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国记协组织采编骨干赴安徽开展“四力”实践

2024-05-06 18:22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4月21日至26日,中国记协组织开展全国新闻界采编骨干“‘四力’实践”安徽行活动,来自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全国性行业类媒体和地方主流媒体约40名采编骨干和优秀代表赴合肥、六安等地,实地探究安徽以高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取得的创新经验,亲身体验当地重大工程建设和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势头,用心感受红色文化底蕴和绿色经济发展相融合的进展成果,用生动笔触和鲜活镜头讲好新时代安徽故事,努力为新时代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营造积极舆论氛围。

  向新而行,倾听高质量发展“强脉动”

  走进安徽创新馆,约1900项“黑科技”让编辑记者们目不暇接;探访合肥科学岛,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人造太阳”等重大科技成果振奋人心;置身科大硅谷、创业园区,国盾量子的量子通信、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产业链等应用于生活……扑面而来的满满科技感,吸引着新闻工作者们不停地记录、拍摄、提问,大家深切感受到江淮大地的科技创新热潮正奔涌向前,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引擎、开辟新赛道。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人民日报社邱超奕、科技日报社李子祯、中国税务报社徐沙浓、新疆兵团广播电视台陈成等被这里的创新成果“迷住了”:“之前就听说中科大基础研究做得好,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这次终于眼见为实。”“新质生产力不是虚构电影中的‘酷炫’科幻,而是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人民政协报社李恒如是说。

  市场经济是一种“候鸟”经济,哪里营商环境好,人才和企业就愿意去哪里。“一栋楼就是一条产业链”“扶早扶小扶优”“出门即可创业”……一系列惜才举措让中国市场监管报社郑晓可、检察日报社王昱璇、浙江日报社逯海涛等敏锐发现“安徽模式”的成功“密码”:“有完善的人才培养、保障和激励机制,怪不得这里人才辈出,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中国青年报社焦晶娴、工人日报社卢越、甘肃日报社范海瑞等真切体会到“卓越创新高地”的魅力:“创新资源密集、体制机制灵活、创业环境优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安徽正成为吸引人才奔涌而来的强磁场。”  

  以质为先,探寻产业升级“发力点”

  近年来,安徽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吸引众多高精尖企业、高科技产业链落户于此。

  作为“新三样”之一的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在蔚来汽车新桥基地,编辑记者们近距离聆听业内第一颗自研激光雷达主控芯片等自主研发技术背后的创新故事。中国科学报社张其瑶说,作为一家全链路数字化智能工厂,蔚来凭借“天工”智能制造管理系统、“魔方”车辆存取平台、“飞地”自动装配岛等多项世界领先前沿技术,已经成为“智造”企业的实力代表。

  在江淮大运河派河港,新闻工作者们通过无人机清晰看到:港口一侧,无人驾驶的运输车正奔忙在“智慧堆场”进行搬运作业;另一侧,一批批集装箱船舶正有序排队入港……经济日报社陈果静、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卢东方、中国新闻社陈舒一等认为,作为“引江济淮工程”中心段的重要物流枢纽,派河港充分发挥“公、铁、水、空”联运优势,承东启西、连接中原、贯通南北,高效服务合肥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让智能、高效的未来联运体系落地开花。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细胞,每一个活力四射的企业都是经济强劲脉动的见证。在六安霍山县应流集团工厂车间,新闻工作者们看到了安徽民营经济的“鲜活样本”,惊叹于这家从大别山区小铸造厂起步,到跻身核电设备、航空发动机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重要企业的发展速度。“心系国家和行业所需,才有大舞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李瑛、中国妇女报社王蓓、中国企业报社彭学英、北京日报社宗媛媛等被企业家、研发人员和技术工人秉持的钻研精神和社会责任所感染,认为应流集团为重大装备国产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挺起了大国重器的腰杆。

  

  培根铸魂,见证革命老区“振兴路”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旗帜竖起来……”看着眼前连绵不绝的大别山脉,陕西日报社李本良不自觉地哼起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红色歌谣。战争年代,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编辑记者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足迹来到金寨。在铭刻“燎原星火”的烈士纪念塔前,听讲解员深情讲述那段峥嵘岁月里催人泪下的英雄故事,经济参考报社郭倩、长城新媒体集团曹朝阳、南方日报社陈枫等表示,先烈们洒下的血仍觉温热,燎原星火生生不“熄”。在金寨县革命博物馆,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历史图片,还有顶天立地的无名烈士纪念墙都在诉说着老区的红色传统和厚重的大别山精神。“这是一次追寻初心之旅,也是一次感受红色底蕴的精神洗礼。”新华社郭宝江、济南日报社曹雷、上海黄浦区融媒体中心刘惠明等表示不负总书记嘱托,赓续红色血脉,讲好红色故事。

  安徽的“红”,不仅记录了先烈们不计生死、舍身取义的革命信仰,还续写着这片土地蓬勃振兴的红色华章。八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金寨大湾村与乡亲们共商脱贫攻坚大计。如今,这里满目葱翠碧绿,茶园连天接地,勾勒出如诗如画的山水画卷,见证着红红火火的美好生活。“我们看到村容村貌和百姓生活都发生很大的变化,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精气神和过去不一样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宋海蕊说,八年前总书记来到这里,给当地干部群众注入了精神力量,激发了他们求新求变的内生动力。金融时报社阳晓霞、安徽新媒体集团史睿雯、福建日报社黄筱菁、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李永等为乡村振兴给这座大别山腹地小山村带来的蝶变点赞:我们相信,村民的日子一定能过得越来越幸福甜蜜。  

  逐绿追青,厚植新发展理念“绿底色”

  沿着霍山县的盘山公路蜿蜒而上,远远便望见有着“新中国第一坝”之称的淠史杭灌区工程佛子岭水库大坝巍峨屹立。1950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无数建设者从祖国各地汇集而来,仅用三年时间让大坝横跨淠河两岸,令国内外水利工程界叹为奇迹。70年后的今天,在水库前抬头仰望,亲眼目睹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亲笔题词,大家无不被江淮儿女当年战天斗地的精神所感染,被老一辈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治理淮河的艰辛历程所折服。中国水利报社魏晓雯忍不住赞叹这座造福千万人民的建筑:隧洞表面那些凹凸不平的痕迹,一看就是当年工程建设者徒手凿出来的,特别震撼。回望来时路、观察现在时,河南日报社王平、湖北日报社成熔兴、四川广播电视台王兆等由衷感佩:如今佛子岭水库群继续发挥着防洪、灌溉、供水、发电、旅游等综合功能,成为周边群众幸福生活的源泉。

  佛子岭水库挡住了水患,还守住了绿水青山,让老区群众找到了增收致富的绿色“法宝”。在霍山清潭沟村霍山石斛原种保育基地,编辑记者们详细了解石斛品种选育、种植、加工、流通、品牌建设等情况。看着从石头缝中长出的“仙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陈钰洁、农民日报社陈艺娇、西藏日报社赵瑞阳等举着手机拍个不停。海南日报社陈卓斌说,海南海口施茶村等地也在探索发展石斛产业,希望能够有所借鉴,共促产业发展,让百姓“在石头缝里种出红火好日子。”(作者:曹燕、王逸群、朱京京)

责任编辑: 葛燕燕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2414131077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