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传媒大学举行2024届毕业典礼。中国传媒大学07届新闻学本科毕业生、新华社记者、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张扬受邀作为校友代表重回母校,在毕业典礼上,与师弟师妹们分享她的成长感悟。
此前,张扬曾为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来稿,介绍在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作品《张扬对话王亚平:重返太空的183天》的创制经历,我们链接在文末“更多阅读”栏中。
在今天的演讲中,张扬说,在快速变化时代里,我们更要珍视每一个沉着精细的慢动作,追寻属于自己的意义与价值。
她说,母校教会她的,是跟着时代小跑的本事,是拥抱变化的勇气,是穿越未知的底气。
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刊发演讲全文,与大家分享。
亲爱的同学们,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大家好!我是2007届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张扬。首先先祝大家毕业快乐!非常荣幸能在今天这个属于你们的重要时刻,回到母校,和你们做一些交流和分享。
我刚才从南门进来,路过新闻学院的东配楼,感觉那儿一点都没变,我就想起了我们毕业那年,在东配楼前合影,17年前的我们,那么年轻,那么充满朝气和力量,就像现在,就像今天,此时此刻的你们!
21年前我拿到了“北京广播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但想不到,最后手上是“中国传媒大学”的毕业证。这么想,这个学上的特别值,四年读了两个大学。
那时候我们在学校学新闻摄影,一卷一卷地拍胶片,但等我毕业进入新华社工作的那一年,柯达宣布停产首款彩色胶卷。
这世界变化太快了,而且越来越快。但我们中传的学生似乎对这个状况挺习惯的。因为我们的专业学习告诉我们传播要追求“时效性”。于是“快”这个技术动作,慢慢成了一种肌肉记忆。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一个我在快节奏的选题操作中,被一组“慢动作”所震撼的故事。
今年3月底,我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采访了一位从事热带雨林修复研究的中科院研究员。他们在原始森林里采集植物的种子,研究植物的生长和共存机制,通过搭建试验样地,尝试“种出一片雨林”。
我当时跟着他登上了80多米高的森林塔吊,在俯瞰整个雨林时,雨林里最高的那棵望天树顶芽就在我的手边。在塔吊上,他告诉我,试验地的雨林需要二三十年才能初见雏形,而要真正完成一片雨林的恢复,需要数百年。
请你们相信,毕业以后的你们,做的每一件事,走的每一步,无论是快是慢,都会产生一个微小但重要的力,去塑造出一个在你眼中更美好的世界。
在莫高窟采访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时候,他告诉我:直到他工作10年之后,才真正理解了敦煌。
院长是化学专业出身,刚去敦煌的时候,不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不远万里地来到这里,在洞窟里一待一整天。他只知道,这里的文物非常宝贵,他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一点点修复保护这里的壁画。
他带我去了修复现场。一个专业的修复人员,一天只能修复一小块地方;一个洞窟修复需要数年的时间,观测这些修复的稳定性,需要数十年的时间,修复工作所有一点一滴的努力,是为让屹立了千年的莫高窟,能够延续下一个千年。
所以,如果你们正在为某些暂时没有结果的事焦虑,请停止你的焦虑,但不要停止手上的事或学习。当你努力走向未来的时候,未来会证实你的努力。
今天,当你们走出校门,你们拿到手也许是一张连考题都需要自己填上的人生考卷。我想,也许不用急于回答问题,而是先开题;也许不必急于找到方向,而是先上场;你不用急于成为任何人,你只需要成为你自己。
我在自己非常热爱的记者岗位工作10多年后,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大潮中才开始尝试在新媒体上做内容、做账号。
上学的时候,学校当然不会教我如何做一个新媒体账号,也有可能03年那会儿手机屏幕太小了。但是中国传媒大学教会我的,是跟着时代小跑的本事,是拥抱变化的勇气,是穿越未知的底气。
我从这里出发,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无论大家以后是在传媒行业,做新闻、做自媒体,亦或身处传媒以外的领域,永远不要低估传播的力量,敬畏它、用好它、感恩它。
母校是我们永远可以依靠的坚强后盾,是会为我们遮风挡雨的那把伞,母校是我们漫长人生中短暂停留的一处驿站,却能长久地滋养我们的生命与梦想,母校会爱你,并且会一直爱你。
最后,希望每位同学在或近或远的将来,能找到会给自己带来意义感和价值感的那件事。祝大家毕业快乐,前程似锦!祝愿母校中国传媒大学越来越好!我们一起小跑走进下一个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