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啥情况?!一群记者去了复旦

2024-04-01 10:37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举办的“新时代·好记者”全国巡讲活动近日启动。3月26日至4月2日,24名“好记者讲好故事”优秀记者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组成巡讲团分赴北京、上海、浙江、福建、陕西、新疆等10个省区市,面向新闻媒体、高校师生进行面对面交流。

  据悉,这些优秀记者所属媒体类型、年龄、报道领域各有不同,都在新闻实践中作出突出成绩。

  在上海,28日、29日,巡讲团分别在上海报业集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演讲并回答现场提问。

  以下是部分记者的巡讲分享。

  人民日报 左潇:

  入职以来,作为一名人民日报小编,每天通过新媒体平台和网友们见面。共情之余,我也常常思考:全媒体时代,如何让报道更打动人心?

  通过自己的采编经历,我找到了答案:让用户感受到国家发展与个人命运的紧密相连。画出线上线下同心圆,让“有意思”的事情“有意义”。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王龙: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

  “新青年”作为新华社重点打造的青年品牌,面向18-35岁的青年群体,以年轻化方式讲好新时代青年故事,目前已经采访了500多位青年。

  好故事不唯心,只有故事里的决定性瞬间和情节,才能深入人心,穿过时间长河,历久弥坚。

  未来属于青年,而新闻人永远年轻。今天,我们把接力棒交给上海的青年新闻人,只要大家能够忠于热爱,奋斗青春,只要心中有梦,我们终将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

  光明日报 常河:

  25年记者生涯,我一直聚焦于教师群体,先后跟踪报道了在量子领域深耕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坐在轮椅上创办希望学校的“最美乡村教师”任影、被誉为“燃灯者”的安徽师范大学思政课老师路丙辉、还有矢志不渝推广魔芋种植技术,最终倒在科技扶贫路上的“布衣教授”何家庆。倒下的那一刻,何家庆叮嘱家人“我死后,把眼角膜捐给山区贫困孩子”……

  这些人让我坚信:前进的中国需要一种力量,需要有为文明接续香火的人。而我记录的这些人,无论是在偏僻乡村,在高校讲台,在科技尖端实验室,还是在中国的大地上书写论文,他们,都是在平凡中坚守的“大先生”。

  榜样的力量,就是一束光照亮另一束光。放眼今天的中国,我们欣喜地看到,好人现象正从一个个“盆景”成为漫山遍野的“风景”。

  因为这种力量,今年56岁的我,依然奔走在新闻采访一线。我深知,“奔跑在记者路上的时间也不多了”。我愿意像叶连平老师那样,做一只新闻战线上的“萤火虫”,只争朝夕,坚守一名人民记者的初心,扛起人民记者该有的使命。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赵新乐:

  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时光如何变换,热爱、执著、胸有家国、心怀人民,是每一个时代好记者共同的品质。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新时代的一束微光,或许微小,但足够明亮,看得清脚下,也照得见远方。

  我们也期待,因优秀新闻记者们发出的点点微光,点燃新闻学子投身新闻事业的梦想之光,汇聚成熊熊烈火,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上海广电 臧熹:

  十年前,我参加第一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时,认识了很多好记者,也学到了很多。他们对记者这份职业的忠诚与责任激励着我走过了十年。

  十年来,我努力做一名新时代的好记者,用融合传播讲好中国航天的故事。用小和巧的角度,用游戏、互动的形式,解析中国载人航天最新任务,5个H5产品收获超4000万阅读。用技术赋能内容,将虚拟和现实结合,让空间站飞临上海,空间站建设期间的7次电视直播、近20次网络直播、7个网络专题全网阅读超2亿次。用自媒体账号,传播正确信息、做好科学普及,为年轻人种下航天报国的梦想火种。

  做一名新时代的好记者,就是要继续深入基层一线、记录社会变迁,与时代同频共振、为大众播种希望,这才能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也才无愧于记者的称呼。

  浙江广电 杨川源:

  “一瞬间”里有“小日子”更有“大时代”,“好瞬间”能成就“好作品”。然而,“好瞬间”绝不会从天而降,每每被问到连续三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诀窍时,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蹲!每一篇蹲点报道都有让我们一辈子难忘的一瞬间。当记者,让我和这个社会的联系更紧密了,胆子更大了,觉得自己更有用了。新时代需要好记者,人民群众需要好记者,这就是好记者的价值和责任。只有站稳人民立场,真正把根扎下去,才能一起强起来,追逐光,成为光!

  山西广电 陈湘:

  一个记者,一支笔,一个话筒,只要有情怀就可以有力量。记者,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信念!

  是记者这个职业给了我一双眼,让我去发现;给了我一双耳,让我去倾听;给了我一双脚,让我走进生活。是记者这个职业给了我一支笔、一个话筒,让我去讲述;给了我一双手,让我去帮助;给了我一颗滚烫的心,让我去爱。这是我热爱坚守新闻职业的原因吗?是的。面对这个世界,葆有永远的好奇心、永远的热情,永远脚步不停歇,这也是我不变的初心!我们从人民中来,要走到人民中去!立足新时代,讲好故事,当好记者,更是30年,我,一个记者的心里话!

  江西广电 吴萍:

  我讲了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一盏马灯,是瑞金市叶坪乡洋溪村村民刘有信家的传家宝,在这80多年不灭的灯火里不只是思念、更是信念、是初心传承。

  我讲了一个爱情的故事:朱吉薰参加长征后,妻子发姑等了丈夫75年,并每年给丈夫编一双草鞋。2008年发姑去世,人们在她床前发现了75双草鞋。

  我讲了普通人的故事:2020年我进入隔离病区采访。面对救治压力还有心理压力,呼吸科主任周玉龙说“有人忍不住就哭了,看着他们哭,自己也想哭,可是还是要忍着,必须得坚持。”护士李楠楠给病人抽血时,她的头距离患者只有一个拳头,她说“带着护目镜看不清,只能这样”。

  记者要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我想中国故事就是人民的故事,是每个中国平凡人的故事。我们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正是由这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织就的,所以我们的责任就是要探寻前人的故事,再把今天的故事有情感有温度地讲给后来人听。

  29日,在复旦大学,同学们就新闻理想、新闻职业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对媒体影响等问题向巡讲团记者提问。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 zgjxacja),部分素材来源复旦大学

责任编辑: 陈燕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69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