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记者全身发凉:“好像有双眼睛盯着我们……”

2024-05-23 10:11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吉林珲春片区,73号东北豹被东北虎捕杀,没过多久,一只新的东北豹又出现在这里,引起网友关注。

  新华社吉林分社记者邵美琦全程追踪此事。事实上,她报道东北虎豹已有七八年,一次次进山与“大猫”缩短距离的同时,也遇见过惊心动魄的瞬间。

  “死亡新生,轮回交替,代代不息,自然展现出强大的自我修复力量……”

  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邀请邵美琦来稿,讲述她这些年与“大猫”的奇特经历。

  我在现场 | 记者全身发凉:“好像有双眼睛盯着我们……”

  本文作者:邵美琦

  73号东北豹,是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里最具传奇性的动物之一。

  去年年底,我国首次发现野生东北虎捕杀东北豹事件,73号东北豹正是“受害者”,现场十分惨烈。

  报道此事时,我心情复杂,一边心疼73号东北豹的惨死,一边感叹自然规律下的生存竞争。要知道,这两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都一度濒临灭绝,相遇的概率更是微乎其微。

  去了“豹星”的73号东北豹可能也没想到,几个月后,它的领地就出现了“继承者”——一只新的东北豹,死亡新生,轮回交替,代代不息,在人类有意识的保护下,大自然展现出强大的自我修复力量。

  追踪报道东北虎豹七八年,我有幸近距离观察这勃勃生机的魅力,也见证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成长。

  明知山有虎,却一次次向虎山行。

(一)

  今年生物多样性日前夕,我再次赶往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关注最新的保护成果。

  专家欣喜地向我展示最新监测画面——“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大屏幕上有着数不清的绿色小点,那是散布在公园内的一个个智能红外相机。

  地图放大再放大,点开珲春片区的一个绿色小点,跳出的画面里,一只身形矫健、花纹漂亮的东北豹正在山林里散步,这里正是73号东北豹生前的“家”。

这是73号东北豹“继承者”频繁出现的监测画面。

  屏幕左侧,可以选择查看监测画面拍摄的时间。翻看一个多月来的画面,这只年轻的东北豹频繁出现,反复察看“踩点”,最终定居于此。

  专家解释称,对于极度濒危的野生动物东北豹而言,旧个体死亡和新个体出现的时间如此接近,正是物种种群快速恢复,进入良性循环的体现。

  没想到73号东北豹的故事就这样迎来了续集,也许很快,“继承者”成立家庭,繁衍后代,大自然里的奇妙故事就通过这套智能的系统呈现到眼前。

(二)

  第一次见到这套监测系统的时候,我非常振奋,这是我国科研工作者进一步使用科技力量保护生态的生动案例。

  过去,我们借助少量红外相机观察、记录野生动物生存现状。我多次跟随巡护员进山,换电池、取存储卡、筛选海量监控画面,费时费力。

  技术落后,让我们始终与树林里的世界隔着“时差”,还造成一些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的滞后。

2020年,记者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跟随专家安装智能红外相机。

  如今,“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带来了质的飞跃,出现的每只东北虎和东北豹都被编号,被密切关注生存动态,成为了虎豹新闻的重要来源。

  六七年前,我报道的内容多是“某地发现东北豹足迹”“某处发现东北虎身影”,现如今,“东北虎家庭春游”“东北豹谈恋爱”“虎豹种群持续增长”等话题屡见不鲜。

  也因如此,东北虎、东北豹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被网友亲昵地称为“大猫”,也开始像大熊猫一样积累粉丝,这让我感到欣慰。

(三)

  数十次进山,我却从来没有见过野生“大猫”的真容。

2019年东北虎栖息地巡护员竞技赛期间,记者跟随俄罗斯巡护员进山。

  我们经常开玩笑,“如果拍到野生东北虎,肯定能拿个大奖”“真想撸一撸小虎崽”,但我们也清楚,真碰见它们是很危险的。

2020年,记者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拍摄照片。

  离野生东北虎最近的一次,是在前年冬天。我们跟着巡护员进山。数九寒冬,我在棉鞋里贴上暖宝宝,脚也冻得发麻。积雪很深,有的地方甚至没过膝盖,跟“身经百战”的巡护员相比,我们的步伐沉重又缓慢。

  行至山坡,巡护员突然挥手招呼我们,走近一看,雪地上一堆血肉正冒着热气,只有一只蹄子还相对完整,看来是一只鹿或狍子。经验丰富的巡护员根据附近的痕迹初步判断,这可能是东北虎的“午餐”。

2022年冬天,记者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见到东北虎的“午餐”。

  “快走,它可能还会回来!”

