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蕴藏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卓越智慧和共同记忆。今年4月起,中宣部“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在江苏、浙江展开首批集中采访。行街巷、探文脉、话新生,记者们追踪城市寻古问今的脚步,记录城市返本开新的征程。
在苏州,平江路“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历史格局,与今别无二致,反映出苏州古城“整体保护”的超前理念;在无锡宜兴,王建国院士主持的保护更新,为古南街赋予“第二次生命”,老街迎回年轻人、陶都有了青春范儿……通过“文化中国行”,记者不仅亲身感知了江苏“百步之内,必有芳草”的厚重文脉,也见证了城市坚守魂与根、熔铸古与今的人文经济学实践。
记者走进南通唐闸历史文化街区参观采访。
“我们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房子,但我们正在失去越来越多的家园”,费孝通《乡土中国》中表达的忧思,为此次“文化中国行”建构了更为宏阔深沉的人文视野。
保护更新与传承利用,是我们打量古建筑老街区的两重基本视角。就前者而言,一些城市形成了自己的保护理念和独特经验,如苏州“古城细胞解剖工程”,目前累计完成27个街坊信息采集、20处文保单位数字化保护,以地毯式“细胞解剖”摸清古城资源家底、甄选保护对象,充分体现出“双面绣”之城“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精神。此行走过江苏苏州、南通、无锡、镇江、连云港、高邮等多市,给记者留下最深印象的,要数镇江围绕西津渡保护利用所形成的经验做法。
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善的渡口历史街区,西津渡被国家文物局原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西津模式”形成了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成果,通过实地走访、与文保专家畅谈,看似并不复杂的保护工作逐渐展现出丰富的思考棱面:保护的对象除了“物”还有什么?遗产保护与“人”的交汇点在哪里?
漫步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的旖旎风光深深吸引了媒体记者。在高邮的城中、城北历史街区,记者也偶遇了在小巷中晒梅干菜或戗剪刀的原住民,他们富有原真性的生活方式,构成了最引人流连的“风俗画卷”。
保护古建筑老街区,不仅仅是保护历史遗产的原真性、街区的风貌特征和空间肌理的完整性,也要保护当地生活方式的地域性以及人文精神的延续性,呵护一种尚未被现代性力量所抹平的传统化、地域化生活。而回到街区保护更新的“初心”,其实除了为民族留存文脉,也在于通过“精织细补”的有机更新,为原居民提供便利、现代的生活条件。
2022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晋中考察时强调,“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要真正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除了保护更新,还必须唤醒沉睡的街区资源,让文化遗产“活”出精彩模样。
潘世恩故居变身为状元博物馆,顾廷龙故居正在探索与时髦的“总部经济”的融合,“猫的天空之城”概念书店在平江路诞生孵化、又走向全国……杨保军用“苏而新”评价古城保护的“苏州样本”。同样,无锡清名桥畔,读库书店线下首店、遇见博物馆落子布局,镇江西津渡凭借独特的津渡文化吸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并与音乐节、创意市集等潮流文化碰撞“混搭”擦出火花。最近有一个说法很火:让过去拥有未来。老街焕新,留住哪些“过去”,创造哪些“未来”?细细勘探那些成功案例,记者发现“老街新生”有它独特的逻辑:“开新”的前提在于“返本”,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决定了我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当下与未来。
连云港民主路街区,一条苏北老街,年游客量竟高达5800万人次,年营业额52亿元,还获评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这样的奇迹是如何炼成的?记者在老街上citywalk(城市漫步)看到,巨大的“涅槃”牌坊上镌刻着刘一麟、王公玙、周砚伯等“老街名人”的故事,孙中山及张謇、沈云沛、许鼎霖等“江北三名流”在此风云际会的往事也被钩沉,这些堪称“硬核”的文脉,塑造了民主路街区“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个性特色。唤醒文脉、把准业态,拒绝短视浮躁、不是什么赚钱就干什么,民主路街区蹚出了一条“历史有根,文化有脉,商业有魂”的涅槃之路。
此次“文化中国行”敞开了诸多话题,如能以此为契机,搭建一个连接政府、专家、媒体、百姓的四方平台,持续性地探讨文化传承发展的问题,既谈成绩、也谈困惑,相信会促进更多的“姑苏样本”“西津模式”在聚力汇智的过程中诞生。
此行令记者感受深刻的,还有老百姓越来越强烈的文化自信。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筹建过程中,窑主后人不仅捐献了大量文献资料,还把家中世代收藏的珍贵砖瓦无偿捐赠,希望让更多的后人了解这份城市记忆。在高邮,老“文博人”李国耀退休多年仍会收到热心市民的“爆料”,反映某处民居出现了破坏风貌的违建行为……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其实都是城市文脉的守护者、承载者、讲述者。
构思这篇手记时,记者偶然读到两位学者的观点,进一步深化了此行的感受与思考。一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袁瑾提出的“记忆重建是城市更新的灵魂”,一是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所说的“城市一开始就是文化的集聚,其本质在于提供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它们与此行调研的主题或显或隐地相关。作为一名青年记者,唯有继续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四力”,才能“笔下有乾坤”,写出更多富有生命力的新闻报道,以一隅之光,耕绘“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的盛世华章。(新华日报社文化新闻部记者 冯圆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