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0日至29日,复旦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国情实践联合调研团深入贵州开展实地调研,本次活动以“立志报国·勇于践行·做时代新人”为主题,调研团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与贵州师范大学的32名优秀学子共同组建,汇聚了两校的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广播电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期间,学子们在探访革命遗址、考察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了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就,领略贵州独特自然遗产等活动中,全面提升自身的新闻采编能力和国际传播水平,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今天,我们摘发调研团部分成员在实践活动中的心得体会。
黄艺:在实践中锻炼新闻敏感和采访技巧
7月27日,调研团来到了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白河村。我很荣幸采访到该村的党支部书记吕普祥。这位90后书记娓娓道来了白河村的蜕变历程,让我了解到乡村振兴背后的艰辛与我们国家推进乡村建设的智慧。
白河村党支部书记吕普祥接受黄艺(右)采访。
新闻敏感度和采访技巧是在一线实践中锻炼出来的。这次采访是我第一次与一位基层党员干部面对面,我学会了如何在短时间内和受访者建立信任,寻找能够深入挖掘的内容并精准提问。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我想通过我的笔触和镜头,将白河村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和宝贵经验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到这片土地的变化。(调研团成员:黄艺)
谢金培:用镜头记录美丽乡村故事
在这五天的调研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7月23日在遵义市花茂村的美好经历。
谢金培(左)正在进行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漫步在乡间蜿蜒的小道上,一幅幅美丽动人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花茂村独特的乡土气息。在“花茂人家”造纸工坊,通过工作人员的精彩讲解和实际操作,让我们不仅看到了传统古法造纸精美的制作技艺,还了解到他们对“乡愁”的理解——在他们看来,“乡愁”是高中时萌生建设家乡的志向,“乡愁”是外出打工时常常惦记家乡的念想。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看望当地村民。听着当地干部的介绍,看着漂亮整洁的民居,怒放在乡村小径上的鲜花,总书记有感而发:“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这更让我深刻地领悟到了这种“乡愁”。作为一名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我有责任有义务将这种“乡愁”传递出去。
谢金培(右)拍摄采访造纸工坊“花茂人家”创始人。
通过这次活动,在媒体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用镜头记录并呈现美丽乡村、讲好新时代新农村的故事,这为我今后从事国际传播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调研团成员:谢金培)
孔金美:寻找未来前行的勇气与信念
7月25日,调研团来到了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我的声音,有价值吗?”在这次国情调研实践活动中,我内心时常泛起这样的疑问。面对众多专家学者、业界导师和调研伙伴,我有时会因为自己的提问是否稚嫩而踌躇,担心自己的声音渺小,害怕它无法在这片思想的海洋中激起涟漪。
然而,随着调研的逐步深入,一场场思想的碰撞在同学之间悄然展开,同行伙伴的行动也对我产生了触动。特别是复旦大学的姚佰可同学,她在与业界导师交流时,毫不畏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便是那些略显“犀利”的问题,也未能阻挡她发声的勇气。这份胆识,如同一股清流,悄然滋润了我心中的土壤,让我挣脱内心的畏难情绪,开始大胆尝试。
孔金美(右)与调研团成员姚佰可交谈。
7月25日,调研团驻足于黄果树瀑布前,磅礴的水流不仅冲击着岩石,也激荡着我的心灵。于是,我鼓足勇气,主动走向一位媒体老师,将心中积压已久的想法与困惑一一道出,老师的回应解答了我心头的疑惑。他认为,作为新闻人,我们必须有勇气站在最前线,主动发声,勇于传递真实的声音,不畏艰难,不避锋芒。
孔金美(右三)与老师们交流学习。
这次对话给了我未来前行的勇气与信念,我将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用话筒传递时代声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调研团成员:孔金美)
肖玉曼琳:传承非遗文化 感受本土精神
7月25日,我们小组来到了安顺屯堡,拍摄安顺地戏表演,采访地戏继承人,我分配到的任务是拍摄表演。只见面罩青纱,背插小旗,演员登场,我的镜头随着他们的脚步慢慢移动。看武将手持兵器两两相斗,旁边有一人击鼓,一人打锣,唱词高亢激昂,《杨家将》精忠报国的精神通过这样的演绎方式展现地淋漓尽致。
结束后,演员们摘下面具,他们的年纪各不相同,有10岁左右的孩子,有上了岁数的师傅。在老师傅帮小演员整理衣服时,传承在这一刻具象化了,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也在这一刻得到诠释。“学艺先学礼”,我们采访的地戏继承人郑汝红先生就说了:“地戏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忠孝文化精神的传承”。
肖玉曼琳(右)在撰写稿件。
肖玉曼琳(左)在筛选素材。
我们小组在撰写新闻稿和剪辑视频时,深刻感受到了屯堡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对我来说不仅是与地戏表演者一次简单的交流活动,更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多元民族文化、拓宽视野的宝贵机会。
新闻报道如同镜子,能够真实、生动地展现地戏风采,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一文化遗产,未来我们可以将安顺地戏这样的非遗文化推向世界舞台,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调研团成员:肖玉曼琳)
林思睿:以笔为媒 记录贵州新篇章
7月22日,调研团来到了贵阳市息烽县乌江复旦学校。抵达学校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支教时的影子。复旦大学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主任伍静老师,进入学校后一直提到复旦大学07届的一名研支团志愿者。伍静老师说:“第一次听到息烽这个地名便是从这名志愿者的口中,他用一年的时间走遍了九庄镇,用双脚丈量这片土地,一年支教时间过去,他的身影虽然离开了,但心却永远留在了这里。”这份执着与热爱,让曾在贵州支教的我,深感共鸣。
林思睿在瑶山古寨接受采访。
