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今晚咱们要被曝光,请集中收看→

2024-07-08 11:07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浙江湖州新闻传媒中心有一档名为《看见》的栏目,自2022年上线以来,每周播出三期舆论监督、两期正面报道,累计播出报道近五百篇,成为当地城市形象重塑、城市能级跃升、城市品质改善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建设性舆论监督怎样推动问题解决?当地干部群众的认识发生了哪些转变?又有哪些配套政策措施值得借鉴?

  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深度报道部主任、《看见》栏目负责人路平向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舆论监督系列谈”栏目来稿介绍相关情况。

  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

  舆论监督系列谈丨今晚咱们要被曝光,请集中收看→

  本文作者:路平

  两年前全力筹备的一档栏目,如今深刻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发展。

  这档栏目叫《看见》,是浙江省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于两年前推出的全媒体专栏,周一到周五每晚8点播出,一周做三期舆论监督,两期正面报道。

  笔墨当随时代,舆论监督更应激浊扬清、针砭时弊。这个太湖之滨的城市,因着舆论监督攻坚战,正在发生深刻嬗变。

(一)

  俞佳萍是南太湖新区仁皇山街道旄儿港社区的90后社区书记,在她生日当天,《看见》曝光了她所在社区管辖范围内景观步道毁绿停车的问题。“美好的生日却迎来了当头一棒,有些委屈。情况客观存在,但这个问题靠社区一家很难解决。”

俞佳萍和相关人员共同商讨。

  节目播出当晚,街道、执法、建设涉及的所有部门坐在了一块,听社区讲实况、晒难点,共商对策。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安装隔离桩、补种绿化、定时巡查,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我发现《看见》太给力了。”仅仅一天,俞佳萍的感受就变了。之后,她所在的旄儿港社区又自己反映了3年都没解决的南太湖大桥桥下空间无序管理的问题,借助《看见》的力量将其成功改造为停车场。

  第二期节目曝光了湖州市吴兴区日月大桥临时菜场持续12年的脏乱差现象,标题起得很辣:《2年拖了12年,“临时疏导点”临时到几时?》。

  暗访的镜头下,工作人员意识到问题,但互相推诿。

  随着当晚节目播出,他们迅速聚在一起,定计划、拿方案,将临时疏导点整体搬迁。

  一周内,商户们就被转移到隔壁街道另一个合规农贸市场,许多管理不规范带来的隐患风险被排除。

  “没想到上一次电视,解决了长期想解决却没解决的问题。”吴兴区龙泉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沈波感慨。

记者与政府部门共同商讨桥下空间利用问题。

  2023年4月3日,《看见》将镜头对准了长兴县李家巷镇的一段农村公路:这段路全长仅1.2公里左右,大大小小的破损却有40处。过往村民纷纷吐槽:半年前还有人修补,后来就无人过问。

  节目播出次日,记者再次来到了这条路上,发现入口处已经搭建起了临时围栏。工人们正在对坑洼点位进行修复施工,确保10日内完成问题整改。同时以此为起点,长兴县联合乡镇全面排查,摸排66条公路,总共110公里长,实施农村公路大中修项目。

  “两年来,我们先后被曝光了7次,《看见》警醒着我们以高度的自觉力求少出问题、不出问题。”湖州市长兴县李家巷镇党委书记陈国庆总结道。

  曾被《看见》聚焦曝光过的湖州亿恒化纤纺织有限公司负责人祁良法说:“被报道后,我们厂里马上就进行了整改,装上消防喷淋还新买了灭火器。虽然投入了不少经费,但给厂子的安全上了保险。不瞒你说,现在我整个人都踏实了。”

  ……

  两年来,《看见》已播出报道475篇,累计曝光问题235个,问题解决率达90%以上。

记者在现场跟进整改过程。

(二)

  “自我揭短”式的媒体监督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敢于亮剑、善于亮剑的肇始,离不开强有力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在这一过程中,面对一个个“硬骨头”,湖州市委市政府直面问题不护短,成为媒体监督的坚强后盾。

  2022年6月24日,湖州市召开万人动员大会,全面启动“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其中,湖州市“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领导小组由湖州市委书记陈浩、湖州市市长洪湖鹏担任双组长,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湖州市委办公室,简称为市“看见办”。

  2022年,办公室先后印发《全媒体专栏〈看见〉全闭环运行流程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看见〉栏目曝光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

  文件面向湖州各区(县)委、区(县)人民政府,市直属有关单位,明确曝光问题播出当日,区县及市级部门分管领导要做到“三必到”,即集中收看现场必到、研究整改会议必到、问题曝光点位必到,当晚8点集中收看,9点必须研究怎么整改,11点上交整改方案,次日就要行动,按期抓好整改。

  慢慢地,建设性舆论监督工作机制“蔚然成风”,给社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环境之变、发展之变、作风之变。

  两年前,记者采访政府部门的时候,工作人员的思想包袱很重,许多人认为被曝光就是丢脸,意味着担责。

  为消除相关部门的顾虑,栏目组向“看见办”申请了一个政策:各部门主动报送的新闻线索被曝光,年底绩效考核不扣分;如果被《看见》栏目记者率先曝光,则相关部门遵照扣罚规定严格执行。

  规定一出,一些原先不太配合的部门变成了报送线索的“大户”。

  顾虑逐渐消失,记者与政府部门之间立场的隔阂也日渐消融,一些部门懂得了如何与媒体打交道。从不太配合到愿意讲,和媒体的关系从对立转变成协作。

(三)

  截至目前,市民在“看见”全媒体监督应用平台累计曝光43756次,累计交办相关单位问题13181个,有效答复率达97%以上。每一次答复率、满意率的全网公示公开,让再小的问题都能被“看见”。

  《看见》栏目自身也经历了两次迭代升级——新型舆论监督更加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更加符合党委政府的需要,更加跟上群众需求的步伐。

  《看见》栏目与市人大代表联络站联合举办“《看见》面对面 记者在身边”活动,深入基层访民情、听民声,实现百姓倾听面对面、问题攻坚点对点。

4月25日,由《看见》栏目与市人大代表联络站联合举办的“《看见》面对面 记者在身边”活动在南浔古镇举行。

  市政协也与《看见》栏目合作启动了“《看见》政协在监督”,选优配强监督队伍,每月从《看见》栏目中筛选一批典型案例,提出建议办理单位,形成优质监督建议书,切实推动监督督在百姓心尖上。

  ……

  用一颗种子成就一棵树的昂扬,用一群人的奔跑迎接一个城市的向上。《看见》,不仅是一个栏目,也是一座城市的生态、一个地方的推介。继续深耕舆论监督,《看见》正大步迈向更有为、更有感、更美好的明天!

  征稿启事

  “舆论监督系列谈”是中国记协微信编辑部重点打造的精品栏目。

  该栏目聚焦新闻记者在舆论监督报道中的实践与思考,阐明开展舆论监督报道的意义。

  更多稿件请参考文末 #舆论监督系列谈专栏。投稿地址zgjxwxtg@163.com请标注【舆论监督系列谈】+单位+姓名+联系方式。

  投稿要求:

  1、字数2000—3000字最佳;

  2、以具体实例阐述对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思考,逻辑清晰、论证充分

  优质投稿将单篇展示在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上,编辑部会与记者本人联系,后续沟通稿酬等相关事宜。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zgjxacja)

  本期编辑:任金蕊 彭婕妮 林芝瑶

  实习:黎苑婷

责任编辑: 普韵乔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0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