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新华社黄垚:“慢火车”报道中的“慢”功夫

2024-04-15 16:48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慢工出细活”,并不是要真的“慢”,而是用心研究采访选题、精心挖掘有价值的故事、尽心展现最朴实的情感。

  2024年小年当天,我坐上太原到灵丘的公益性“慢火车”进行新春走基层采访。从凌晨出发,到太阳落山,整整一天的采访中,我用“慢”功夫挖掘到在这条铁路线往返几十年的老乘客、带上手作年货千里奔波和儿子团圆的老父亲、外出务工回家过年的半百工人等动人故事……

  在这篇《春运:一辆慢火车开到第34年》通讯里,呈现了10多位背景不同乘客奔赴团圆的欣喜与感动。

“慢”想

  选择在春运报道慢火车,起源于一个好奇。每当谈到春运报道,务工返乡、高铁采访等关键词总是第一时间登上热搜。春运数十年来,交通发展让回家的速度越来越快,但全国仍有81对公益性“慢火车”在开行。在追求快速的时代,到底什么样的乘客选择放慢脚步,这是我作为记者、也是许多受众好奇的问题。

  如何报道好“慢”?纵然这是慢火车最鲜明的特征,但这不足以成为新闻点。慢火车吸引人的地方在哪、在当下开行有何意义才是关键。

  收集资料过程中发现,太原至灵丘沿线穿越太行山北段,山岭纵横,村镇众多。太行山区作为革命老区,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交通落后、群众出行困难。而这趟从上世纪90年代开行的慢火车,穿山越岭,成了沿线百姓走亲访友、外出打工、出售农副产品、采购生活物品、走出大山读书的“公交”。

  这趟车的客流主要由学生流、务工流和走亲访友的沿线百姓构成。多年来,这趟车俨然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交通生命线,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赶集车、曾经的脱贫车、现在的致富车。

  这样一来,稿件的布局和需要寻找的采访对象变得清晰。挖掘这些常见客流多年来和慢火车的故事、采访新乘客的感受、从30多年来的变与不变中找寻这趟车的情怀……

  复盘这次采访前准备,我认为走基层采访,头脑应该先“出发”。在真正踏上采访旅程前,将背景信息、采访对象、提纲问题都一一细化,方能有备无患。

“慢”走

  和许多采访对象明确的报道不同,这次采访只能采取“人海战术”,在9节车厢中寻找故事。

  我采取的第一个办法是: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人。上车后,我从第一节车厢开始“溜达”,仔细观察每一个乘客,他们分别属于哪类客流?是否经常坐这趟车?他们在家里的角色是什么?

  对于可能挖掘出故事的乘客,我一一跟他们攀谈,家里几口人、年夜饭吃什么、回家坐了几趟车等细节都不“放过”。在这过程中,我采访到了从8岁就开始坐这趟车的老乘客、亲自去太原接在外读书归来儿子的母亲、家里等着回去包饺子的打工人……

  同时,我也根据“线索”寻找采访对象。比如看到列车员和乘客打招呼寒暄,这就说明这是个常客;背着大行李的,一般是外地打工归来的务工者。

  在某节车厢窗边,两个中年男性穿着朴素、身边都带着军绿色大包,上前一问果然是在青岛打工坐车回家过年的灵丘老乡;从灵丘到太原方向的列车上,有两位带着土特产的乘客,都是准备拿自己亲手做的年货去和子女团圆的老人。

  除了观察人,车上的“物”也是切入点。在这趟至今还通过烧火炉取暖、烧水的列车上,炭火味时不时弥漫在空气中。这不仅成为和乘客攀谈的谈资,也是挖掘故事的线索。“这些年灰越来越少了”“车上安静了不少”“以前车上的山货都滴水”,一个个并不引人注意的细节,恰恰勾勒出几十年来车上的变化。

  因此。对于一些对象不确定的采访,慢下来、观察细节,更能发现好故事。

“慢”写

  清新的文风靠平实叙事,而标题是奠定一篇稿件的基调。

  在新春走基层报道中,“一线见闻”“观察”“年味”等词语十分常用。如何在标题中体现稿件最鲜明的特征、令人眼前一亮?

  我将采访中最强烈的感受一一排布:“年味”“团圆”“34年”“慢”“人情味”等关键词跃然纸上,但仔细思考后,我认为应该从最直白的叙述着手。这些关键词都是这趟车得以开行多年的秘诀,也是其魅力所在,但这些特征并不能通过简单的形容词概括,而应该在文内通过故事细细展开。

  于是我在标题上写下:“一辆慢火车开到第34年”——既是这趟车的“成就”,也是当下的状态,娓娓道来,给受众读下去的动力。

  同时,在细节描写中,不直言感情但潜藏深情更耐人寻味。

  写到外出务工返乡者时,通过他们只有一个包裹的简单行李和“没带什么礼物,只是五六万元结余”这样看似漫不经心的细节,展现他们朴实的性格和归家的不易;写到拿大整理箱装满自己做的冻豆腐和土豆粉条、千里迢迢去烟台和儿子团聚的老父亲时,通过他在箱子上装的推车把手,和“外面只有红薯粉条,儿子吃不惯”的话语,展现出72岁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慢工出细活”,并不是要真的“慢”,而是要用心研究采访选题、精心挖掘有价值的故事、尽心展现最朴实的情感。(作者系新华社国内新闻编辑部记者)

  

2月2日,新华社记者黄垚(右)在8818次列车上采访乘客。新华社 供图

责任编辑: 张景云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7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