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追求真善美是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初心担当

2024-06-05 15:19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我国手机网民的数量已经从2000年的2亿增至2023年的10.92亿,网络覆盖率达77.5%。我们正在经历信息革命给新闻传播业带来变革的时代。在党和国家的引领下,主流媒体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拥抱改革、直面挑战,每一次最危险的新闻现场、每一个最复杂的社会议题,每当百姓最需要的时候,都有新闻工作者忘我无畏的身影。大家用笔和镜头,构建了新时代美好图景。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速,我们的新闻从业者、新闻媒体、监管机构、行业管理者等,不仅要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还要牢牢抓住舆论阵地主动权。我们应该怎么办,就本次会议讨论的议题,做如下分享:

  一、主流媒体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为求快、抢首发而放弃扎实调查。在实际媒体工作情境中,有媒体有时为了抢新闻、抢热点,将网络上抓取的素材,未经调查与核实便转发出去,甚至做出猜测性报道,但须知,即使在未做任何评论的情况下,转发即代表了关注,关注即表达了态度,在网络舆论场上,任何一个节点的点击都可能引爆声量。因此,每逢热点事件错综复杂的时候,恰恰应该由权威媒体给出真相。主流媒体和新闻记者的表达,极大地影响着网民。在这一点上,主流媒体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2、将单纯流量作为主要考评依据。有媒体将单纯流量和绩效、年终奖挂钩,夸大流量价值,形成“唯流量”的畸形流量价值导向机制,而忽略了新闻工作者背后默默无闻的基础工作。网络流量的形成有着复杂的机制,爆款新闻往往存在于争议性社会议题中,客观理性的声音和“雷言雷语”都会表现出较高的声量。新闻人需要一直追问,我们到底想让受众听到什么?不能只比谁声音大,还要比谁的声音全面客观。要把流量变成留量,把观看变成好评,在提高媒体声量的同时,更要提高声誉和公信力。

  3、不是所有的消息都适合进入大众议题传播。不能让广大受众获益的新闻议题要三思。以医学科技新闻报道为例,不是所有报道学术进展的议题都适合大众媒体开展解读与报道。科学研究是一种不断深化的可能行研究,科研结果如不做好充分解读,很容易使受众理解为是结论性观点。向大众普及推广的科学知识是经过充分时间和案例考验后,严谨总结下来的行业共识,且有明确的边界限定。仅仅为了迎合社会关切,把科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按照结论的方式将给老百姓听,而且没解读到位,会形成新的误区和焦虑。

  二、改进建议

  1、求真:要求真务实不要井底观天。“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毛主席的教诲,应该是新闻工作者的座右铭。调查研究就要千方百计接近新闻现场,相关部门也应该建立联动机制,不要怕事怕麻烦,要为调查报道提供支持,携手共进。

  这里给央媒的记者点赞。举个例子,在2021年宣传报道“七一勋章”获得者、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辛育龄时,我们向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提供了医院资料库中的历史,内容是尼克松团队访华期间观摩辛育龄教授主刀开展的针刺麻醉手术的场景。新华社一位年轻记者反复核实照片和图注,翻阅大量文史资料,查阅新华社图片库中尼克松访华团照片,采访当时共同开展手术的医生,最终核准了照片反映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保证了报道的准确性。我们为这位记者同志的认真劲所感动,从此将这个故事作为提醒自己的好镜子。

  2、扬善:要惩恶扬善不要助推情绪。情绪传播是互联网社交传播的新常态。网络新闻是社交媒介,而社交更追求共情,网友关心真相,更在意态度。新闻被贴上名人、伦理标签容易成为热点“被围观”。此时新闻工作者既不应添柴助燃“共情”,也不能灭火压制情绪,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主流价值观,保持冷静分析,进行降温疏导。同时,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当前,亟待推出网络舆论治理的法律法规,提高造谣、传谣犯错成本,让网络言行规范、有章可依。

  3、美美与共:宽容多样的存在,避免舆情焦虑。个别管理者存在一定的舆情焦虑,一有风吹草动就担心波及自身,在管理上“简单粗暴”。应该有宽容的视角和勇敢的担当,给予一线记者应有的报道空间,在他们博出圈、有困惑的时候,给予支持、引导和帮助,做记者坚强的后盾。在网络传播中,既要坚持审慎的态度,也要营造网友喜闻乐见的报道语态,用生动、接地气的力量,用真善美的情怀,去赢得受众的信任和喜爱,唱响最美主旋律。(本文为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宋树立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专题评议会上的发言,刊发时有删改)

责任编辑: 杨涵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2404131077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