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你千万别写我名!”

2024-07-31 17:14 | 来源: 中国记协微信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7月25日5时至26日9时,沈阳出现自1951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降雨。

  现场情况如何?记者怎样报道?

  新华社辽宁分社记者于也童向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投稿,讲述她的见闻和思考。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你千万别写我名!”

  本文作者:于也童

(一)

  25日下午,我按计划从位于沈阳市浑南区的新华社辽宁分社出发,驱车赶赴位于沈阳市和平区的一处写字楼采访,忽然间暴雨倾盆,视线模糊,寸步难行。我只好临时取消采访,换作他日。

  刚发完消息,我就收到了辽宁分社总编室领导发在微信群里统筹报道的通知:“雨势渐大,各部门、跑线记者请及时关注情况,采访注意人身安全,及时发稿。”

  “情况不对啊”,我立刻掉头返回。

  一路上,路面积水越来越深,部分路段积水已至小腿。个别街道已经禁止通行,路边不少车辆因涉水导致的发动机熄火“搁浅”——开车竟然有了“开船”的架势。

  眼看涉水被困的车越来越多,我突然想到:暴雨期间,车辆出行安全应该是当下大家最为关心的话题。

  我把车停在路边,给一位熟悉的交警打去电话,请他为雨天安全行车“支几招”。

  采访结束后,我马上用手机编辑稿件、传入稿库,这是我在本次汛情期间发出的第一条报道。

  7月25日,于也童拍摄的路面积水情况。

  刚按下“传稿”键,就收到了水利口跑线同事洪可润的微信:“沈阳发布暴雨红色预警,有内涝风险,得弄稿子了!”

  我立马进入工作状态,迅速回复道:“我在路上,可以写些见闻。”

  前方积水渐深,继续开车并非明智之举,我将车停在临近的地下车库,撑伞前行。

  看到我独自撑伞走在路上,有路过的大哥冲我大声喊“下大了,别在外面溜达了”;路边,环卫工人冒雨在下水道前疏通积水;交警和路人齐心协力推着积水中熄火的小轿车……

  风雨中因善意聚起的点滴温暖,足以驱散暴风雨的阴霾。

(二)

  第二天,雨势依旧,按照辽宁分社总编室统一部署,每一名在岗记者都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外出采访。

  上午,沈阳市气象台发布消息,25日5时至26日9时,沈阳全市平均降雨量达124.5毫米。这是沈阳市自1951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强降雨。

  看到这条消息,我心想“116年最强降雪和73年一遇的大雨,怎么都让我赶上了?”

  2021年11月,沈阳遭遇1905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冬季最强降雪过程。当时沈阳进入全城“战雪”状态:在厚厚的白雪中,人们脸冻得通红,尽心尽力维持城市的正常运转。

  作为专职负责沈阳报道的记者,记录好沈阳的重要时刻,是我的职责和使命。

  道路上积水很深。

  26日,我赶赴降雨量较大的浑南区。

  这里的降雨远超当地排涝能力,多个住宅小区的地下车库被水淹没。浑南区奥体中心附近,道路积水近1米深,目之所及一片汪洋。

  我站在雨中抹了把脸,即便打着雨伞,我的头发、衣服也湿透了,手机消息提示音响个不停,我点开屏幕反复擦拭才能勉强看清上面的字。

  上午10点左右,同样负责沈阳报道的同事给我发来微信。

  “沈阳路面有塌方,我得去现场看看!”

  “封道了,车过不去。”

  “我到现场了,北四路路口因暴雨出现地面塌陷,执法人员已经处理完毕,我得拍几张图……”

  狂风暴雨中,雨伞和雨衣几乎成为摆设。新华社辽宁分社的同事们,都在各自点位与时间赛跑、与汛情作战。

  7月26日,新华社记者刘艺淳拍摄的路面塌陷现场。

(三)

  雨一直下,打破了城市平静的生活。但总有一些人在雨中“逆行”,我默默记录下这些无声的奉献与温情。

  7月27日,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老虎屯村,村干部在转移受灾群众。新华社发

  来自公安、环卫、应急、电力等单位的宣传战线同志们,时刻向我分享着基层救灾情况。“给你发几个短视频,我同事刚在积水中转移好几名群众”“我们一直在一线抢修,有需要的素材我随时发给你”“沈阳浑南现代有轨电车线路多处积水超高,为保证乘客出行安全,目前已全线停运”……

  他们的每一条消息,都是坚守;每一条朋友圈,都是记录。

  “不用采访我,我什么都没做”,而他刚刚在194毫米深的积水中,蹚水20分钟,将行动不便的大娘转移到安全地带。

  “都是正常工作,没什么可说的”,而她在积水中奋战一整天,只为攻破堵点、推动排涝工作。

  “千万别写我名,这都是小事”,嘱咐我“别写名”的她,在小区电梯停运的情况下,在高层住宅跑上跑下,只为给无法下楼的老人运送生活必需品。

  有时候,我只恨稿子篇幅有限,不能把他们的动人与可爱一一展现。但我知道,他们想要的不是几行铅字,而是城市安稳、百姓无忧、雨过天晴。

  7月26日,新华社记者韩赫在雨中直播。

(四)

  记者,记着。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

  27日晚间,沈阳雨势渐小。但降雨并未结束,我和同事们依然在一线奋战着、记录着。

  截至29日7时,在强降雨影响下,辽宁共有17条河流出现明显涨水。针对鸭绿江汛情,辽宁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对丹东市发布橙色预警,将防汛应急响应级别提升至Ⅱ级。丹东市向社会发布防灾避险提示公告,安全转移群众10189人。

  雨势和灾情如何?群众吃住是否便利?出行是否通畅?

  按照分社总编室的紧急部署,我的同事们连行李都来不及收拾便奔赴救灾一线。

  7月29日晚,新华社记者武江民发来的丹东一线情况。

  29日晚9时30分,我给前方同事发去消息:“到丹东了吗,前方情况如何?”

  十分钟后,回复我的只有三张雨中拍摄的模糊图片:画面中,摄影老师穿着救生衣、举着相机记录着眼前的景象。雨雾蒙蒙中,积水很深,看不见人影。

  他只说:“在忙,晚些回!”

  我知道,他正在艰难前行。

  接近现场、感受现场、呈现现场,这,就是新华社记者的追求。

 

  征稿启事

  “我在现场”是中国记协微信启动改版以来开创的首个栏目,是编辑部重点打造的精品栏目。

  “我在现场”中,记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一线采访故事,深挖故事细节,分享真知灼见、流露真情实感,鲜活明快、可读性强。编辑部不定期将优秀作品集纳成册出版发行。

  更多稿件请参考文末 #我在现场 专栏。投稿地址zgjxwxtg@163.com请标注【我在现场】+单位+姓名+联系方式。

  投稿要求:

  1、字数2000—3000字最佳;

  2、强调现场感,记者在现场;突出故事性,记者讲好故事;提高可读性,语言表达简洁凝练。

  优质投稿将单篇展示在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上,编辑部会与记者本人联系,后续沟通稿酬等相关事宜。

责任编辑: 于珊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