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瞭望丨MCN机构流量套路有哪些?怎么管?

2024-05-06 15:24 | 来源: 《瞭望》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打破MCN机构的流量套路

  文 |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唐弢  

图片朱慧卿 图/本刊

  4月12日,浙江杭州警方发布通报,今年春节期间某“自媒体”账号发布并引发热议的“在法国巴黎拾到小学生秦朗丢失的作业本”视频,系策划、编造制作而成。目前,公安机关已依法对相关人员及企业作出行政处罚。

  此类情况并不鲜见。此前,“自曝‘患病’博同情,实则是冷饭热炒”“编造父母双亡‘人设’,目的是贩卖假货”“‘骑手’深夜送餐车被盗,是杜撰的‘剧本’”等短视频“苦情戏”在一些视频平台轮番上演,有的不良自媒体通过编造剧本、摆拍造假等方式欺骗网友,不仅破坏了网络舆论生态,更透支着公众信任。

  记者采访发现,这些事件背后或多或少都有多频道网络机构(MCN机构)充当“流量操盘手”。业内人士表示,有的MCN机构过度追求流量,发布不实信息、蹭炒热点事件、煽动舆论情绪,挑战公序良俗甚至法律底线,亟待加强整治。

“吸睛”套路层出不穷

  MCN机构,相当于互联网领域的明星经纪人,在招收一批网络主播和创作者后,为其提供内容策划、宣传推广、粉丝管理、签约代理等服务,以实现网红孵化、IP衍生、流量变现等目的。

  伴随各类自媒体激烈竞争,部分MCN机构在逐利冲动下成为网络乱象始作俑者,吸睛套路层出不穷。

  卖惨博取流量。“越苦越惨,流量越大”,这是有的MCN机构策划视频情节时遵循的原则。

  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群体因贴近生活、有话题度,频繁被盯上,成为谣言重灾区。某短视频平台上,真实骑手所发的视频多为跑单日常,内容平实。摆拍视频则刻意制造矛盾,比如捏造“骑手”深夜接到充满无理要求的“奇葩订单”,或被“保安”辱骂殴打,等等。

  虚假营销牟利。有的MCN机构编造“动人故事”,通过虚假话题与“人设”吸引粉丝,真正目的是高价销售一些低成本甚至假冒伪劣产品。

  “凉山孟阳”是四川大凉山最早走红的网红之一。起初,在成都某MCN机构包装下,该主播凭借“身世悲惨,笑对生活”的虚假“人设”,在某短视频平台收获数百万粉丝。此后她以“助农”为噱头,销售假冒大凉山原生态农特产品,牟取高额利益,最终于近日因虚假广告罪获刑。

  炮制争议话题。个别MCN机构故意挑起负面情绪,或混淆是非,或断章取义,误导公众认知,带偏舆论节奏,甚至干扰社会秩序。

  2023年5月,某平台上的“街头乞丐哥哥”账号发布题为“山东潍坊安丘发生一起毒饵害人凶案,因高利贷,下毒杀死4人”的短视频,引起热议。经当地网安部门核查,视频内容为杜撰,该账号所属MCN机构此前曾多次通过拼接虚假视频煽动网民情绪,以引流牟利。公安机关依法对该MCN机构的工商注册实体某文化传媒公司予以行政处罚。

野蛮生长易生乱象

  早在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网信办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即显示,几家头部网络平台拥有1000万以上粉丝的账号中,大约40%由MCN机构签约,其中某重点平台入驻的MCN机构旗下账号超过30万个,年均生产信息超过3300万条。

  “这意味着,从坐拥千万粉丝的头部大V,到刷量、控评、点赞的普通账号,在其背后,MCN机构几乎无处不在。”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夏学民说。

  MCN机构业务类型广、动员能力强,能够对整合网络资源、扩大知识分享、推动电商发展等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其逐利冲动也容易形成野蛮生长、催生乱象。

  孵化网红“走量不重质”。业内人士透露,MCN机构在吸引网红签约后,一般会给予其内容技术指导、流量推引扶持等,或是由机构内部的创作者互推引流,或是从平台购买“曝光度”。

  “从素人到‘腰部网红’的孵化期大约6~8个月,人均投入50万元,回报期为8~12个月。”某小型MCN机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孵化网红的成活率很低,逐利冲动下很难对发布内容打磨把关,更多是“走量不重质”。

  内容造假见怪不怪。有的MCN机构擅长通过糅合组装各类话题元素来炒高热度,甚至形成了可复制衍生的虚假创作模板。

  “我们之前做过一个账号,‘人设’是带着小孩送外卖的‘奶爸’。这是设计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博眼球。”杭州一家MCN机构工作人员说,该机构提供18800元50条、28800元100条短视频策划的套餐,其中就包含设计脚本等服务。

规范治理促健康发展

  随着短视频平台和网红经济的快速发展,MCN机构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更需推动、督促其肩负起社会责任,走上规范发展之路。

  进一步压实对MCN机构的监管责任。多位受访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与MCN机构相关的管理法规不断完善,信息内容业务活动的标准和责任进一步明确,在具体执行中应加强整治力度,让法律法规“长出牙齿”。比如,MCN机构旗下账号如出现不法行为,监管部门可对该MCN机构采取降低佣金、旗下账号禁言等不同程度的处罚。

  加强对网站平台的监管力度。夏学民建议,为保证平台履行对自媒体运营、内容审查等方面的管理责任,可指导其引入经济管理手段,设置流量利益节制阀,对违法违规营利的自媒体予以暂停或关闭直播、设置收益提现权限、限制流量分成等措施。

  开展专项集中整治。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的2024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明确要求集中整治自媒体造热点蹭热点制造信息陷阱、无底线吸粉引流牟利等问题。“一些好的做法可形成机制,常态化开展。各地网信等部门可采取约谈网站平台、开展专项执法等方式,加大对造谣传谣、不择手段蹭热点、毫无底线博眼球等问题的处置力度。”浙江凯旺律师事务所律师蔡湘南说。

  形成全社会治理合力。业内人士和专家建议,当前既应加强对MCN机构旗下账号、网红的培训引导,也应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共同抵制违背公序良俗、逾越法律底线博眼球的行为,避免全网找“秦朗”的闹剧再度发生。

责任编辑: 葛燕燕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241413107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