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总台如何用AIGC赋能清明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2024-04-18 08:51 | 来源: 央视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今年清明节期间,总台相关平台推出系列AI作品,涵盖了从海报到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进行融合创新表达。这些作品以传统节气、文化习俗、诗画名篇等为切入点,探索了一条人与AI协同的创作之路,为用户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视听体验,在展现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同时,也为新技术赋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范例。

  与AI共话:

  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加速了创意实现的流程,学会高效地与AI对话,才能真正驾驭好工具,为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总台社教中心推出的《AI眼中的<清明上河图>是什么样?》中,绢丝淡设色的《清明上河图》被AI工具转绘为不同风格的视频片段,生动地还原了清明时节宋代都城汴京的繁华盛景。从作品内标注的“写实”“剪纸”“景观”“水墨”等不同风格标签,我们不难看出创作者尝试与AI共话的痕迹。不论是再现古人的习俗文化,还是展现今人的追忆想象,AIGC技术让传统文化得到了更便捷直接的动效呈现,而要利用AI工具实现从文生图到文生视频的跨越,在不断的实践中建立与总结人机对话的“方法论”,是其中至为重要的一步。

  类似的案例也包括国际在线《AI里的清明诗词》作品中,创作者使用其自研AI数据大模型楼兰平台,通过反复调适与细化生成提示词指令,并对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词汇进行归纳,创作者最终找到了与AI对话的途径,从而让古人诗词中所描绘的清明意境在现代技术的赋能下变得具体而可感。

  借力新技术:

  内容生产的加速时代

  纵观历史,能否合理利用好新技术工具始终是媒体提升内容生产力和竞争力的关键。近年来,以总台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加快各类新技术的应用与创新,积极借助人工智能生成技术(AIGC)提升创意生产与内容创作的效率,引发了海内外用户的热议与关注。

  在AI工具的助力下,“单兵作战”变得更加普遍,“灵光乍现”的落地变得更加日常,人与AI协同创作的时代正在到来。从国际在线创作的“二十四节气”系列短视频,到央视网国风AI立体水墨动画《寻龙记》,再到CGTN面向海外受众创作的以“中国春节”“中国古画”为主题的AI短视频作品,其编导、动画、特效创作过程变得更加轻量化,而以往则需要多人参与。

  以人为本:

  AIGC时代的核心与初心

  面向未来,不忘本来。今天的AI技术正在加速参与到媒体创作的全流程,但我们依然呼唤人的创造力,因为没有技术能够完全取代人的主体性,AI生产的内容最终也无法和真实故事的震撼力相匹敌。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真实与虚拟的边界,探寻技术与人文的平衡。比如,央广网在清明前夕推出的短视频作品《用AI再现你的爱和想念》,通过向用户广泛征集照片与文字,用AI技术再现用户与逝去的亲友曾共度的画面,感动了无数网友。正如一位网友在视频下方的评论:“时间无法倒流,爱却无处不在”。在这次清明系列视频创作中,主流媒体和生成式AI技术帮助无数个体实现了情感表达的共创与共鸣,而传统文化则借由爱与思念的主题融入现代生活。

  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总台社教中心推出的《一秒泪目!AI让烈士“归来”,看今日之中国!》。在这部作品中,创作团队坚持以故事的讲述和人物的塑造为核心,在脚本编写与实景拍摄的基础上,将历史影像资料、实拍内容和AI生成音视频素材进行巧妙编排,最终实现了感人至深的共情传播效果。

  从了解AI到学习使用AI工具,再进阶到与AI共创,并能自如运用AI辅助作品的创作,这一系列实践与行动变化的背后,折射出积极求变的观念革新。自总台提出“5G+4k/8k+AI”发展战略,到近年来总台推出的AI相关作品的频频出圈,正是一次次探索逐步积累的结果。

  在探索前沿新技术的应用与实践过程中,总台坚持科技强台,保持了对前沿科技的敏感和嗅觉,抓住AI机遇,努力实现与全球科技发展“同频共振”,走出了一条具有总台特点的、有温度、有深度、有态度的科技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尤其在新技术赋能的清明主题系列创作中,用AI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发展。

  象舞指数观察员

  王晓红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

  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苏影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24071212353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