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拼海量转向拼质量,聚流量越向聚人心——四川广播电视台品牌建设之道

2024-04-23 15:52 | 来源: 新闻战线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摘要

  全国两会期间,四川广播电视台在内容守正的基础上,力求可视化呈现创新表达,充分运用融媒新技术,丰富报道形态,精心“智”作,写好“融”文,稳固树立“带用户观察”的互联网传媒品牌,充分展现“移动化、轻量化、智能化、可视化”的媒体行业新质生产力。

 

  全媒体时代,优质的内容品牌是用户面对海量信息的最好“灯塔”,毕竟有优质品牌的媒体才能让用户形成独有记忆,更广泛地传播主流声音与价值。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四川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川台”)从前期策划到内容呈现,充分运用融媒新技术,丰富报道形态,精心“智”作,写好“融”文,稳固树立“带用户观察”的互联网传媒品牌,不断探寻重大主题报道中主流媒体内容品牌建设的创新实践。

  “把握内容与技术双轮驱动”,因地制宜发展主流媒体新质生产力,智能创新重大主题报道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李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其共同点指向了两个关键词: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放眼今年的全国两会媒体内容,已然成为新技术、新应用、新场景的舞台,川台在内容守正的基础上,力求可视化呈现创新表达,充分展现“移动化、轻量化、智能化、可视化”的媒体行业新质生产力。

  新技术催生新动力。媒介融合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趋势,最初关于媒介融合的实践也集中于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如今技术发展与内容生产的“双轮驱动”已是大势所趋。去年全国两会前夕,川台全面完成四川新闻演播厅系统改造工程,打造超高清新闻演播室。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川台深度开发新闻演播大厅的4K、AR(增强现实)等功能,多档创新节目均开展“AI(人工智能)+云+数字虚拟”应用实践。如《四川新闻联播》里,通过在线合成的虚拟主播熊猫贝贝出现在“2024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板块中,为观众预告全国两会最新资讯及看点。先进的动态捕捉技术,虚实结合的播报方式,萌态十足的口语化表达,让《四川新闻联播》焕发了生机,从传播数据来看,也有效提升了年轻群体触达率。

虚拟主播贝贝亮相《四川新闻联播》。

  新技术联动虚拟与现实。如何让重大主题故事讲得更加灵活、更具风格,当下的媒介形态较之以往的媒介形态更趋丰富,更有利于重大主题报道与多彩社会生活的真实表达。在元宇宙技术加持与配合下,结合XR(拓展现实)技术,川台在全国两会期间推出特别策划“向总书记报告”,多期节目运用高精度动画创作生产、数字场景制作、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语意驱动的数字人创作、三维快速扫描建模等高新视听生产创作新技术,打造“人+场”互动元宇宙空间,精密还原了人民大会堂、长虹爱联科技生产车间、工业无人机等场景。生动的数字人形象、精密的场景建模和活泼有趣的增强现实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受众的体验度和参与感,展现了新闻技术革新的力量和价值。

  生产过程实现与科技融合。顺应广电技术系统由重资产向轻量化、实用化、云化转变的未来发展方向,由媒体形态融合到媒体生态融合,广度和深度都在强化。川台在北京驻地搭建小型实用的“全国两会北京演播室”,首次引入AI数字主持人;基于主持人的形象采集,通过技术深度学习和海量新闻数据支持,能够准确、流畅地进行24小时新闻播报,刷新阅读浏览方式。“两会微访谈”栏目创新采用云制播系统与远程机位控制系统,实现北京成都两地演播室的无缝对接,并充分利用云端的弹性算力完成节目制作和分发,极大提升了节目的制作效率和顺畅度。对融媒新技术的驾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媒体的真融和深融进程。

AI数字主持人播报画面。

  “拼海量转向拼质量”,品牌型新媒体推动爆款内容快速出圈,深刻重构制播逻辑

  内容运营是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核心业务。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平台对媒体行业生态的重构,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内容运营逻辑逐渐取代传统的新闻采编形态,并通过不断探寻内容创新和新闻价值之间最大公约数实现传播的圈层突破。川台新媒体旗舰产品四川观察从“新闻+”起步到融入互联网,通过精细化运营和专业化制作,大流量产品经历着“短—中—长”的迭代,每一次用户消费时长的增长都是媒体品牌成长,不断重塑着广电在内容生产中的创新力、发展力。

  “人格化”塑造,助推人物特写成为爆款。四川观察在全国两会报道中从受众需求出发,生产了《全国人大代表刘传健:“英雄机长”的变与不变》《全国人大代表郑望春:“百变”村支书“卷”出新画卷》《全国人大代表曾娜:从白酒尝评员到非遗“守艺人”》等新闻产品。此类报道因轻快的节奏、年轻态的叙事语言,让新闻报道“活”了起来。如大家熟悉的“英雄机长”刘传健,报道讲述了他近几年“从天空到地面,从机舱到校园”的人生变化。该条稿件全矩阵阅读量破1.8亿。可观的数据表现力,从侧面印证了主题报道中聚焦亲切可感的“身边人”,更容易被受众接纳,产生情感共鸣。

