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能看得懂婺剧吗?”
带着这个问题,6月,浙江省金华市传媒中心的记者陈丽媛一行跟随浙江婺剧团在西班牙马德里运河剧院展开采访报道。
报道有哪些“突发情况”,经久不息的掌声背后,又是怎样的艰辛付出?
陈丽媛为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栏目发来稿件,分享报道体会。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老外围着中国记者,一顿输出
本文作者:陈丽媛
“婺剧?老外看得懂吗?”
听说我们要出国采访婺剧“出海”,上海浦东机场的工作人员发问,这或许也是很多人的疑惑。
6月21日开始,中国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先后赴德国、西班牙、安道尔三国参与文化交流演出活动。
6月24日,我们三人报道小组出发前往巴塞罗那,和从德国慕尼黑转场到那里的浙江婺剧团会合,开启为期8天的海外蹲点报道。这既是一次媒体对文化“出海”题材的小切口开掘,又是一次地方媒体融合报道海外“作战”的高强度练兵。
蹲点报道组和浙婺出访团合影。
(一)
8天2国3地4场演出,除去路上的时间,我们基本是围着舞台转。为了不错过精彩,我们兵分三路,穿梭于外场、观众席、台前幕后,一旦发现亮点或漏洞,便相互提醒,默契十足。
6月29日是浙江婺剧团此行演出的最后一天。彼时,大部分参与观演的外事干部都已接受采访,唯独与浙江婺剧团结缘时间最长的中国驻西班牙文化参赞因时间冲突,访谈未能如期进行。
开场前约半个小时,我们得到两条截然相反的消息:一条称他已赴另一外事活动,另一条则称他将出席。我们做了最坏的打算,决定先把采访问题发给使馆工作人员。惊喜的是,对方答复:参赞会来,但是要晚一点。
演出开始约15分钟后,我们顺利等到了参赞。采访地点设置在演出厅外的休息区,里面传来开场《九节龙》的配乐。
耽误了参赞观看演出,我有些不好意思。他却大方地说:“昨天前天都看过了,我们好好聊。”我的脸皮又“厚起来”,把准备好的问题都抛了出去。
“厚脸皮+见缝插针+蹲点守候”,用这样的办法,我们已经采访了中方和外方总领事、中方大使、外方外长、市长等多位观看演出的外事官员。这些采访从多角度解读婺剧“出海”的影响力,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完成报道的业务自信,也为完成谢幕期间的现场报道预留了时间。
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陈丽媛采访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杨长青。
(二)
让我们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婺剧?老外看得懂吗?”
观演时的马德里观众比想象中专注,除了单个节目结束后的掌声,我们很难听到其他杂音,也看不到其他剧院里常见的手机屏幕闪烁成片的景象。
但观众能否产生共鸣呢?
28日的演出效果已经给出答案:谢幕后,他们给出了热烈的掌声,持续3分多钟。
我们由此策划了29日的重点报道方案:编导兼出镜记者,和摄像一起,围绕谢幕掌声做一条短视频现场报道。我则请导游老朱当翻译,通过观众海采,借外嘴做好反响报道。
为了亲近当地观众,在最后一个节目《三打白骨精》中,“八戒”和“小妖”特意在念白里加入了简单的英语和西班牙语,产生了不错的效果,观众席上笑声此起彼伏。此时,报道团4人(含导游)已各就各位。
演出结束,参演人员逐一上台,观众席上掌声雷动。这一次,掌声持续了7分钟。
我和导游奔向观众席,不等我们发问,就有观众凑过来兴奋地说个不停。我不懂西语,但我知道他们正急切地表达着对这场演出的喜爱。
一路采访过去,耳边掌声经久不息,眼前都是绽放的笑容、竖起的大拇指……我没想到,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大洋彼岸竟有这样的感染力,这是我从业19年来,自豪感最爆棚的一次采访。
热情的马德里观众。
西班牙友华机构“知华讲堂”总经理玛尔塔•蒙特罗在接受采访时,多次提及婺剧的幽默感。她细数了戏中的诙谐场景,眼睛里放着光。浙婺为拉近距离而特意设置的“高招”,她显然get到了。
一名西班牙籍记者对“孙悟空”的理解也让人耳目一新。他说,孙悟空在困境中坚持真理,和美国超人、西班牙唐·吉诃德相比,孙悟空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我俩的英语都不算流利,但采访的深度并未因此大打折扣,这或许也得益于婺剧“出海”在文化交流方面所做的努力。
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洁、蒋震在马德里运河剧院后台采访。
(三)
曲终人未散,谢幕不散场。
不知过了多久,观众开始退席。三名外籍观众主动向我们走过来,点头致意、竖起拇指。显然,这场演出给他们带去了惊喜。
还有许多西班牙观众不愿离开,或围在婺剧领军人物陈美兰老师的身边,或在剧院后台抢着与演员们合影。
一名留学生老乡激动地跑来,“太自豪了!”她说,“我从小看着婺剧长大,没想到它在万里之外也有这么多粉丝。”
导游老朱带着大家的快餐回来,很是兴奋:“真的太棒了,幸好我儿子也来看了。他刚刚告诉我,这和他想象中不一样,他想看更多这样的传统文化演出。”
老朱移民西班牙已经6年,孩子10岁出头,他说希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多走出国门,让更多人看到不一样的中国。
(四)
7分钟掌声背后,是无数的汗水与努力。
更多的时候,在没有观众、没有聚光灯的舞台上,我们记录的是剧团的琐碎日常:
为了“00后”演员的5秒钟亮相,5位一级演员,包括2位“梅花奖”得主,轮番上阵,手把手指导了近半个小时;
为了让第二天的演出更出彩,散场后,剧院熄灯,院长在门口昏黄的路灯下说戏,一群人站着开完复盘会……
浙婺演员在后台准备。
演员们每天10点装台,23点坐大巴车回酒店。其间我们也一刻未停,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不到4小时,摄像记者还需要扛着几十公斤的装备跑前跑后。回到房间,大家赶稿、剪片,利用卡顿的网络联系后方推送到各个媒体平台……
没有人喊累,更没有人掉链子,大家都有一种默契,一种和好故事双向奔赴的喜悦——我在现场,我就有责任把这份文化自信传播开、传播好。
征稿启事
“我在现场”是中国记协微信启动改版以来开创的首个栏目,是编辑部重点打造的精品栏目。
“我在现场”中,记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一线采访故事,深挖故事细节,分享真知灼见、流露真情实感,鲜活明快、可读性强。编辑部不定期将优秀作品集纳成册出版发行。
更多稿件请参考文末 #我在现场 专栏。投稿地址zgjxwxtg@163.com请标注【我在现场】+单位+姓名+联系方式。
投稿要求:
1、字数2000—3000字最佳;
2、强调现场感,记者在现场;突出故事性,记者讲好故事;提高可读性,语言表达简洁凝练。
优质投稿将单篇展示在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上,编辑部会与记者本人联系,后续沟通稿酬等相关事宜。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zgjxacja)
本期编辑:任金蕊 彭婕妮 林芝瑶
实习:陈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