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当艺术和AI相拥融合之时:我们不应迷失在技术丛林中

2024-04-11 10:51 |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行业论坛常常汇聚各方观点,形成头脑风暴。在第十一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不仅有智者声音,还有人工智能的声音。“当我们握起科技这支笔,如何让所写的文章没有因为技术的加入而空洞,真正做到离读者更近、让传播更远?我们认为,应让朴素的故事惠于人民,让文化更容易触达受众的内心深处。”大会期间的这段话就是湖南广播电视台的AI导演“爱芒”所“说”。

  不只AI导演,AI微短剧也已与受众见面。央视网党委书记、董事长过彤谈道,2024年网络微短剧001号网标即为国内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该剧美术分镜、视频配音配乐全部由AI完成。

  技术变革正深刻影响着网络视听行业。在AI已融入内容制作的当下,技术与市场、内容与创新、行业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等诸多话题搅动会场内外,形成对网络视听行业发展的又一次梳理与展望。

成技术“码农”和内容变现“创意工程师”

  一部影视剧片最后通常有一串字幕,列出各环节工作人员的名字。但AI视频的片尾只有两个字母——AI,因为没有制作人员。这一调侃生动反映了AI对生产效能的提升。

  “网络视听本身就是媒体科技创新的产物,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将为网络视听发展带来新的跃迁。”过彤说,央视网联合京西智谷共建AGI联合研究中心,面向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视音频领域的应用开展前瞻性科研攻关,特别是聚焦文生视频大模型赋能传统视听产业。同时,深化5G+4K、8K+AI的科技创新,提升网络视听技术引领力。

  “我们希望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将新质生产力转化为新质传播力和媒体引领力。”过彤谈道,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打破视频生产的专业壁垒,人人都能成为“神笔马良”。平台要有迎风起舞、拥抱变化的热情和勇气,但不能盲目跟风,迷失在技术的丛林中。用好新技术,不断提升内容影响力、品牌链接力、技术引领力、综合服务力是关键。

  “借助虚拟拍摄,部分场次中导演的拍摄效率可以提高30%以上,现场人员少了1/3。”爱奇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龚宇谈道,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动提速增效。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爱奇艺在内容评估、美术设计、智能搜索等方面的生产效率和受众体验大大提升。借助AI的剧本理解系统,还可以撰写人物小传,提取人物关系图谱,辅助进行剧本评估。

  “爱芒”作为湖南台打造的首个AI综艺导演,背后是湖南广电所有内容的制片人。湖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蔡怀军说,湖南台很重视对AIGC等新技术的探索。在湖南广电的综艺节目、电视剧、纪录片中,新技术使用占比超过90%。

  技术应用离不开人才。在湖南广电,内容技术复合型人才占比超过80%。多年来,湖南广电的技术人才经历了运营维护到运营和研发并重,再到技术主导三个成长阶段。蔡怀军说,他们不仅是技术基座的“码农”,还是主导内容变现的“创意工程师”。

  “每一个内容创造者都要掌握一定的AI应用能力,要开始学习AI的基础知识。”赵何娟是独立商业科技媒体——钛媒体的创始人。她认为,一些内容行业、视听行业从业者大多是文科生,但他们将要面对学习、应用AI工具的问题。平台应做好准备,现在就需要开展大量培训,或者储备大量基础AI相关人才。

  “技术对内容的强赋能时不我待。”阿里大文娱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樊路远介绍说,去年《异人之下》《少年歌行》两部剧集运用了1万多个特效镜头,这不仅让阿里大文娱找到技术为艺术创造无限可能的方法,也让拥抱新技术的创作者们在兴奋中找到幸福。

  樊路远借助一些影视创新案例谈道,AI可以带来跨越千年的双向奔赴,同时为受众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开拓创新让艺术和技术于顶峰相见。“艺术和技术就像两个攀登高峰的人,终究会在山顶会合。身在其中的我们必定不虚此行。”

内容为王是行业不变的黄金法则

  “从PGC、UGC到AIGC,技术演进正让视频制作迈向‘零门槛’。技术能帮助我们实现从1到100,但最重要的从0到1还是要靠技术背后的人的思想、创意和审美。”过彤认为,内容为王是网络视听行业不变的黄金法则,从业者需要深化思想+艺术+技术融合创新,不断扩大网络视听内容的影响力。

  近年来,爱奇艺推出的《狂飙》《南来北往》等作品收获大批受众赞誉。在龚宇看来,网络视听行业时刻都处在变革之中,但是,有思想、有品质、有价值的内容始终是行业高质量增长的核心推动力。随着受众审美水平不断提升,内容偏好也变得多样,能不能持续提供高品质、多元化的内容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B站每一年都会新增上百个品类,这些新增的品类中很快就会涌现出高质量的视频作者,也能够贡献‘出圈’的高质量视频。”哔哩哔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睿谈道,他们在B站运营中深切感受到受众对高质量视频的需求一直很强劲,优秀的创作者也一直在人群中。平台运营的价值就在于支持认真创作的有才华的人,让他们的内容能够触达更多受众,把想看高质量内容的人和希望做好内容的人连接起来。

  “影视技术与艺术是一家的,但技术是服务于人的创造力的工具,人的创造力是第一位的。在各平台中,技术都是产业发展的辅助工具,而非主宰。”四川大学教授曹峻冰认为,虽然新型数字技术无疑对视听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唯有数字技术的应用为产业和艺术服务,达到润物无声的境界,才能真正实现产业赋能。在技术更迭和生产力空前旺盛的视听世界,人文主义不是技术发展中的附属议题,而是首要动议,当技术之潮与人文之舟相遇时,应当始终明确人文思想是第一性的,技术则是第二性的。

在微短剧中寻找增量

  网络视听热,短视频与微短剧更热。过彤介绍说,2023年央视频推出原创大型融媒体节目《中国短视频大会》,以短视频里看中国为主题,打造国内年度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短视频行业盛会。同时,央视频、央视网还将深入布局精品微短剧板块,计划推出中国微短剧大会和中国微短剧盛典,吹响全网精品创作集结号,推动微短剧创作向高品质、多元化发展。

  “微短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要在内容的故事质感以及艺术内涵的表达上下功夫,不断探索新题材,打造高品质内容,才能收获良好口碑与丰厚回报。”快手文娱业务部剧情业务负责人于轲说,2023年他们探索题材拓展、内容提质,《拜托啦奶奶》引发共鸣,累计播放量已超10亿次。《九儿》等一系列聚焦社会话题的微短剧也大受好评。在分析市场数据后,他们认为,深耕微短剧赛道不妨卷内容。微短剧行业持续向精品化、多元化、商业化、国际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平台需要从受众需求变化去反推内容创新之道。

  对于微短剧创新发展这一话题,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创作者唯有多学习、多经历,才能做到胸中有丘壑,作品成气韵。要与创新同行,以精益求精的作品感染人,推动微短剧从新兴业态向成熟业态转变。同时,以科技创新赋能,提高国际传播效能。

  腾讯在线视频副总裁王娟认为,微短剧的火热为影视剧创新提供了新的舞台。从长远来看,微短剧的发展离不开精品内容的支撑,各平台应携手更多优秀创作者打造更多类型、更高水准的精品微短剧。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汪文斌提出,微短剧的微是“微言大义”,短是“短小精悍”,未来需要寻求更多价值增量、品质增量、创作增量和受众增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提到,应珍惜微短剧的发展活力,珍惜其发展环境和机遇,共同保护创作空间和想象力的空间,推动行业取得更大发展。(洪玉华)

责任编辑: 普韵乔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7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