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全媒体环境下如何写出好消息

2024-06-21 10:12 |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消息因篇幅短小,以往被戏称为“豆腐块”,是最常见的新闻体裁。在全媒体环境下,新闻铺天盖地,但是优秀的消息报道并不多见。个别媒体刊登的消息存在着消息信源单一、冗长不简洁、语言晦涩不生动等问题。写出优秀的消息,是新闻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基本功,也是新闻媒体公信力、影响力的重要基础,在当下全媒体环境下尤为宝贵。本文结合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消息作品和日常报道中取得较好传播效果的消息,探讨消息写作的路径和策略。

  优秀消息作品的特点

  一是重大主题小切口呈现。优秀消息作品反映的主题应当有很高的公共价值,不仅仅是偶然的社会现象,更重要的是蕴含其中的具有普遍价值的内容。近几年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消息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反映的主题都比较重大。比如《铁路投融资体制破冰 全国首条民营控股高铁通车运营》《小岗牵手北大荒》,并不是单纯的经济新闻,而是反映重大的政策指向、产业导向。

  二是具有原创性。优秀的消息作品一定不是通稿,而是具有鲜明的个性,有媒体记者创造的独特价值,有信息增量。要实现这一点,消息一定要有采访,不能是单纯的资料汇编。只有扎实的采访,才能够为消息提供鲜活的语言和独特的内容。比如,一些重大政策出台后,及时采访业内专家进行解读,采访利益相关方的观点,赋予消息更多的新闻价值。2024年4月13日《中国妇女报》刊发的消息《女性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年龄放宽至40周岁》受到业内好评,除了新闻事实重大,也离不开对业内专家和利益相关方的采访。

  三是具有可读性。好的消息应该是吸引人的。这至少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方面,消息内容是多个角度,多个侧面的。如同宝石的不同切面,有不同角度的呈现,优秀的消息容纳的信息量应该是多层次的,既有新闻事实,也有新闻背景,可以深化主题,揭示新闻本质,使得新闻有历史纵深感。另一方面,消息的语言是朴实、鲜活、生动的。受众读起来不会有距离感,愿意读,消息才可以真正抵达受众。

  提升消息报道品质的路径

  一是提高新闻判断力和预判力。每日信息量巨大,哪些值得传播?新闻点是什么?需要记者具备扎实的新闻判断力。新闻判断力是一个综合素质,一方面需要“上接天线”,对国家大政方针、重大决策部署了然于胸;另一方面要“脚踩大地”,深切体察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知道“民生疾苦”,在此基础上,还要了解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最新动向,才能敏锐地发现新闻,在有限的时间内作出准确的判断。

  注重日常对信息的收集和研究,及早发现好的新闻线索,提早准备,在关键时候才能拿出好的消息作品。《浙江日报》刊发的《浙江为“最多跑一次”改革立法 审议通过全国“放管服”改革领域首部综合性地方法规》获得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该新闻线索最早来自2018年年初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府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浙江日报》看重该线索的新闻价值,相关人员前后“跟”了近一年时间,才有后来荣获新闻奖的佳作。

  二是扩展获取新闻线索的路径。信息化时代,消息报道获取新闻线索的源头也更为多元,记者应该拓展消息来源。这些线索来源可以是互联网、记者的观察思考体验、其他媒体的报道线索、爆料、会议消息、文献等,形成立体的线索获取路径。《首次详细披露毛泽东全程参加青年团二大》是《中国青年报》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消息作品。其线索来源就是中央级学术理论期刊《党的文献》上的一篇论文。2024年3月22日登上热搜的一篇消息《最高检表态:对未成年人实施故意杀人等严重犯罪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线索来自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当日凌晨发布的一篇报道《最高检调研组在宁夏调研》。时值社会公众高度关注河北邯郸三名初中生杀人案,最高检的表态是对公众期待的及时回应,起到了很好的媒体沟通效果。

  三是践行“四力”要有采访,多角度、多信源。新闻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好的消息应当有媒体独特的阐释,一定要有采访。受众对消息的信息需求不仅仅是知道是什么,还需要了解为什么,对自身产生哪些影响。2022年4月22日《中国妇女报》报道了《个人养老金制度出路每人每年缴纳上限1.2万元》。记者不仅报道了关于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最新内容,还采访业内专家解读个人养老金的独特价值、资金是否安全等。2023年2月27日《中国妇女报》刊发消息《十四届全国人大妇女代表所占比重为历届最高》,记者采访了一位全国人大女代表讲述履职故事,介绍了从第一届到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妇女代表的比例情况,请专家谈新一届全国人大妇女代表比例的重要意义,为读者提供了多角度的信息,信息量大,层次清晰。

  四是从受众角度用受众看得懂的语言写消息。消息的呈现要更多从受众角度出发,不能高高在上,尽量避免文件语言,不用空话套话,说的每一句话都言之有物,使用专业术语要尽量能够让读者看得懂,这样才能达到传播的效果。尽可能在“吃透”材料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特别是最开始的导语部分,一定要通俗易懂、简洁明了,避免一板一眼使用文件的语言或者官方发布的语言。(作者单位:中国妇女报社(全国妇联网络信息传播中心))

责任编辑: 杨涵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24041310779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