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我在现场|记者同事们,陆海空三路出击!

2024-07-03 10:35 | 来源: 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牵着孩子的父母,搀扶着长辈的年轻人,炎炎夏日里的一座寻常公交站,竟聚起了旅游景点才能看到的如织人群。

  6月30日下午3点,T01A号城际公交大巴首发车在礼炮声与欢呼声中缓缓驶出深圳前海梦工厂北区公交首末站。我在现场看到,满载着40余名旅客的纯电巴士启程“抄近路”直达一湾之隔的中山市。18元的票价将使这条线路成为往返于深圳中山之间最亲民快捷的城际交通工具。

  这是莫大的惊喜,也是莫大的便利——往日两个多小时的车程缩短至30多分钟,“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建成通车。

深圳台记者辛泽铭、陈家辉在深中跨市公交深圳侧首发现场。

  (一)

  伶仃洋上延伸出的一道横线,完成了珠江口“A”字形交通网络骨架的关键闭环。珠江沿线100多公里“黄金内湾”两岸仿佛实现了一次轴对称折叠。深圳与中山 —— 隔海相望的两座湾区城市,以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方式实现了一次拥抱。

  往来如织的车流中,一辆红色的双层巴士格外醒目。

  深圳台主持人杜一凡、中山台主持人徐紫琳以及三位嘉宾已经在这台“移动演播室”中持续了一小时的漫谈直播。从7年的建设故事到未来深中交通路网的“一体化”,大家越聊越兴奋。

  当“红胖子”驶过深中大桥时,杜一凡看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柳成荫的眼中泛起泪花。2010年萌生念头时,一群专家集思广益;2016年开工建设时,一线人员群策群力;2024年建成通车时,一桥飞架联通东西。透过直播镜头,亲历者动情诉说着他们对这项超级工程的情怀与期许。

  同一天,深圳台记者何王子彧与中山台记者梁嘉宁同乘海巡1461号船从深圳宝安机场码头出发。

  船向江心驶去,眼前的珠江是我国第二大通航河流,水自云贵而来、横贯两广而去、奔入茫茫南海,通达港澳、辐射东盟。它所承载航道覆盖的泛珠三角经济区,经济总量是全国的三分之一。黄金水道上架高桥,与江上航路秋毫无犯,是中国建造的鬼斧神工。全长24公里,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是工程报国、交通强国的最新力证。

  几乎是同时,深圳台记者冯栎匀与中山台记者严瀚英同乘的直升机飞越伶仃洋上空。

  深中通道13.7万平方米的西人工岛宛如一只巨大的风筝跃于海面,桥隧结合的妙笔恰好在此书写。冯栎匀一眼认出桥面灯柱上的5G基站,路网并行的基础设施,勾画出科技湾区的新颖面貌,也让一众尝鲜通行的车主们得以用手机镜头直播出千人千面的《再过伶仃洋》。

  (二)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建筑之壮美,需要丰富的视角呈现;工程之艰巨,需要建设者亲口讲述。

  6月29日上午10时,由深圳广电集团发起,联合中山广播电视台和香港、澳门等大湾区各城市多家媒体开展的“大湾区 大联通 大未来!——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湾区城市联合全媒体大直播”媒体行动,正是一次勇敢的尝试。

  截至6月30日晚21时,参与转播的主体超100家,全网直播实时播放量超4000万(不含直播回看与短视频分发播放量),相关报道及话题多次登上热搜热榜。

  正是每一个直播点位的“小现场”串起了48小时的大直播。

  笔落此处时,这场横跨48小时的直播还在继续。第二天一早,我将再次回到深圳前海那座已然不平凡的公交场站,那是48小时大直播里我的第三个连线窗口。我已为明天一早跃跃欲试的“湾区人”备好了新的采访。

  今有凌云志,横卧伶仃洋。

责任编辑: 张景云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0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