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在岭南印象园遇见广东技艺

2024-07-06 09:42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2024年7月2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2023级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国情调研团(以下简称“调研团”)来到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的岭南印象园。在这里,调研团与具有粤式特色的文化遗产技艺,来了一场不期而遇的邂逅。

岭南印象园正门

  伴随着一阵阵锣鼓声,一只金黄色的醒狮在岭南印象园的高桩上上下翻飞,引得观众阵阵叫好。来自巴西的游客惊叹:“这是我在中国见过最神奇的表演”。醒狮属于中国舞狮南北派中的南派,历史传承已有近两千年。醒狮的传统形象,主要和三国时期的汉昭烈帝和五虎将对应;表演技巧主要通过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种形态呈现。表演中,醒狮动作基于中华武术的招式,变幻莫测、活灵活现。

醒狮表演

  来自广州市天河区的卢浩生,是广州醒狮的传承人,从九岁开始接触学习醒狮。他和醒狮打了近三十年交道,迄今已在多项舞狮比赛中赢得第一名的“狮王”荣誉。卢浩生不仅自己深谙醒狮表演技艺,还致力于传承和传播醒狮文化,他指点过的醒狮学习者数以万计。

  除了广州当地,从东南亚到欧美,有华人华侨的地方多有醒狮表演和文化。醒狮这一古老而充满活力的中国技艺,在海内外沟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卢浩生展示醒狮技艺

  在舞狮馆隔壁的戏台上,粤剧艺人钱丽君、李剑锋正在表演粤剧经典剧目《唐伯虎点秋香》,以广东白话为基础的粤剧也是广东地区的重要表演形式。据李剑锋介绍,粤剧是方言和歌谣体系结合,集唱做念打、乐师伴奏、舞台戏服、抽象形体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而当下的粤剧,正在顺应不同时代观众的需求,《宝莲灯》等经典神话已被改编为粤剧。在当下正在发生的变革中,从粤剧传统的“几架头”,即由司板、打钹、打锣、担纲、唢呐等乐器组成的乐队,正在融合西方的交响乐等呈现方式,吸引海外观众关注粤剧。

粤剧表演

  从戏台继续向前走,一家珐琅艺术馆门口的唐卡珐琅画格外引人注目,复杂的花纹、细腻的釉色,比颜料画出来的质感更加丰富。掐丝珐琅工艺,是以铜胚为基础、铜丝作花纹,珐琅釉料填充后,经高温烧制成型。因在明朝景泰年间发展至高峰,且以蓝色为主要釉色,所以还有一个更知名的名字“景泰蓝”。

  珐琅艺术馆的负责人聆花,向调研团展示了珐琅画的制作工艺。制作珐琅,需要先制备釉料,焊接花纹,再将釉料细细填充在珐琅画的区域上,再通过高温固定,整个过程需要全手工操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以达到完美的成品效果。

掐丝珐琅工艺复杂

  小到耳坠发卡,大到书画唐卡,掐丝珐琅工艺能做到比油画更好的呈现效果,在灯光的照射下,掐丝珐琅呈现出光芒四射的特征。掐丝珐琅的胚胎也不再仅限于传统的铜胎,在木板甚至塑料上都可以进行珐琅工艺的制作,材料的多样性为施展珐琅工艺提供了更多空间。掐丝珐琅由于其独特的艺术性,饱受海内外消费者的欢迎,乘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国风潮流的东风,掐丝珐琅工艺如今再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与国风结合的珐琅产品深受年轻人喜爱

  在岭南印象园中,调研团欣赏了代表表演技艺的醒狮、粤剧和手工技艺的掐丝珐琅,在观察和亲身体验中,成员们深深地领略到带有广东风格的文化遗产技艺的魅力,深入了解了这些文化遗产技艺的历史源流传承,以及当下在海内外交流中,这些技艺所发挥的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重要作用。(文:孙远杭、白洋、蔡霖、陈华崟、石羽碟、孙京爱、孙晶智、孙子茗、王坤垚,图:孙远杭)

责任编辑: 韩建平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98021310780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