四川观察推出的新闻产品《全国人大代表郑望春:“百变”村支书 “卷”出新画卷》。

  “后台”前置,“在场感”满足观众收看需求。近年来,众多记者、主持人开始拍摄Vlog(视频博客),强化“我在现场”的状态,给观众展示“媒体后台”的运行。川台在“2024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全媒体专栏中设置“观观‘观’两会”栏目,发布多个将“后台”前置的视频作品。在《观察同行,竟有意外“收货”》短视频中,观察记者的最新装备,倾听其他省份的媒体工作者会期中的关注点、报道感想。《当“萌新”遇到“萌新”》中,以临场视角体会上会记者的“手忙脚乱”,从资深记者手写笔记中了解全国两会的重点、要点。“后台”变“前台”不仅拓宽了新闻报道的场域,还让观众了解了新闻背后的新闻,有助于增加对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了解,唤起持续观看的兴致。

  推动“内容+技术+灵感+美学”深度融合。用户审美趣味的提高,也推动着艺术和智能的可视化表达运用在重大主题报道的生产中。结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重要内容,短视频《AI+国画 为你还原何为翠云廊》,用“AI+国画”的形式,还原古蜀道与翠云廊的“成长史”,通过富有生命力和情感的线条,展现“三百里程十万树”的生态与人文之美,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氛围。聚焦“双圈建设”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四川观察联动重庆广电使用“AI技术+国漫元素”,推出融媒体动画产品《川渝侠影录》,全网触达量超1.3亿。“爆款”的背后,是一个以武侠世界为概念的设定,将四川、重庆拟人化,展现川渝两位同门师兄弟各显特长相互协作,在“双圈”创造不凡成绩;呈现方式上,以颇具网感的二次元武侠国漫动画风格作基调,采用模拟live2D、AI场景渲染两项技术,让二维漫画呈现三维视觉效果。将相对较“硬”的内容“软着陆”,促进年轻受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双圈”发展脉动。

短视频《AI+国画 为你还原何为翠云廊》。

  “聚流量越向聚人心”,联动更广泛“圈层”聚合主流舆论空间,近距离倾听高质量发展“共创”之声

  内容共创并非一个新概念,从社交媒体开放多主体共同生产作品的权限,到商业传播平台将储备的优质IP开放给多元创作者主体,内容共创逐步走进新闻业界与学界的视野。四川观察搭建起的全媒体矩阵就像一艘舰船,既有客户端作为船身,也有平台账号矩阵作为船帆,吸引专业媒体、组织机构、用户、专家、人工智能等多元主体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推动会内会外、线上线下团结同心、双向奔赴。

  建圈强链,扩大盛会传播声量。如何立体、多维、全面地解读2024年的这场盛会,面对宏大叙事的主题报道,跨区域联动报道能有效弥补地方视角的局限性,凸显地方媒体的全局意识和全国视野。川台在全国党媒联动、川渝对话互动、会场内外交流中探索答案。

  新质生产力是今年的热议焦点,川台参与发起的《新质生产力 经济新引擎》系列短视频报道,呈现沿长江经济带11省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举措、新成果,旨在展现中国经济强大韧性和活力。同期川台还联合多省份广播电台推出2024全国两会特别策划“守护黄河文化根脉”“万里长江新画卷”等,协同各地通过主动设置共性议题,展示各地经验和做法,反映全国上下一盘棋,体现出联动性、行进式、内容共创的传播特征。

  多维共创,用好用活话题词。四川观察抓住微博议题设置同公共舆论之间具有密切关联的特点,透过生动亲切的话题与广大用户进行探讨、建立连接。全国两会期间,#悬崖上的村支书口头禅是来了##英雄机长刘传健长胖了#等12个两会相关话题登上微博全国热搜。“铁粉”用户通过和平台账户长期互动交流,建立了网络空间的信任,拥有彼此熟悉的语言体系和“热梗”;在双方共同协作下,将一个个话题词带上热搜榜,实现了内容质量乃至品牌形象的最大化传播。

  联动基层,传播触角打通“最后一公里”。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充分发挥组织人民和动员群众的力量,透过基层传播活动构建与基层群众的联动之“网”,唤起社会各相关主体的多元参与,成为政务服务和群众信息沟通的“连心桥”。川台依托省内分支机构以及24个“四个发力”一线观察点,策划推出“两会问答”“两会金点子”“两会好声音”专栏,广泛征集基层群众最关心的民生热点问题,邀请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回应民生关切,努力打通场内场外两个舆论场。仅“两会问答”专栏,就收集到乡村振兴、文旅、教育、医疗等各领域的相关提问百余条,回应了关于“家庭医生的可行性”“如何点半份外卖”“职教学生的就业前景”等民生关切问题;通过亲切真挚的回答,让原本宏大的议题和叙事变得更加可感、微观,打造出成党政工作深入群众的“延展台”。

“两会问答”专栏作品。

  融媒时代的上半场,主流媒体从“相加”走向“相融”,以“物理变化”激发“化学反应”。融媒时代的下半场,主流媒体应更好借助融合之势,抢抓机遇,聚合多平台资源,实现内容和新技术新手段新思维的充分融合,这也是践行社会责任、延伸品牌价值、占领主流舆论场的必由之路。

  (作者屈丹系四川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执行主任、四川观察总编辑,魏炜、易思岚系该台全媒体新闻中心编辑)

责任编辑: 张泽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7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