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主流媒体应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问题

2024-06-05 15:20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我从三个方面作一简要发言。

  一、主流媒体在舆论导向中的积极作为

  一是发布党和国家权威声音作用突出。主流媒体肩负着传递党的声音、解读国家政策、报道社会动态的重要使命。通过深入调研、权威报道,主流媒体准确、及时将国家政策传递给广大群众,成为群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群众信赖的消息来源之一。例如,在重大事件发生时,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会迅速发布“刚刚体”新闻,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权威性;在每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会推出《政府工作报告》“简版”“极简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群众了解国家政策,使国家大政方针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二是联系党和群众桥梁纽带作用突出。主流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主流媒体通过新闻报道、评论分析、访谈交流等多种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党的声音成为时代最强音,让主流价值主导社会舆论,同时反应人民呼声,表达群众期待,增强了党与群众的沟通交流,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如新华社推出了“新华视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在线互动平台,在发布新闻资讯的同时,积极与网友互动,回答网民提问,收集意见和建议。央视《新闻联播》持续推出“走基层”系列报道,记者深入一线采访报道,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生活,展示党和政府对民生的重视和解决成效。

  三是服务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治理作用突出。主流媒体通过深入宣传经济社会政策、报道经济社会发展动态、传播主流价值观、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加强舆论监督等方式,积极服务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治理水平提升。例如,主流媒体积极建设新型智库,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决策需求,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的政策研究,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智力支持。同时,主流媒体通过其独特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以新闻报道、评论分析等方式,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针对主流媒体在重大事件和热点话题上的舆论导向作用,从司法领域这一角度来说,主流媒体发挥着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问题、提高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任度、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的重要作用。

  以江歌案为例,当这一案件成为舆论焦点时,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迅速介入,以专业的法律知识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对案件进行了客观全面深入报道,组织评论以正确引导舆论。人民日报评论《江歌案:法律事件与道德事件》表示,法律是实现正义的基本途径,但并不是实现正义的全部,还需要用公序良俗、舆论监督和非正式制度来对法律的作用形成补充。央视发表评论《江歌案一审判决,重申法理情的底线》指出:刘鑫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是逃不掉的,司法判决重申了法理情的底线。主流媒体不仅为公众提供了全面、准确的信息,还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问题,避免了因情绪化而导致的舆论失控。在主流媒体的引导下,公众的情绪逐渐回归理性,对于案件的看法也更加客观、公正。这种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不足及原因浅析

  在媒体格局日益复杂、信息传播迅猛发展的当下,主流媒体及其新媒体在舆论导向和新闻传播中承载着重要责任。然而,随着媒体竞争加剧和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值得我们深思和关注。

  一是“博眼球”。部分主流媒体新媒体在报道中过度追求点击率、转发量,忽视了新闻报道的社会责任和价值取向。在标题选取上,片面选取争议或负面词汇,炮制标题党、震惊体式话题,诱导公众点击浏览。在报道内容上,为求流量抢发未经核实的报道。例如,在“重庆女子高楼抛子”事件报道中,部分主流媒体新媒体为搏眼球,未经核实就编发猜测性报道,产生恶劣影响。

  二是盲目跟风。在热点事件发生时,一些主流媒体的新媒体盲目跟风,发声、批评,“蹭热点”“博流量”,客观上使得不良事件影响扩大化。如“秦朗作业丢巴黎”事件中,部分媒体的不当表现。

  三是报道失实。一些主流媒体新媒体忽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没有充分核实就发布信息,导致一些虚假新闻和谣言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其公信力。如关于“点读机女孩”高君雨事件的报道,一些主流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未经核实发布消息,其“翻车”教训需引以为戒。

  四是突破底线。有的新媒体在报道敏感热点事件时,发出刺激性图片、视频,打法纪底线“擦边球”,刺激社会敏感情绪。如“广州女子坠楼”事件中,部分媒体不当转发推送“坠楼”视频,造成恶劣影响。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有关新闻报道、出版物管理等方面规章制度,均有明确要求,在报道涉及妇女、未成年人、老人等,应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尊重保护其合法权益。

  分析这些问题背后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考核评价导向偏差。当前媒体环境下,在考核和评价新闻报道时,往往过于关注点击率、转发量等量化指标,而忽视了新闻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这种导向使得部分媒体在报道中过度追求眼球效应,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二是新闻伦理教育不足。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伦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部分主流媒体在新媒体从业者的培训中,对新闻伦理的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从业者在面对新闻选择时缺乏明确的价值判断标准。

  三是部分从业者责任感和大局意识不强。部分主流媒体新媒体从业者责任感和大局意识不足,在报道中片面追求个人或媒体利益,忽视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

  三、相关工作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些重要论述,为做好新形势下的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当下舆论环境错综复杂,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背景下,主流媒体履行使命任务,责任重大。如何加强主流媒体新媒体自律,充分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导向作用?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坚持党性人民性原则。持续加强党性教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确保新闻报道始终与党的政策、方针保持一致。深入群众,了解群众需求期盼,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确保新闻报道的党性人民性有机统一。在意识形态领域,主流媒体要发挥引领作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真相,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二是完善新闻行业规范。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水平,完善新闻行业规范,明确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我国现行新闻行业规范不少,但原则性要求规范多的,操作性和针对性不足。建议不断完善新闻行业监督机制和新闻从业者监督考核机制,尤其是主流媒体所办新媒体,应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

  三是优化审核把关机制。治理新闻失范,必须从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规范双管齐下。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要求,严格落实“三审三校”等制度,优化审核把关机制,在快、准、好上求平衡。为确保新媒体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可以考虑设立一个具备独立性和专业水准的第三方新媒体社会责任评价与监管机构。该机构应广泛吸纳专家学者、具有良好社会信誉的群众代表等参与,共同开展评价工作。

  四是加强行业调研与协作。建议记协联合相关部门,定期开展新闻行业的调研工作,组织专家学者、业界人士等共同研究制定行业规范、自律准则等文件,为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加强沟通协作,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实施,为新闻行业的规范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本文为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陈才胜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专题评议会上的发言,刊发时有删改)

责任编辑: 杨涵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2404131077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