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感动中国2023”:定位时代坐标,传递感动力量

2024-04-24 14:55 | 来源: 光明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4月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隆重播出了《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大国工匠张连钢、老科学家俞鸿儒、特殊教育老师刘玲琍、社区工作者孟二梅、泳坛冠军张雨霏、水稻研究专家杨华德、资深艺术家牛犇、友谊使者穆言灵、视障歌唱演员萧凯恩,以及守护蓝天的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被授予“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的荣誉。“感动中国”联动“象舞指数”,在融合创新上持续发力,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节目融合传播,从叙事艺术、视听语言、技术应用、互动交流、社会责任等不同视角,运用科技手段,结合新媒体玩法,促进网友互动参与,以大小屏联动的方式与亿万观众达成心灵的共振,传播效果较去年更上层楼,网民纷纷点赞“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一、叙事艺术:多维叙事技巧讲述感动故事

  在《感动中国2023》中,叙事艺术的运用是节目成功吸引观众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精心设计的叙事技巧和结构,节目能够讲述真挚感人的故事,触动观众的心弦,成功构建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个体的力量和精神价值,也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普遍人性。这种深入浅出的叙事艺术,让节目成为了传递正能量、激发社会共鸣的重要平台。

  节目常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通过时间的前后穿插,增加故事的层次感和吸引力,从人物的当前成就开始讲述,然后通过回溯到其过去的经历,展示他们如何克服困难,最终达到现在的成就。这种处理方式不仅能够增加故事的悬念和吸引力,还能更深入地揭示人物性格和成长过程中的转折点。并且节目在人物塑造上下足功夫,通过详细的背景介绍、深情的访谈片段以及亲友的叙述,多维度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状态,注重展示人物的普遍性与独特性,使观众能在他们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产生共鸣。

  二、视听语言:多重元素协同营造情感氛围

  在《感动中国2023》中,视听语言的精心设计是营造情感氛围、增强故事传达力的关键。节目通过有技巧的情感铺垫,逐步增强故事的情感深度和冲击力。通过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的有机结合,成功地营造了丰富的情感氛围,使每个故事都充满了动人的力量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这一过程通常是渐进的,通过累积小的情感细节和瞬间,逐步构建起强烈的情感高潮。配乐的运用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背景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强度变化往往与故事情感的起伏相匹配,有效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能够引导观众的情感变化,使观众更加投入故事;同时现场录制的音效,如人物对话、环境声音等,为节目增加了真实感,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故事现场;并且,通过声音的细节处理,如回声、淡入淡出等技术手段,节目营造了更加丰富和层次分明的听觉体验。此外,视觉元素如镜头选择、色彩运用也在无形中加深了情感的层次,帮助观众更好地沉浸在故事中。如利用摄影来强化故事情感,通过不同的拍摄角度和镜头语言,如近景、远景、高角度和低角度等,展现人物的情感细节和故事背景。动态的跟踪镜头和稳定的固定镜头交替使用,既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展现了故事的环境氛围。

  三、技术应用:多种技术创新积极应对挑战

  《感动中国2023》在技术应用方面的创新和尝试,充分体现了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发展趋势,即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不仅提升了节目的艺术质量,也为广播电视艺术的未来探索了新的可能性。节目中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展示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技术服务于内容,增强故事的传达和情感的表现。

  晚会制作过程注重用好新质传播力,创新“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传播,颁奖现场除沿用《感动中国》的经典形象外,舞美设计兼具观赏性与科技感,AI设计全程参与视频包装,多处采用实时渲染成像的虚实光影联动,多种“黑科技”手段的融入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感受。节目采用了多种最新拍摄技术,如4K、8K高清摄像、无人机航拍以及稳定器运动镜头等,这些技术使画面质量极大提升,细节展现更加丰富,同时也为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效果。特别是无人机航拍,为展现人物故事背景和环境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角,增加了节目的视觉冲击力和沉浸感。节目在特效运用上也体现了技术创新,包括CG特效、视觉合成等,这些技术不仅用于美化画面,更重要的是用来增强故事的表现力和情感深度。例如,通过CG特效重现历史场景,使得观众能更直观地理解人物背景;视觉合成技术则能将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画面融合,创造出超越传统摄影技术限制的视觉效果。

