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河南暴雨,谣言是什么?事实是什么?

2024-07-26 11:01 | 来源: 中国记协微信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近期,河南部分地区遭遇暴雨洪涝灾害,多地灾情较严重。

  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吴刚向中国记协微信编辑部“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见闻与思考。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河南暴雨,谣言是什么?事实是什么?

  本文作者:吴刚

  一夜之间,房屋被淹、道路受阻、电力中断、群众被困……因遭遇极端暴雨,河南南阳冲上热搜。

  7月16日,一名市民在南阳市白河大桥上冒雨前行。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汛情牵动人心。7月15日,新华社河南分社迅速组织报道力量,我和高松龄、姜亮、郑家宝、李嘉南共五人第一时间赶赴南阳受灾地区采访。

  (一)

  “全国降雨量前十,九个在河南。”

  “南阳社旗气象站‘失联’。”

  “一天下了一年的雨。”

  刷到这些信息,我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

  天气阴沉,降雨未停,我们的车朝南阳方向急驶,一路都能看到载满装备和物资的各方救援车辆。

  气象信息显示,14日8时至17日5时,河南黄河以南大部出现暴雨,涉及南阳、许昌、漯河、周口等多市。其中,7月15日9时至16日8时,南阳市社旗县降雨量高达418.6毫米,在国家级气象观测站中排行第一。

  到了南阳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中心内LED屏上不断切换着各类信息:社旗县大冯营镇降雨量达797.8毫米,突破历史极值。实时监控画面里,唐河县源潭镇袁楼村农田几乎被橙黄色的洪水吞噬。

  指挥部副主任李志宏头发蓬乱、眼圈发黑,在指挥大屏前协调救援工作。自从暴雨开始,他和同事吃住都在指挥中心,“困了就躺沙发上眯一会,这么大的雨不敢掉以轻心。”

  从指挥中心出发,经过近一小时车程,我们到达社旗县大冯营镇。这里情况比预想稍好:16日前降水导致的积水消退了些,群众也得到了提前转移。但还是能看到被洪水侵蚀过的痕迹,镇上低洼地的几处民居被洪水浸泡,大片玉米田被淹没,玉米整株整株倒伏在地,路面坑洼不平……

  7月17日拍摄的南阳社旗县的农田。新华社记者 高松龄 摄

  “雨大得吓人,像拿盆从天上往下泼。”社旗县杜庄村60岁的村民杜华方告诉我们,15日21时左右,他在家中正准备休息,突然间暴雨袭来,“不到两个小时,水就开始向屋内倒灌,积水差不多到膝盖了,有的地方甚至快到脖子了。”

  青台村的受灾情况也较为严重,村内大量房屋被淹,不少村民在齐大腿深的水位中前行。村口的十字街交叉口处,多辆消防车、应急救援车、皮划艇正停靠待命,陆续还有救援冲锋舟驶来。

  在被洪水覆盖的田地,村民踩在泥泞混杂的洪水里,用铁锹铲泥排涝,“家里没啥积水了,用电用水也恢复了,就是庄稼地里的水排不出去,很心疼。”一位村民说完,眼眶微微泛红。

  7月17日,一名村民在南阳社旗县一处农田内排涝。新华社记者 高松龄 摄

  对村民而言,田地不仅是赖以生存的根本,更是寄托希望的地方。

  (二)

  连续降雨导致唐河水位上涨,唐河县将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洪峰,随后我们便赶往了这里。

  午后,天空乌云翻滚,几声闷雷后,豆大的雨滴砸向湍急的唐河水面。在堤岸上,我们找到了唐河县吕湾社区支部书记吕怀义,他正攥着手机,神情严肃地盯着水位。“我们的社区离这里仅一路之隔,我们得时刻警惕河水破堤。”

  7月18日,吴刚采访吕怀义。

  雨势越来越大,水位上涨速度肉眼可见。

  “村干部和民兵两人一组,每组看紧一个河道口,每小时汇报一次情况,绝不能让水倒灌村民家。”吕怀义指着河道口说。他的汗水混着雨水,顺着脸颊往下流。

  值班人员告诉我们,吕怀义与社区工作人员已连续工作了5天4夜。

  7月18日,吕怀义在唐河河堤旁查看农作物受灾情况。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河堤上,党员干部和武警官兵们一起扛着沙袋加固河堤,许多百姓自发加入进来,卷起裤管一起干。

  7月18日,吕怀义在唐河河堤旁巡河查险。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采访过程中,分社领导指示,除了重点关注雨情、灾害本身外,稿件更应见人、见事、见情、见新闻。

  这也是我们一行顶着高温、冒着大雨,始终与救援人员、值守人员、受灾群众在一起的原因。

  几天下来,大家身体疲乏,却对雨情、灾情有了直观认识。

  我和高松龄、郑家宝先后采写了《南阳遭遇强降雨 被淹村庄群众安全转移 》《洪水中的逆行者:绝对不能让河道失守》《暴雨中的巡堤人》 等稿件。电视记者和摄影记者姜亮、李嘉南播发《直击河南唐河连夜转移受灾群众》《3天72小时,他只睡了不到10个小时 》《微视频|职责所在》《河南唐河:多方协力转移群众》等系列新媒体稿件。

  这些稿件的播发,不仅向外界传递了南阳的真实情况,也回应了关切。

  (三)

  7月20日17时,南阳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终止防汛应急响应。

  截至22日,南阳本轮暴雨基本结束,受灾群众有序恢复生活,农田排涝正在紧张进行。

  几名村民在南阳社旗县一处农田内排涝。新华社记者 高松龄 摄

  采访结束,回到家中,有几个疑问始终困扰着我。

  “暴雨泄洪,某地三层楼房被冲塌?”“外地货车司机在某地被淹死?”更有甚者在评论区回复称:“死了一千多人!”

  比暴雨更让人焦虑的是网络不实言论,而“在现场”是最有力的回击。

  互联网时代,记者在进行突发事件报道时应该怎么做?

  一是保证速度:尽快向公众提供信息,回应关切。

  二是多源核实:从多个来源核实信息,确保报道内容准确。

  三是持续更新:及时跟进报道,反映最新进展。

  四是坚守专业:熟悉专业知识,理解复杂数据、解读官方声明、掌握急救常识。

  五是全媒传播:灵活选择传播渠道和形态,如文字报道、图片报道、视频报道、现场直播等。

  “此起彼伏、难辨真假”之时,如何做到“一锤定音”?我们还将继续探索。

责任编辑: 苏影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2407121238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