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00后记者,在现场迅速成长!

2024-03-25 09:37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四川雅江山火,中国青年报四川站实习00后记者刘胤衡第一次跑突发。

  刚进县城,他被草木灰熏得流泪,第二天凌晨,直击陡崖之上的紧急救援……

  21日结束采访后,他向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栏目发来投稿。

  编辑部仔细阅读这篇稿件,大家认为:现场,迅速锻炼了一位00后的记者。

  请看全文。征稿信息附后。

  我在现场 | 00后记者,在现场迅速成长!

  本文作者:刘胤衡

  (一)

  3月16日下午,中国青年报四川记者站。我写完稿向窗外张望,发现成都的天空已经变得橘黄,像是蒙上了一层沙。

  当晚,我从权威渠道获悉,雅江发生山火。发完消息稿后,我筹划着和同事前往现场报道——尽管新入职,尽管是00后,尽管是第一次跑火场,领导叮嘱注意安全,让我去了。

  我们联系到攀枝花森林消防支队,约好17日在康定碰头,并跟随队伍进行全程报道。

  17日傍晚,我们跟随消防队伍挺进雅江县城。在318国道,距离县城还有大约4公里时,我们看到了山顶上的滚滚浓烟。

  3月17日,四川雅江318国道沿线2号火场附近,刘胤衡进行现场播报。

  我迫不及待地下车录制现场播报。刚打开车门,树木燃烧后漂浮的草木灰直冲鼻子、眼睛,我止不住地咳嗽、流泪。躲回车内,戴上提前准备好的N95,我架起相机录制现场,身后已是火光冲天。

  “情况比想象的更糟。”回传素材时,我告诉同事,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

  (二)

  总算进入雅江县城,稍作休整后,我收到了攀枝花森林消防支队的信息——18日凌晨,可跟随他们一起到近318国道往理塘方向的3号火场。

  攀枝花森林消防支队副支队长苟宁波告诉我,消防员们必须抓住凌晨的时间。根据气象预报,这里夜间气温较低,风势比较平稳,有利于消防扑火作业。

  “你们跟我们一道进山吗?”消防队通讯员殷豪良问我。

  “去”,我说,“从成都到雅江6个多小时,不就是为了能拍到一手画面、展现火场真实情况吗?”

  3月18日凌晨,四川雅江。3号火场的格西沟点位,消防员们正在准备进山。

  18日1时30分,我们跟在救援队伍后前往预定位置格西沟。3公里的路,却像30公里那样艰难。

  大火将电线、基站等烧毁,路上的亮光不是路灯,而是正在燃烧的着火点,越向山行、网络信号越弱。

  等开始进山,我发现,困难才刚开始。

  这座山几乎没有一条完好的“路”——地上是泥沙混合着石子,走过时尘土飞扬;山崖陡峭,近乎垂直,需要手脚并用,借助消防水带攀爬而上;一路上,细碎的石子不断落下,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被砸。

  消防队员们的处境则更加艰难——火场地处原始森林,这条路实际上完全由队员们开辟,他们还有将近30公斤的装备在身。

  “我们平时难见到这么陡峭的山,扑火很有难度。”苟宁波坦言。

  行进一公里后,终于到达队伍当晚计划的作业点——一道近乎垂直的陡崖上方的火线。由于没有专业装备,再向上爬风险极高,我选择爬到靠近陡崖中间偏下的位置进行观察、拍摄。

  消防员们从我两侧经过,一段段地传递重达10多斤的消防水带,并将其连接起来。紧接着,他们启动重约60斤的发电机,从山脚下的小溪抽水,送往悬崖上方的前线。

  水源源不断输送上山,碎石因冲击四处飞溅,火灭后的草木扬起烟雾,笼罩整个山谷。

  等上方火势渐小,一队消防队员又继续挺进,爬上另一边更加陡峭的山崖,他们将从这条火线后方“进攻”,形成“包抄”。

  3月18日凌晨,四川雅江。3号火场格西沟点位,刘胤衡在近乎垂直的悬崖上进行录制,身后消防员们正快速行进,进行灭火作业。

  “这是‘一点突破、两翼推进’的战法。”教导员郭先奎说。

  当晚,他们通过陡崖上方的“一点”突破火线,并兵分两路沿火线扑打合围,歼灭林火。

  一切看起来是那么顺利——如果不是一位消防员就在大家眼前滑下陡坡、并被后来的队员接住,可能所有人都会忘记这里的地形地势有多么凶险。

  但他们克服了困难。

  18日早上7点,火线已经按照计划,被遏制在了东南方向。

  (三)

  18日一早,我们回到雅江县城回传素材,看到县政府门口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正协助搬运物资。

  我上前和他们交谈,发现很多人都是自愿前来的,“看见这里正在招募,就赶快过来报名,希望给雅江出一份力。”志愿者何菊花告诉我。

  这让我想起17日傍晚看到的一幕——很多原住于318国道上的村民,虽然已经居住在安置点或投亲靠友,但仍希望回来帮帮忙。

  为了扑灭蔓延至318国道边的山火,消防人员从公路旁的雅砻江中取水,水管跨过318国道,过往车辆的频繁碾压严重影响输水的效率。

  见此情景,50多岁的杨素珍和几户居民搬来木板,铺在路面上,把水管保护起来,当地前来支援的党员干部也加入其中——因为车辆经过会导致木板位移或断裂,他们几乎时刻都要弯腰调整木板。大家齐心协力,只希望尽可能减少汽车经过对灭火的影响。

  这些凡人微光,汇聚成扑灭山火的重要后援力量。

  而作为记者,又能在山火救援时贡献些什么呢?

  我想,是客观反映火情的凶险和救援的艰难;

  是真实记录下消防人员在直面烈火时的坚定和义无反顾;

  是挖掘传递出普通人在危急时刻主动奉献的点点微光。

  山火的每一篇报道刊发,我都收到了受访者的感谢。但我才更应该感谢他们——

  正是他们,让我在现场的记录充满力量。

  征稿启事

  “我在现场”是中国记协微信启动改版以来开创的首个栏目,是编辑部重点打造的精品栏目。

  “我在现场”中,记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一线采访故事,深挖故事细节,分享真知灼见、流露真情实感,鲜活明快、可读性强。编辑部不定期将优秀作品集纳成册出版发行。

  更多稿件请参考文末 #我在现场 专栏。投稿地址zgjxwxtg@163.com请标注【我在现场】+单位+姓名+联系方式。

  投稿要求:

  1、字数2000—3000字最佳;

  2、强调现场感,记者在现场;突出故事性,记者讲好故事;提高可读性,语言表达简洁凝练。

  优质投稿将单篇展示在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上,编辑部会与记者本人联系,后续沟通稿酬等相关事宜。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zgjxacja)

  本期编辑:李永锡 樊杨

  实习:陈祖明 黎苑婷

责任编辑: 陈燕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68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