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干饭记者”的意外走红,到“军迷天花板”官方账号的开设,总台军事频道军事记者吴杰和团队不断尝试和创新,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军事节目在新媒体平台传播的新路径。
他如何度过啥也不会的“蛮荒时代”?又是如何兼顾大小屏,把握不同平台特点,成长为一名“硬核”全媒记者的?
本期“全媒记者炼成记”展示他的分享。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
全媒记者炼成记|十年记者无人识,一朝干饭天下知……
作者:吴杰
(一)
2016年7月23日,我作为记者参加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的下线仪式。
那天,我接到一个全新的任务:通过手机做一场新媒体直播。
向全媒记者转型是大趋势,我也终于面临了窘境,对大屏很熟悉,对小屏很恐慌:除了做电视新闻报道外,要用40分钟带网友看一架大型飞机的生产现场,该带大家看什么,说什么?
我花了比大屏更多的精力去准备这场小屏的直播。那天,我孤立无援,一个人举着自拍杆和手机游走在巨大的厂房当中,时刻祈祷不要出现我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还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由于我的紧张慌乱、不知所云,眼睁睁看着网友一个个退出直播间……
那也许就是我作为全媒体记者的“蛮荒时代”。技术不成熟,没有团队,没有人设,只是朦胧地觉得,这个领域我应该去试试。
2019年,我来到总台军事节目中心,和同事们一起创办《军武零距离》栏目。我们的定位,是以主持人的探访体验为核心要素,走进武器生产试验的现场和人民军队训练的一线。
作为节目主持人,我可以驾驶最新型国产坦克,试射威力强大的狙击榴弹发射器,和空中突击旅的战士们一起坐直-20……我们的初衷,就是要做一档风格完全不同以往的军事节目。
很快,我的节目内容出现在各类社交平台上。
和上次不同,看着满屏的弹幕和不断增加的评论,我第一次感受到新媒体平台的力量。受众,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或者收视报告上那些简单的数字,而是一个个从互动中展现出来的充满情绪的人。
当我在靶场直击实弹测试时,他们和我一起感叹国产武器装备的强大威力和国家国防工业的长足进步;当我在训练场上被冲锋的战士远远甩在后面时,他们会和我一起为战士们强悍的战斗力和过硬的战斗作风喝彩;当我在高难度的技战术训练课目体验中被战士们虐得“体无完肤”时,他们会送上朋友般的嘲讽,也真心地佩服军人为国家安全付出的汗水……
(二)
2021年春节,我们决定做一期体现部队伙食保障的节目。为了展现野战条件下的餐食制作,我们和炊事班的战士们走进山林,挖无烟灶,做简易热食。说是简易,但也基本囊括了中华传统烹饪技法,我甚至看到战士们做红烧肉的时候连炒糖色的工艺都没有落下。
于是我把这段见闻写到了片子的正文里。让我没想到的是,这样一个细节却让整个片子火遍全网,“野战红烧肉也要炒糖色”,甚至一度冲上热搜。
我也因为试吃那顿红烧肉,成了网友口中“战士开会他在哐哐干饭的记者”,即使我到其它的训练场上,都会有网友问,杰哥今天带没带筷子来。
直到现在,只要有部队伙食保障的视频,我都会被网友@。这算不算破圈,我不知道,但确定的是,干饭记者这个梗我是绕不过去了。
“十年记者无人识,一朝干饭天下知”。虽然不是我想要的结果,但我突然发现,从这件事之后,我在网友们面前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出镜主持人,他们也开始把我当作一个身边的人来看待。
训练场上我是“人菜瘾大”,啥课目都想试试的“小白”,他们会为我的一点点小成功而“全体起立”;在试验场上,我是充满自豪的“最爽军迷”,他们对我有机会触摸这些大国重器而“羡慕嫉妒恨”;节目生产因为疫情影响出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在不断催更之余,嘱咐我在外注意安全,甚至为节目如何更好地发展出谋划策……
这让我们意识到,这样的交流如果有更加通畅的渠道,那么将更加有效地发挥对节目传播效应提升的良性作用。2021年底,经军事节目中心审批,我们正式在多个平台开设官方账号,并建立起完善的制作播发审核机制。关于账号的名字,我们反复推敲多轮PK,最后,还是借用了当时网友对我的评价,定名“军迷天花板”。
《军武零距离》节目结束了网友自发搬运的历史,每期节目,我们将画面质量最高的4K 60帧HDR版本上传,给网友带来百分百的视听享受,也为网友们投屏观看,重回大屏创造了条件。那时候,最让我欣慰的弹幕就是:这画质,舒服了。
