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至26日,我参加了中国记协组织的全国新闻界采编骨干“‘四力’实践”安徽行活动。为期六天的调研,我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8年前考察安徽的足迹,走访合肥市、六安市,感受“科创蓝”“革命红”“生态绿”交织的多彩安徽魅力,受益良多。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陈枫在佛子岭水库调研采访。
感触至深,是对“合肥现象”的思索:一个不沿江不靠海的中部省会城市,为何能在十多年间“换道超车”,引得各地纷来取经?
合肥为什么发展速度如此之快?这几年,大家津津乐道的“合肥名片”,就是“中国最牛风投城市”。简单来说,就是政府成立产业投资基金,以“投”代“引”,用股权投资吸引龙头企业和项目落户,带动升级本土产业链,形成新兴产业集群。
观城,如察人。在热闹的“现象”背后,合肥有两个“力”值得探究。
一是“眼力”。创新者,要在复杂多变的发展格局中辨明方向,果断抉择。
拉阔历史视野,合肥有两次大的选择都“做对”了。第一次是上世纪60年代末“京校外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搬离北京,安徽坚决表示:要让中科大这棵好苗子在安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1970年,中科大南迁合肥,从此注入源源不断的优质人才和创新能力,奠定合肥“科里科气”的城市气质。此次调研的科大硅谷、科大讯飞、国盾量子等“科大系”机构企业,就是明证。
第二次是近年的“风投传奇”。“押宝”京东方、“投注”长鑫存储、“拯救”蔚来汽车,三大案例脍炙人口。2008年合肥不惜暂缓地铁建设,拿出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引入了当时亏损不断的京东方,建设国内首条液晶面板6代线,带动70多家配套企业落户,使得合肥成为全球最大的显示产业基地之一,尤见眼光和魄力。
对于外界议论,当地领导曾回应:“合肥不是‘风投’是‘产投’,不是‘赌博’是‘拼搏’”。合肥投的不是某一个明星企业,而是一个产业,有前期的产业基础,才有后期的项目落地,要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产业发展方向、本地资源禀赋。比如,从投资蔚来汽车,到引进比亚迪、大众汽车,合肥逐步打造万亿级“新能源汽车之都”。
眼力,来自对创新驱动的自觉,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产业趋势的把握。
二是“定力”。创新,不仅是冒险的攀登,更是一场寂寞的长跑。
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之前,合肥科创曾有一段“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困惑期。囿于本地“科教高、工业低”的两张皮发展格局,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虽有许多专利和成果,但大多拿到江浙沪和广东去转化了。
为解困局,合肥从2005年起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历任主要领导聚焦先进制造业,推进资本招商,“只吹冲锋号,不提新口号”,一棒接着一棒干,看准一个赛道,招来整个产业链,通过真金白银投入和良好产业生态,耐心培育,等到开花结果。以合肥建投、产投、兴泰为代表的国有资本累计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超1600亿元,带动项目总投资超5300亿元,培育形成了“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等主导产业。
城市发展,如人登山。有眼力,才可把握大势,辨明方向,开辟新路;有定力,方能抵御诱惑,久久为功,登上高峰。对于我们新闻工作者来说,唯有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从基层一线发现线索、汲取养料,才能更加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更加精准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精髓,采写出更多带着泥土芬芳、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闻作品。(作者: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陈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