广告传单,还是听好友给你分享亲身体验?

  面对复杂的国际互联网舆论环境,领导带大家多次探讨,决定采取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打法——矩阵账号全部以自媒体形态运营。相对官方机构身份的“硬”,人格化的“软”更能迅速拉近与海外普通网友的距离,简化受众对账号内容的接受门槛,从而润物细无声地提升受众的对华好感度。

图片

  新华网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矩阵头像图。

  内容上,从美景到美食,从有情到有趣,但凡是美的,无一不可进入视野。平日里,选稿群比什么网购薅羊毛群可热闹多了,有精选社内适宜稿件进行转化的,也有搜寻全网优质资源做二次包装的。

  领导还经常客串“供稿专员”给大家分享“好货”,甚至出了不少爆款。

图片

新华网海媒部分帖文页面截图。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原创的价值。

  为了让大伙儿掌握更多一手好素材,领导给咱创造了不少条件,比如“到处跑”的机会。

  几个月里,从海南岛到吐鲁番,从少林寺……啊不,从内蒙古草原到云贵高原,团队成员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以第一人称视角寻山、见水、追云、看花,发掘感人故事,捕捉美好瞬间,精心制作大量适合符合海外受众阅览习惯和社交媒体传播规律的轻量化产品,直观而真切地展示了中华广博风物与暖心人情,让世界网友在一次次沉浸式的视听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

  在镜头后记录之外,还可以干点儿啥?转头瞧瞧,在场的各位不仅有能力,还实在貌美,当然不容浪费啦!于是,就有了古典丽人亚运会期间泛舟西湖的国风漫游直播、知性主播北京服贸会上体验新科技的探馆短片、元气运动女孩进博会时畅游上海大街小巷的骑行vlog……

  一系列真人出镜产品靠颜值吸引了受众,又靠内涵打动了受众,“秀外慧中”地实现海外出圈,展现了多个重大活动和重要节点里的中国气质。

  跨部门组队齐心协力 同目标奋战各展所长

  团队成员来自不同业务板块,但几乎都具备这些优势:外语专业毕业或长期身在外文岗位,有海外留学或驻外工作经历,熟悉短视频等融媒体可视化产品的制作,会玩、爱玩社交媒体。

  此外,大家又各有神通:有人常年奋战在国际传播一线,涉外报道敏感度极高,能一眼判定某个题材是否适合编发、有无潜在风险;有人文体两开花,涉猎广泛思路刁钻,经常想出好点子;有人“体质清奇”,选稿常常成为天选爆款;有人不仅长得好看,写出来的文案比本人还好看……

  更幸运的是,大家彼此欣赏,团结友爱,热爱分享。在工作区,总会出现以下画面:他看见“好货”马上推荐给我,我遇到知识盲区向你取经,你发现上条视频“爆了”,就赶紧帮他截图……

  一群人都想着“把事情做好”,执行从不拖沓,沟通从不费劲,虽是“突击队”,却迅速结下了陈年老酒一般的战友情。

  巧人设培养超级粉 强交互打好感情牌

  团队成立之初,领导就提出,矩阵各账号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大家通过研究海外受众画像和多番头脑风暴,开设了几组名称顺口、人设鲜明的主要账号:

  “万象中国”是见多识广的长者,稳重平实地向海外受众讲述中国各方面发展成就和温暖动人的百姓故事;

  “青春中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喜欢与全球“Z世代”朋友分享中国青少年时尚有趣、动感健美、创新向上的活力风采;

  “熊猫小姐频道”是顶着熊猫脑袋、身穿国风服饰的二次元少女,用清新活泼的语态宣介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理念;

  “中国世遗”是温和学者,热衷钻研非遗文化和民俗风貌,将悠久的中华历史娓娓道来;

  “浪漫中国”则是文艺妙人儿,通过唯美的视听语言描画中式审美意境的终极魅力……账号们各美其美、错位发展,以多元、亲切、真诚的表达和海外受众交朋友。

图片

新华网海媒部分帖文页面截图。

  要让账号越做越好,保持高度互动、提升服务意识、加强用户黏性必不可少。除了在评论区和海外网友交流对话,大家还探索出许多交互方式:

