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倾听花茂村!这个夏天他们在这里寻觅乡愁

2024-07-24 18:12 | 来源: 贵州日报报刊社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黔北风光好,花茂迎客来。7月23日,复旦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国情调研实践活动走进遵义花茂村。

  地处贵州遵义市的花茂村是红军长征途经之地。花茂村原名“荒茅田”后改名为“花茂村”,寓花繁叶茂之意,以美丽乡愁为主导、以绿色发展为引擎,完成了从贫困落后到小康村的完美蝶变。

  实践团走到花茂村,用耳朵倾听花茂村的乡愁故事,用眼睛观察花茂的新农村图景,用身心体会花茂村新农村发展。

  “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花茂村的乡愁记忆,村民们的笑颜背后,藏着这些故事……

  文创工坊“花茂人家”的创始人张胜迪是花茂村返乡创业者的代表。张胜迪将传统的古法造纸技术与当地的文化特色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乡愁味道、人文花茂的文化名片。

  母先才家四代做陶,以陶为生,是目前全村仅存的仍在做陶的手艺人。2014年,在政府帮扶下,母先才建造了母氏陶艺馆。通过政府引导和乡村旅游带动,母先才将传统工艺与文化创意相结合,不断推进产业升级。

  行走花茂村、一个土陶罐、一幅造纸、一件手工艺品,都承载着花茂村抹不去的乡愁记忆。

  第一次来到花茂村的复旦大学学生朱小涵在文创工坊久久停驻,造纸加上贴花的画让她觉得新奇。“我对造纸非常地感兴趣,因为它会在造纸上贴花,具有地方特色,很吸引人。”她说,走在花茂村让她感觉到整个乡村环境建设非常好,不同于城市风光,花茂村处处体现出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

  “我来到苟坝会议会址附近的花茂村,感觉农业发展欣欣向荣,这里也将传统手工发展下来,村民可以不离开家乡,也能在家乡生活下来,会觉得很好。”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李谊说。

  近年来,花茂村以“乡愁”文化作为内核,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悠久的传统焕发生机,让村民走上致富道路。仅2023年,花茂村实现旅游收入3000余万元。

责任编辑: 于珊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