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文化中国行|古建筑老街区的“唤醒”与“焕新”

2024-08-16 14:55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在年轻人热衷于citywalk(城市漫步)的当下,古建筑和老街区的魅力更加迷人。行走在百年前的青砖之上,驻足在千年前的雕梁画栋之前,每一条老街、每一座老屋仿佛都有了生命。它们浓缩着一份记忆,潜藏着一种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

  历史无言,却留下文物启示现在的人们,指引未来的方向。在接到这个采访任务时,我燃起了对浙江古建筑老街区的兴趣。老街和旧屋是时光为城市留下的独有记忆,透过它们我们能看到历史的斑驳,也能看到岁月流淌与演变的痕迹。

  在年轻人热衷于citywalk(城市漫步)的当下,古建筑和老街区的魅力更加迷人。行走在百年前的青砖之上,驻足在千年前的雕梁画栋之前,每一条老街、每一座老屋仿佛都有了生命。它们浓缩着一份记忆,潜藏着一种情怀。在“街区经济”火爆的当下,老街、老宅的历史味和烟火气该如何“唤醒”?国潮风和时尚感又该如何“焕新”?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浙江省各地市古建筑与老街区。

  在杭州的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中漫步,千年的宋韵文化扑面而来,一代繁华如昨日,御街灯火月纷纷。众多老字号商铺在这里“正青春”,百年老店胡庆余堂卖起了养生咖啡,方回春堂的“合欢安宁”香薰经常断货……在这里,随处能感受到古朴的市井气和焕新的潮流风。鼓楼广场,“城市音乐空间”热闹非凡,“晚风音乐会”惹人沉醉,一旁的南宋书房则又为市民游客们提供了一处清雅小憩的花园。潮流与文雅并行不悖,现代与古典相融共生。

  随着乌篷小船在河道中荡开双桨,涟漪波纹晕开两岸的白墙黛瓦,绍兴黄酒的馥郁香气便袅袅婷婷顺流而下。行走在绍兴安昌古镇中南北跨向的石桥之上,北面的商铺鳞次栉比,南面的民居安静怡然。酱鸭、腊肠、扯糖、藕粉等当地特色食品在长街的商铺中依次排开,游人如织。“安昌古镇不仅是景区,更是具有烟火气和文化意义、兼具游玩游赏价值的社区。”绍兴市柯桥区安昌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韩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安昌古镇生活气息浓厚,商贸特色繁荣,目前古镇内有居民3000余人,2024年以来共接待中外游客150.46万人次。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如果说清丽婉约、悠然自信是湖州与生俱来的气质,那么“百坦”则是湖州浓厚的地域文化表现,“百坦”意为慢慢来、不着急,不疾不徐的生活态度贯穿了湖州的老街区保护政策。位于湖州市老城核心的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曾是湖州人市井生活的代表。按照“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如今小西街完好地保留了2万平方米的江南老街原貌。在这里,一缕湖丝蕴育了湖商文化,一支湖笔成就了唐诗宋词元书画。油车巷手作街上,木作、陶艺、首饰、绘画、咖啡等教学及体验项目吸引着来往游客的目光,原汁原味的“烟火气”在这里随时光沉淀出新的文化内涵。人间有味是清欢,在小西街,烟火气不是转瞬即逝的灿烂,而是细水长流的淡然。历史文化街区不一定得是热闹的、人声鼎沸的,安静自如同样是心之向往的归宿。

  在买花沽酒、再听水调数声的嘉兴西塘古镇,身着汉服的“簪花小娘子”们笑语盈盈暗香来。自2013年首次成功举办中国西塘汉服文化周以来,这个小镇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一届汉服盛事。古镇里斑斓着春秋历史的河水,清澈倒影里,人来人往。汉服文化周活动在西塘古镇演绎着历史文化与现今生活的交融,国潮元素触动千年前的服饰脉络,也彰显着千年后的文化自信,犹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将汉服文化的魅力延伸到世界的角落。走在西塘古镇中,记者有一种穿越古今的恍惚感,水乡柔情、女儿柔美、和风柔煦,令人心旌摇曳荡漾。

  一条老街区,从历史长河中走来,漫漫与我们相见;一座古建筑,承载着时光的馈赠与情怀,娓娓向我们道来。

安昌古街上的特色摊位。(浙江卫视供图)

  浙江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截至2023年底,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历史文化名城20座、名镇94个、名村218个、历史文化街区107片、历史建筑11063幢,“三名”总量和历史建筑总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形成了由“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历史建筑”构成的多层次保护体系。

  在湖州,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突出“街—河”一体的水乡特色,确保历史肌理格局、环境景观要素得到充分保护,入选全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示范案例。在绍兴,仓桥直街围绕平衡好“古与今、新与旧、动与静、雅与俗”的关系,坚持彰显文化韵味,推进老字号复兴、文化因子激活、特色业态培育,持续挖掘提升街区价值,做到原汁原味的保护、原模原样的恢复、有根有据的修复、有脉有络的创新。在杭州,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将近代工业厂房整体保留划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推动传统工艺活态传承,保护类型从“重古代”逐步转变为“古今并重”。

  “文化中国行”浙江站采风恰逢“五一”小长假来临之际,相关报道发出后,受众纷纷留言“想去古镇走一走”“老街里待上一天,岁月静好,忘掉生活的烦恼”“浙江原来隐藏了这么多好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一波古建筑、老街区的“旅游热”,呼吁了社会各界对历史“原物”、对传统文化“星光”的重视与保护。同时,在文旅市场追求高质量消费、向体验类消费转型的当下,如何做到不“千街一面”,深入发掘古镇的非物质文化内核、增强独特的文化体验,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新的问题也将成为有关部门思考的重点。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传承,古建筑、老街区“唤醒”了城市里的时光记忆,温暖如初,也正在“焕新”激发文化活力,再展新韵。寻常巷陌、古镇村落、黛瓦青砖之间,既有风景,亦有故事,更留得住乡愁。(作者:浙江卫视新闻中心编辑部记者周玉菡)

责任编辑: 于珊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24041310784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