  一阵山风吹来,树枝哗哗作响,大家都愣住了,我只觉全身发凉,身后树林里仿佛有一双眼睛正盯着我们。所有人立刻动身离开,加快脚步,一时忘了寒冷。

这是记者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拍到的鹿。

  后来得知,这种经历对巡护员来说是“家常便饭”。他们一年四季都要上山,常年在山间行走,皮肤晒得黢黑,还要时刻提防未知的危险,这种辛苦远非常人可以想象。

  我还记得一位“00后”巡护员,刚进山两天他就累得不行,脚上磨出一个个水泡,一度想撂挑子。但随着工作的开展,抱怨声越来越少,他逐渐意识到:每清除一个猎套,就意味着救下一只动物;每维护好一部红外相机,就意味着增添一份守护。这份职业是神圣的,是有魅力的。

  大多是林业职工出身的他们,不善言辞,从伐木砍树到巡山护林,他们在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里,找到了使命与成就感,宛若新生。

(四)

  近年来,得益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路径逐渐拓宽,而我的报道也在持续。

  建立野兽靠近村屯的预警机制、逐步完善野生动物损害补偿、规划公益岗位让当地居民转型、依托生态资源发展替代产业……每次到现场,都有新的变化。我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这是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珲春分局巡护员救助的狍子,与羊放在一起精心照料。

  当我再回到那些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里的村屯,“虎豹之乡”声名鹊起,村民们不像过去一样总想“告老虎的状”。农闲时,部分村民参与巡护工作增加收入,还有的做起了生态旅游……

(五)

  有人说,保护老虎比保护大熊猫还难。老虎是顶级捕食者,保护一只老虎相当于要保护10000多个足球场面积大小的林地,这也让保护老虎成为全球性难题。

  尽管全球13个老虎分布国一致决定,要将老虎从灭绝边缘拉回来,定下了力争到2022年使全球老虎数量翻番的目标,却很少有国家像中国一样早早完成“考核”。

  从天然林工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正式成立,我们成功让野生东北虎从濒临灭绝到增长至70只左右。

  有朋友问我,“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在哪儿?有没有围栏?卖门票吗?”

  我指着地图说,这漫山遍野、横跨吉林和黑龙江的1.41万平方公里都是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不仅没有围栏,我们还建了很多的生态廊道,让东北虎过去碎片化的栖息地连成一片。

这是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里的植被。

  不收门票,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从这样的生态保护中受益。

  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不仅仅是实现物种的生存,其核心也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和地球。

  而作为记者,能通过监测画面见证它们的日常生活,能远远地知道它们过得很好,做成报道让更多人了解它们,于我而言,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

 

  征稿启事

  “我在现场”是中国记协微信启动改版以来开创的首个栏目,是编辑部重点打造的精品栏目。

  “我在现场”中,记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一线采访故事,深挖故事细节,分享真知灼见、流露真情实感,鲜活明快、可读性强。编辑部不定期将优秀作品集纳成册出版发行。

  更多稿件请参考文末 #我在现场 专栏。投稿地址zgjxwxtg@163.com标注【我在现场】+单位+姓名+联系方式。

  投稿要求:

  1、字数2000—3000字最佳;

  2、强调现场感,记者在现场;突出故事性,记者讲好故事;提高可读性,语言表达简洁凝练。

  优质投稿将单篇展示在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上,编辑部会与记者本人联系,后续沟通稿酬等相关事宜。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zgjxacja)

  本期编辑:李永锡 樊杨 任金蕊

  实习:黎苑婷

责任编辑: 于珊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75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