  在文旅类帖文评论区置顶各种实用信息,邀请外国朋友过来玩儿;

  给知识类帖文设置问答或投票,看看受众有何收获;

  用趣味视频发起挑战,欢迎大家参与;

  发一条心情帖,引导网友们也来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

  经过一段时间积累,每个账号如今都拥有了多名经平台官方盖章的“超级粉丝”,日日追更、篇篇留言,铁杆程度直追顶流。

  某日,一条展示广西火龙果园在光伏照明下形成“灯光星海”壮观景象的视频被海媒平台系统自主选取推荐,迅速引来百余万外国网友围观。

  评论区一片好奇与赞叹之间,少数“尬黑”言论混了进来,无外乎“中国这是烧煤发电污染环境”“夜里怎么不关灯,太不环保了”云云。

  我们正准备自己上阵,却发现众多外国粉丝早已挺身而出:“这明明是环保发电嘛!”“中国农业整挺好的,我就喜欢吃中国产的火龙果。”“先管管那些真正浪费资源的人吧!”一时间,“蒸煮”竟是咱自己,实打实享受了一波“粉丝护主”待遇。

  “暗爽”之余,编辑也在评论区对光伏发电助力农事生产进行了简要科普,既及时回应海外网友关切,又顺势给中国农业现代化成果打了个高曝光“广告”。哈哈,更爽了。

  拥抱新技术 网瘾不能停

  在互联网陪伴下工作生活,团队成员对新事物不仅好奇,更好学。每当一个灵感闪现,大伙儿总是当场组队钻研,并迅速将成果应用到产品制作中。

  比如,领导提议我们和人工智能玩玩。最近,我们就让博物馆里的文物们来了回AI属性大爆发:要么让文物“长”出五官,用不同风格的声线和诙谐的表情向海外网友介绍自己的来历;要么让文物扭着社交平台最时兴的舞蹈,给全球网友拜大年……海外网友们点亮的小心心可多啦。

  龙年春节前夕,一个我们用AI“捏”出的超萌“龙娃”出现在全国各地喜迎新春的实景画面中,向海外网友发出“同庆中国年”的邀约。他不仅亮相多个我驻外使领馆的新春招待会现场,更在CNN、《华盛顿邮报》等数十家海外主流媒体的首页首屏跳起了“科目三”。

图片

新华网海媒AIGC作品《四海同庆中国年》原创形象“龙娃”在CNN网站首页落地。

图片

新华网海媒AIGC作品《四海同庆中国年》原创形象“龙娃”在《华盛顿邮报》网站首页落地。

  不久后的元宵节,“龙娃”又携他的新CP“龙妹”闪现各处,向大家拱手见礼、放电比心,和全世界观众一同闹花灯,更在海媒平台与国内多地文旅官方账号欢乐联动,用风趣生动的话语为海外网友描绘了一条中国年俗精品文旅路线……

  诸如此类的“操作”还有很多。从街头小景到万里河山,从孩童的趣味手工到匠人的非遗技艺,从日常的暖心一瞬到宏大的民族议题……不论什么题材,我们都努力通过“四两拨千斤”的方式进行表达,与此同时也深知自己的职责不仅是传扬中华之美好,更是传递中华之理念。

  我们是美好生活的亲历者、社会进步的受益者、国家发展的见证者,没有理由不做好正向能量的传递者、中国之美的传播者和中华文明的传唱者。

  我时常想,这个团队像什么呢?像艘小船。大家带着一份认真的“玩心”,松弛自如又严阵以待地荡着双桨,结伴遨游在广阔的互联网之海,不停探索,不吝与人分享着自己手中的宝贝。

  而就像孩童终会长大,我们的小船也必将成为一个舰队,满载珍奇驶向更远处,让全世界见识到更多来自中国的文化宝藏。

  

  本期编辑:李永锡 吕彩虹 陈果静 樊杨

  实习:任金蕊 黎苑婷

责任编辑: 普韵乔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66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