一路上,听到了伍静老师口中“复旦支教学生如何在息烽这片土地上播撒希望”的故事;听到了息烽集中营中“小萝卜头如何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坚持希望”的故事;听到了“花茂村里手艺人用灵巧的双手创新传承的故事”……无论是沪黔二十年教育奔赴的温暖与传承,还是红色故事中的英勇与牺牲,亦或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活力与希望,每一个故事都是贵州这片土地上最生动的注脚。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贵州的记忆,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新闻传播的学子,我有责任也有使命,将这些故事传递给更多的人,让外界了解贵州、爱上贵州。(调研团成员:林思睿)
李谊:花茂古纸创新篇 点亮乡村振兴路
7月23日,调研团来到了贵州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
初到花茂村,我感觉到一种独特的温馨和活力的氛围。踏入这个现代化美丽乡村,平坦的柏油路、处处花繁叶茂、生机勃勃的稻田,都在诉说着新时代农村生活的丰饶与和谐。穿行在村中,玉米和高粱随风摇曳,发出沙沙的响声,更是唤起了我的乡愁。
李谊在花茂村接受采访。
然而,花茂村的魅力远不止于此。这里的居民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将即将失传的古法造纸技艺赋予了新的生命。他们没有选择离开这片土地,而是留了下来,用自己的双手和创意,让家乡焕发出新的光彩。他们创新地将压花技法融入传统造纸中,创造出了融古铸今的文创产品,如精美的伞面和灯笼画,这些作品不但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成为了乡村振兴的见证。
这次花茂村的研学之旅,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在这片土地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它不仅仅是口号,而是通过每个人的努力和创新,真正让这个村庄变得更加繁荣、充满活力。花茂村的故事,让我明白,乡村振兴需要的不仅是政策的支持,更需要像这里的村民一样,有智慧、有决心、有行动。
这次研学之旅,让我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也坚定了我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的决心。我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创新传播方式,讲述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这一伟大事业中来。(调研团成员:李谊)
冷利琴:做一名文化的传播者
7月24日,调研团来到了贵州省黔南荔波县瑶山瑶族乡拉片村。
在这趟研学之行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探访瑶山古寨的经历,它是贵州唯一的白裤瑶聚居村落。当我走进瑶山古寨村落时,我仿佛踏入了一幅生动的民族风情画卷。
瑶族人民古老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至今都还保留并传承着,在村寨里随处可见穿着白瑶服饰的人们在树荫下乘凉或在自家院子劳作,他们的生活节奏松弛而舒适。在采访寨子村民过程中,我了解到他们似乎已经习惯游客们来来往往,并不会觉得外界游客来参观村寨是一种打扰,反而希望更多的游客朋友来到村寨,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文化,在寨子里,有些村民会制作一些本民族的手工艺品在线上和线下进行售卖,他们也希望游客的到来能够增加一些收入。
冷利琴在进行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瑶族的独特风情,让我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生命力,感受到了少数民族同胞对传统的坚守与传承。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他们保留了瑶族古老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带领下,这里发展了文旅产业,将自己的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地发扬和传承。
瑶山古寨的村民接受冷利琴(右三)的采访。
此行让我收获颇多,作为广电专业的学生,我认为自己不只是记录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我更加坚定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用文字和镜头去记录有力量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让人们感受到其中的独特魅力。(调研团成员:冷利琴)
郭少华:探寻真实 感悟传播的力量
7月26日,调研团来到了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
在这次国情调研的实践活动中,我有幸与一线的媒体记者老师们合作,共同负责摄影拍照工作。我们走访了多个地方,如遵义会址、苟坝会议、王若飞故居等,还参观了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的“红飘带”展区,这里用现代化的展示手段,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艰辛与辉煌,以及革命先烈们为新中国奋斗不息的英勇精神。
郭少华(左)拍摄花茂村古法造纸。
随后,我们的足迹延伸到了花茂村和阿妹戚托小镇,这些地方是贵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在热闹的街市和生动的表演中,我亲眼见证了当地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通过不懈努力迎来的幸福生活。
调研团成员郭少华(左)在拍摄母氏陶艺。
此外,我们还去了贵州省的安顺和兴义等地,那里的喀斯特地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人机每一次起飞后传回的画面,让我充满了期待,奇特的自然风光令人惊叹。
郭少华在火车上进行编辑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承担团队的拍摄和记录任务,随时随地要尽可能多地捕捉、记录下真实的瞬间。每天背着十几斤重的设备不敢离手,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镜头,我切身体会到了新闻工作者的辛苦与责任。每当疲惫懈怠时,看到最后被采用的素材,以及受访者和同学们信任的眼神,就会给我很大的动力。
这次实践也让我切切实实体会到了一线采编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正如随队媒体老师所说,新闻的记录首要讲究真实性和时效性,要做好沉浸式的内容表达,把握主流媒体的特色和受众群体的喜好,将远在异地发生的新闻事件,尽可能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屏幕前的观众,让他们达到身体在场的传播效果。
这些平日里在课堂书本上反复强调的理论思想,在这次实践中显得更立体,让我对新闻传播的意义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今后的新闻实践方向:我要把新闻工作做得更实、更细、更及时,这样才能把精彩的故事传播出去,讲述更生动的故事。(调研团成员:郭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