当然,我们也认识到,单纯把大屏的内容搬运到移动端,仅仅是全媒体发展的一小步。如何让生产的内容产品更好适配网络端的传播特点,满足网友对更加个性化垂直内容的需求,成了我们下一个要突破的点。
网友们爱看我吃饭,那我就变着法儿吃,从飞行员的远航食品,到合成部队的野战干粮,再到军营里的年夜饭,筷子成了我的标准配备;网友们想看最艰苦最具挑战的训练课目,我就和步兵战士们一起体验坦克过顶,和火箭军的指战员们一起体验零下30度环境里的“雪浴”抗寒;我们把拍摄中无法在大屏呈现的细节和花絮重新剪辑,用更贴近生活的视角去满足受众的好奇心,也把我在现场的感受更保真地传达给他们。
(三)
军事领域是个小众领域,在纷繁杂乱的网络信息生态里,我们选择发挥记者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努力发现事实真相,传播科学的认识和正能量的声音。
针对不断涌现的军事热点,我们为新媒体端定制了军事新闻解读类视频产品,以一个“爱学习爱较真的军迷”的身份出发,用科学的角度去和大家分享对于新型武器装备,新的作战概念和作战样态,新出现的地区冲突的认知。至今,我们制作这类视频产品已有30余条,在B站平台平均每条的播放量都在10万以上。
我是做新闻出身,做新闻讲究时效,所以每次都力求在突发事件出现后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产品上线。
2022年珠海航展,我们在歼-20首次中降珠海金湾机场后1个小时就上线现场解说视频。
2022年12月3日,美国空军B-21战略轰炸机首次亮相,我们4小时内上线深度解读视频。
2023年,北京香山论坛举行,我们在没有大屏节目任务的情况下,以vlog的形式走进这场国际安全领域高端会议的现场,以军迷的独有视角展现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背景下的中国安全智慧。后来,这些vlog还实现了对大屏节目的反哺。
这背后,是我和团队对这些武器装备和军事热点的长期跟踪,积累到关键时刻爆发的力量。
(四)
我们不仅要兼顾大小屏,还要面向多个平台,我们团队的工作负担和压力都在成倍增加。网络有网络的传播规律和对作品的要求,而不同的网络平台受众对产品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我们也不得不开多条产品线同时生产。
比如B站平台,网友们希望视频长一点,内容深一些,专业知识不过硬会被他们无情地指出来,整的活不够花哨也得不到他们的一键三连;而在抖音平台,前三秒不能抓住用户就会被它们的手指划过去,这样残酷的环境更要求我们从标题到第一句话第一个画面都反复雕琢;有时候这个平台上,网友还能和你共同回忆过往节目的精彩瞬间,到了下一个平台就是一堆评论问你是谁。
在面临人员、经费等资源限制的情况下,我们不断尝试多种平台协同生产的方式,横屏竖屏的切换,动作语态的区别,内容表达的多样化,考验着团队里的每一个人。
去年我们拍摄节目时,有个军校学员跑过来跟我说,杰哥,我就是看到你去炮兵实弹射击的视频,去报考的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
那一刻我深感震撼,震撼于我所做的工作和我所钟爱的领域,竟然蕴含着这么大的能量。
同时也让我深深感到,生产更多更为大众接受的优秀内容产品,让我们的主流媒体更多地占领当下的舆论阵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相比曾经的蛮荒时代,我们成长了,却也面对着更加复杂的媒体环境。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等新技术随时可能给我们所处的行业带来地动山摇的变革。但我依旧相信,无论在什么样的媒体平台和技术环境下,做一个好的内容生产者,永远不会过时。
“全媒记者炼成记”立足全媒时代,聚焦全媒体人才转型培养,邀请新闻单位优秀全媒人才,讲述经历、分享经验,展现媒体融合浪潮中全媒人才的选择和成长历程。
更多稿件请参考文末 #全媒记者炼成记 专栏。
投稿地址:zgjxwxtg@163.com
请标注【全媒记者炼成记投稿】+单位+姓名+联系方式。
投稿要求:
1、投稿需为本人原创,字数2000—3000字最佳;
2、讲述记者自身成长经历、转型经验……通过具体可感的故事,引出记者对于全媒时代转型的思考与见解,强调故事性,提高可读性。
优质投稿将单篇展示在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上,编辑部会与记者本人联系,后续沟通稿酬等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