  四、互动交流:广泛观众参与引发社会共鸣

  《感动中国2023》是三年来观众第一次重返感动现场。五百多名老观众久别重逢,沉浸在2023的感动故事中热泪盈眶。同时节目也通过积极融入新媒体,显著增强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交流,深化了节目内容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联系,从而引发了更广泛的社会共鸣和正面影响。

  在节目播出之前,“象舞指数”联合央视网发布#感动瞬间随手拍#互动征集活动话题,活动子话题阅读量超1亿,并带动微博#象舞指数#话题阅读量从2900万直升达1.2亿,增长了300%,网民互动300余次,节目开播前登微博要闻榜高位。节目播出期间,除传统的电视频道直播外,“象舞指数”还联合央视新闻、央视网、央视网快看、感动中国等账号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频客户端、微博、快手、抖音、B站、视频号等多档新媒体平台开通移动端直播入口,以供观众掌上收看节目。并且“象舞指数”设计的多个话题引发受众关注与讨论,全网共计32个话题冲上多平台热搜榜单,其中,微博话题#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把感动中国的故事写成一首歌#,均登微博热搜主榜TOP3。快手话题#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公布、#感动中国官宣定档,均登顶快手热搜主榜TOP1。这种直接参与不仅提升了观众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也使节目内容更加贴近观众的情感和期待。

  五、社会责任:媒体承担责任彰显影响力量

  《感动中国2023》利用广播电视媒体广泛覆盖和深入人心的影响力,承担起了引领社会风气、传播正能量的社会责任。节目的成功不仅在于它所讲述的感人故事,更在于它如何利用这些故事影响观众,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从而发挥广播电视媒体在塑造社会价值观、引导公共议题方面的独特作用和责任。节目通过讲述平凡人物背后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示了人性中的善良、坚韧和无私,弘扬了正直、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故事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观众的内心,激发社会向上的力量。节目精心挑选和呈现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对正能量的传播,鼓励观众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保持乐观,勇于挑战,积极作为;并且节目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社会责任,这种人文关怀的展现无疑对社会风尚的塑造具有积极作用。节目通过树立正面典型,传递了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勤劳奋斗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的传播和推崇,能够有效地引领和促进社会风尚向着更加健康、正面的方向发展。

  截至2024年4月10日10时,节目在全网触达率超38亿,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全网媒体报道及网民信息近13万条;《<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各平台新媒体直播总播放量超1500万;全网《<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相关视频播放量超5亿;全网《<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相关文章阅读量超3000万;共产生124个节目相关微博话题,总阅读量约32亿,其中6个话题阅读量破亿。全网共计32个话题冲上多平台热搜榜,4个话题登顶各平台热搜TOP1;各大央媒、地方媒体,以及政务蓝V账号等1700余家媒体发布节目相关稿件,展开了覆盖多形式、多端口的立体化、矩阵式传播,进一步提升节目宣传效果,引发网友共振与关注。

  随着广播电视艺术学的不断进步和新技术的融入,未来的“感动中国”有望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交互式叙事等创新手段,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和深度参与感。这些技术不仅能够使故事的叙述更加生动、情感传递更加直接,还能够拓展节目的影响范围,吸引全球观众的注意。通过多平台融合传播,利用大数据分析观众偏好,并深挖故事背后的社会文化价值,未来的“感动中国”将在提升艺术表现力的同时,更有效地承担起引领社会风尚、促进文化交流的责任,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传递正能量的重要桥梁。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视听新闻与传播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冷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姚怡斐

责任编辑: 韩建平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9802131077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