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她走了,同事将5只千纸鹤放在报社楼下

2024-05-09 11:03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2023年11月26日,一位扎根基层30年的优秀新闻工作者走了,年仅56岁。

  她叫魏彤欣,生前是辽宁省阜新市传媒中心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很多人在朋友圈转发她的故事,饱含深情地追思这位将全部生命献给新闻事业的媒体人。

  魏彤欣生前好友,新华社辽宁分社记者于力为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栏目撰文,缅怀她,致敬她。

  请看全文。

  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 | 她走了,同事将5只千纸鹤放在报社楼下

  本文作者:于力

(一)

  2023年1月22日,大年初一,魏彤欣在朋友圈转发阜新微报的“新春策划:我信”,并写下新年心声:

  “坚定勇毅前行的信念,坚定把日子越过越好的信心,新的一年,值得相信,值得期待!”

  而仅仅一周后,她就被确诊患有癌症,此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一边在病床上化疗,一边审读修改稿件,走完了她人生最艰难也是最勇敢的一段路。

魏彤欣带队采访阜新生态建设成就。

  “20个版面她全都要过目,有一天晚上11点多了还要我把报纸大样传给她,5月11日,为了‘绿水青山润阜新’的一个‘润’字,她和我在微信里讨论了一个小时,当时她刚刚做完第二次化疗,躺在病床上发着高烧。”阜新市传媒中心副总编佟文杰说。

  2023年9月26日最后一篇报道发出后,躺在病床上的魏彤欣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转发了自己最后的朋友圈:“阜新日报大型策划:漠上种树书”,本想再说几句心里话,颤抖的手却总是不听使唤,一个字也没有打出来。不久因病情加重,她的眼睛近乎失明,从此就再也看不到,她看了一生都没有看够的那充满墨香的文字。

(二)

  魏彤欣1993年进入阜新日报社做记者,她给自己定下努力方向:到一线去,到平凡的生活中去,歌颂美好情操,弘扬时代精神。

魏彤欣(左二)早年在基层一线采访。

  78岁的退休教师邢作民至今还记得魏彤欣23年前采访他的情景。

  邢作民所在学校地处郊外,他每天都要4点半起床,换乘3次公交车才能及时赶到学校。为了真实地体验邢老师的辛苦,魏彤欣带记者3点半就从家出发赶到邢作民家。

  “4点半我刚开灯穿上衣服,就听到敲门声,原来魏记者早就来了,怕打扰我休息,一直在外面等着,11月份,天都很凉了,真难为她们了。”老人回忆说:“她们整整跟了我一天,直到晚上9点多陪我一起回到家。”

  当时就有人对魏彤欣说, 其实你们到邢老师家里问问情况就能写出来。魏彤欣回答说:“能写是能写,但写出来的效果肯定不一样,正是因为有了切身的体会和感受,我对教师的崇高品质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因为这篇报道,更加坚定了我不悔的选择。”邢作民说。

  魏彤欣在担任部门领导后对自己提出要求:“最困难的时候、最危险的地方,我先上!”

  2003年“非典”期间,一名学生从北京回来,因为高烧不退被怀疑为“非典”,一时间谣言四起,恐慌笼罩全城,魏彤欣一个人冒着风险深入医院跟踪采访,在得知确诊不是“非典”后,第一时间发出报道《我要出院了》,及时消除了公众的恐慌情绪。

  2020年1月28日新冠肺炎疫情来临,她在朋友圈写到:“若有战,召必回!结束休假,投入战斗!这是新闻人的使命,是责任媒体的担当!”2020年2月2日她在朋友圈写到:“连发三篇评论,为阻击疫情鼓劲加油,阜新日报,守土有责。”

(三)

  魏彤欣在一篇文章中曾经这样抒写自己的感受:今天,我们生逢在这个气势磅礴而又大有作为的时代,场景更加壮阔,舞台更加宏大,我们应该用笔、用心、用燃烧的激情去书写新时代的“春秋”。

