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守护理想之光——好记者高校行”活动第二站走进中国传媒大学

2024-04-18 14:13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第二站,中国传媒大学!

11月16日

我们邀请了4位讲述人

齐聚人大校园

带来一场专属于新闻人的“故事会”

评论区反响十分热烈

于是乎——

 

12月8日

由中国记协组织开展的

“守护理想之光——好记者高校行”活动再出发!

第二站

来到中国传媒大学!

 

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社交媒体运营室主编徐丹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青年事业部负责人王龙

中国青年网融媒体中心主任杨月

受邀参与讲述

与中传师生共同探讨

融媒体背景下

主流媒体记者

如何塑造舆论新格局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辞: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

  媒体融合时代,主流媒体如何进一步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今天的主流媒体记者,如何在全媒体格局体系建设中,迎接挑战,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社交媒体运营室主编徐丹:

  转型成为全媒体记者第11个年,我对媒体融合与新媒体内容制作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跟大家分享以下3点:

  首先,媒体工作者要做到全天候待命,全领域报道。全天候的,以分秒计,报道领域不分条线,甚至不分国界,需要编辑对各类信息具有甄别把关、有效表达、舆情研判的综合能力。

  其次,全媒体编辑心法,即从“懂我”到“有我”。做全媒体不仅是追求形式创新,还一定要有用户意识。“网感”敏锐接地气的同时,在传播过程中让用户获得归属感、参与感、认同感和美感。

  最后,节奏感与交响力也至关重要。把握新媒体舆论场节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树立全局意识,具备链接能力,深谙不同产品的特性和不同平台的传播规律,提高新媒体产品跨平台的整体影响力。

  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社交媒体运营室主编徐丹。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青年事业部负责人王龙:

  “得青年者得天下”,立足这一理念,新华社专门打造18-35岁的青年领域业务。从孵化新IP到打造新栏目,对标年轻受众,用新形式传播文化和热点,这其中最核心的是将产品年轻化,内容年轻化。

  在创新角度而言,做选题和产品时,媒体工作者都应尽量往前半步,提出一个创新点,而不要重复过去在做的事情,或是重复过去的经验。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懂得并愿意沉下心去做创新的人少之又少,要想真正在新闻领域做好创新,离不开新闻从业者以及新时代青年的勇气与尝试,在这条路上不断追求和突破。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青年事业部负责人王龙。

  中国青年网融媒体中心主任杨月:

  打造“中国人的故事”,中国青年网在持续探索一些新的形式和创作手法,尝试让主题报道变得生动活泼,使之成为真正紧扣青年现实和情感需求的内容,表达青年心声,走入青年内心,让优质的融媒产品成为温暖的孵化器和主流声音的扩大器。

  联合高校打造综合运营平台,希望能够产出更多优质的内容,立足高校渠道,实现多平台“破圈”,让青年参与到报道和创意中,让中国青年网成为聚集青年力量和智慧的平台,引领青年,打造凝聚青年的暖磁场。

  中国青年网融媒体中心主任杨月。

  三位嘉宾的分享引发在场新闻学子的思考与共鸣,讲述完毕后,进入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三位嘉宾对此展开针对性的回答。

  现场提问分享环节。

  问题一:在新闻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在策划、制作与宣推三个方面分别需要注意什么?

  徐丹说:“首先,选题阶段,最需要注意选题的针对性,要了解当下用户的需求,与之相对应的我们需要表达怎样的理念。真正优秀的传播其实是内容制作者与用户的“双向奔赴”,所以我们需要注重将用户需求与我们想传达的核心思想进行匹配。

  在内容制作过程中,一旦确定内容主题,就需要考虑最适合的传播形式。在制作过程中既要考虑项目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与沟通,又要考虑制作的预算、截止时间。

  最后,在传播阶段需要把握不同平台的传播特点。横屏与竖屏、传统电视节目与15秒的短视频有着天差地别。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有的放矢,把一个好的内容找到最合适它的平台,最合适它的时机,最终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

  问题二:在信息和文化飞速迭代的当下,对于主流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来说,如何去拥抱年轻的文化?在“亚文化”“年轻文化”中与“主流文化”达成平衡?

  王龙说:“‘主流文化’从源头上来讲,有一部分也是从‘亚文化’不断发展过来的。作为主流新闻媒体,我们需要成为这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器’,将已经进入‘主流文化’的内容,跟所选出的‘亚文化’部分做好连接。

  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面对一些不解或者质疑。而做新闻是需要“魄力”的,如果没有点“偏执”,很难坚持。

  无论从产品的表达形式,还是从定位方面,在面对这些新鲜内容时,怎么样去做好处理,让这些内容在媒体所负责的阵地上,达到动态平衡,让大家进入一个理性的探讨,是比较重要的一件事情,也是媒体力所能及的事情。”

  现场提问分享环节。

  问题三:在新闻创新过程中,如何让主流文化能够更加吸引年轻人。

  王龙回答道:“最早我们成立兴趣小组,在空余时间,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分享与年轻人有关的选题。

  分享选题的人年龄限制在18-35岁,分享结束后,现场的95后投票表决。而在最终播出之前我们会再审核,捕捉成片中适合不同平台传播形式的内容,情感的爆发点与打动年轻人的瞬间。总而言之,我们尽可能在‘年轻’。”

  问题四:对于有志于未来从事新闻行业的学生,有什么宝贵的建议?

  杨月说:“首先是多读书。新闻记者与编辑其实要学杂一些,各方面都有涉猎,在面对不同领域才能沉着应对。

  多尝试新东西。未来的新闻人一定是集各种本领于一体的,作为青年的你们在各方面都要有所了解,未来投入到工作岗位当中才能得心应手。

  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作为记者面对不同受访者既要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也要有强大的亲和力,与沟通能力。

  问题五:现在媒体对于人才的需求是怎么样的?主流媒体在考核中会比较看重学生哪些特质,在面试中会被什么样的学生打动?

  徐丹说:“第一轮是笔试,要达到国家对于综合人才的基础标准。进入到面试环节,尤其是新媒体中心来说,会更重视实操能力以及创意能力。”

  王龙说:“笔试需要大家多看多练,研究新视角新玩法。进入面试环节,则需要表现出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展现个人特质和一定的突破能力。”

  杨月说:“我认为还要有协同能力,优秀的新闻作品,绝对不是单个人或部门完成的,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优秀的新闻作品一定是充分考验媒体人连接社会资源以及跨部门协作能力。”

  现场人员合影留念。

  “好记者高校行”

  是中国记协主办

  动员全国新闻界共同参与

  树立新闻理想

  展现新闻人风采的活动

 

  接下来

  “好记者高校行”

  将陆续走进各大高校新闻系

  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大学

  说不定下一次

  和他们面对面的

  就是你哦!(来源:中国记协网)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张泽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71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