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阐释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新书写范式

2024-07-30 14:23 | 来源: 广西日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何阐释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当代中国叙事一项重要工程。新近出版的《中华文化公开课》立足于中华文明挖掘、保护、传承和当代转化,开辟了阐释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全新书写范式,为构建中国叙事生态、重塑中国叙事影响力和社会公众感知中华文明深厚底蕴打开了一扇高塔上的瞭望之窗。

  《中华文化公开课》精心选取了中华文化典型元素作为全书编撰要素,从中华文明探源到中华文明集成,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到中西文明交流互鉴,从流域文明到运河文化,从断代史到中华文明史,从整个中华文明进程到中华文化矩阵等,进行了线条式梳理、通俗式阐释、要素式介绍、常识性解说,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开放包容、持续创新,读者可以从中获取中华文明进程和中国恢宏历史的主要信息、基本脉络、重要阶段、关键要素,从中领略中华文明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璀璨多彩。

  如何讲述中国是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题中要义。《中华文化公开课》回避了专业性知识的晦涩难懂,也回避了常识性书写的平淡无奇、科普式介绍的枯燥乏味,很好地将知识性、趣味性、情感性融于一体,形成具有超强可读性的文本。其至少做到了以下几个难能可贵之处:

  其一,专业性与通识性相结合。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何让公众走进中华文明、品读中华文化是一项需要技巧的知识传播过程,精彩的叙事内容、生动的叙事形式、大众化的叙事风格显得尤为重要。《中华文化公开课》的难能可贵之一在于将专业性降维、将通识性扩容,其逻辑清晰、简洁明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阐述了中华文明之悠久历史、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这种书写特质可以让其覆盖更广泛的读者群体。

  其二,权威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中华文明是持续发展的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其存在于一丝一寸的遗址和文物中,需要依托考古技术重现古老文明的璀璨多彩。考古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考古成果最终需要走向大众,如何把专业性很强的考古知识转换成大众通识性知识,是考古书写的重要挑战。该书难能可贵之二在于把较强专业性的考古知识用日常的叙事话语来表述,以趣味十足又不失专业品质的“讲堂式”语言阐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千丝万缕”。书籍通过整理专业领域的权威名家学者宣讲而得,天生自带爆棚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考古史料丰富生动,让读者产生崇信感和厚重感,求知欲和阅读欲自然释放。

  其三,历史性与当下性的有机转换。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各族人民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需要保护传承和当代转化、创新发展。《中华文化公开课》富有情感地将中华文明从基础性挖掘到当下性保护传承、内生性精神转换进行了精准把握、精彩阐述,让古老深邃的中华文明走进公众空间,让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的当代生活紧密结合、代代相传,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其四,读视听相融的书写范式。评判一本书的好坏,读者维度无疑是重要指标。该书显然是充分考量了读者维度。其主动适应融媒体时代公众阅读的特质和习惯,探索读视听相融的书写风格,通过口语化书写、导读式表述让文本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趣味十足。同时,对一些专业性较强但又不便于在书中累述的知识点,编撰团队在对应页码制作了二维码扫码链接,读者可以扫码视听阅读,做到了图文视频并茂、读视听齐全,让整个知识传播过程更为立体、多维,实现了与数字时代的衔接。

  总之,《中华文化公开课》具有丰富的内容体系、新颖的书写范式、超强的可读性,堪称是一部阐释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典范之作。(作者黄文富,系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歌海》主编)

责任编辑: 杨涵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24041310783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