  阜新作为转型城市,经济欠发达,传媒中心人员老化,设备陈旧,面对这些困难,魏彤欣提出:“条件差,但我们人不差,只要及时跟上这个时代,就能为党守好舆论阵地。”

  她培养了一支致力于新媒体报道的年轻队伍,亲自策划选题,指导提炼主题,关注表达手法,与记者一起学习研讨实践,共同探求基层融媒发展之道。

魏彤欣(中)和编辑记者交流重点报道思路。

(四)

  2023年11月27日晚间,魏彤欣去世的第二天,阜新市传媒中心融媒体部副部长佘锐用《阜新日报》整张报纸,折了5个千纸鹤放在报社大楼下面的街心广场。

  “选择5是魏的拼音打头字母,选择在报社大楼下,是因为她把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奉献在这里,用充满墨香的千纸鹤送我最尊敬的人。”

  寒冷的冬夜、寂静的街头、风中的千纸鹤、如泣如诉的音乐……在魏彤欣去世后的几天里,这段二十几秒的短视频在当地流传开来。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魏彤欣为自己选择了“树葬”。

  她和树结下了一生的缘分。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的阜新,70多年来,几代人的艰苦努力绘就了一幅防风治沙、植绿护绿的动人画卷。作为当地的媒体人,魏彤欣也以笔和镜头记录那些种树的人、护树的人、研究树的人,而她是写树的人。她将自己化作一棵树,也在为家乡防风治沙的事业尽自己的最后一份力量。

  正如那棵挂有她名字的笔直挺拔的柏树一样,魏彤欣一生崇高的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魏彤欣逝去后的办公桌。

  她对家人充满了愧疚。担任总编辑后从来没有一次和家人去省外旅游过,她和丈夫说:“我要守好这个摊子,等退休后一定好好表现,陪你逛遍祖国大好河山。”

  她最遗憾的是没能亲自参加女儿的婚礼,当面送去祝福。2023年9月2日是女儿结婚的日子,半年前她就一边化疗一边坚持锻炼身体,“我这个当妈的欠女儿的太多了,这次女儿结婚,我一定不能缺席”,为此她还早早定了一件蓝色旗袍。

  随着婚礼的接近,她的病情也开始不断加重,随时需要吸氧,最终还是没能参加上女儿的婚礼,只好通过视频方式向女儿祝福。婚礼前几天,在亲友的帮助下,她拖着虚弱的身子,一点一点穿上旗袍,戴上假发,涂上淡淡的口红,坐在椅子上尽力挺直上身,幸福的微笑、流畅的话语一点也看不出几分钟前她还在大口大口吸氧。

  1分36秒的视频,整整录了2个多小时,她说一定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女儿的婚礼。“亲爱的宝贝,新婚快乐!虽然不能到现场见证你的美丽和幸福,但妈妈的爱和祝福会永远陪伴你……”

  春天来了,阜新市传媒中心报社院里那棵70多年树龄的大杨树呈现出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绿色,魏彤欣在临终之际和家人说特别怀念报社院里的那棵大杨树,大杨树见证了她30年匆匆的脚步和深夜离开的身影。她曾这样赞美大杨树:

  “你的每根枝条都沉淀着求真求实的理想,你的每片叶子都折射出向善向美的光芒。”

 

  征稿启事

  “我在现场”是中国记协微信启动改版以来开创的首个栏目,是编辑部重点打造的精品栏目。

  “我在现场”中,记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一线采访故事,深挖故事细节,分享真知灼见、流露真情实感,鲜活明快、可读性强。编辑部不定期将优秀作品集纳成册出版发行。

  更多稿件请参考文末 #我在现场 专栏。投稿地址zgjxwxtg@163.com请标注【我在现场】+单位+姓名+联系方式。

  投稿要求:

  1、字数2000—3000字最佳;

  2、强调现场感,记者在现场;突出故事性,记者讲好故事;提高可读性,语言表达简洁凝练。

  优质投稿将单篇展示在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上,编辑部会与记者本人联系,后续沟通稿酬等相关事宜。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zgjxacja)

  本期编辑:李永锡 樊杨 任金蕊

  实习:尹航

责任编辑: 于珊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74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