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日,苏州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早读苏州》栏目正式上线。
这档刚满1岁的栏目,背后却是《苏州日报》副刊随时代发展的75年。
为了让海量登载于纸媒的优质副刊文章不被埋没于时间长河里,《早读苏州》栏目应运而生,并承担起苏报副刊在新时代的责任使命。
这档栏目要做什么样的内容?又如何实现“新媒体化”?
苏报人文副刊编辑中心及苏报融媒全平台运营中心编辑张利刚、卜子华向中国记协“文有新风”栏目来稿,揭晓答案。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文有新风 | 7点,好浓的韵味啊!
本文作者:张利刚 卜子华
(一)
苏州,是精致而细腻的。
精致细腻的生活态度,反映了苏州人对生活品质和精神富足的追求。从圆润柔美、悠扬婉转的昆曲,到吴侬软语、缱绻绵长的评弹,从108座形态各异、逸趣横生的园林,到精细雅致、雕龙画凤的苏绣,乃至一碗涵盖七八种“浇头”的苏式汤面,无一不显露出苏州人的精致和讲究。
这是苏州人骨子里的情调。
要坚守这份情调,需要时间慢慢品读。过去,人们喜欢到茶馆里喝早茶聊天看报纸。
如今,“慢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我们始终坚信有那么一群人,能够沉下心,放慢脚步,执着地追求这一份苏式情调。
《苏州日报》副刊,从1949年7月1日创刊至今,虽历经沧桑,却始终耕耘坚守,休憩心灵、描摹时代。75年来,一篇篇带有苏州元素和苏式风格的副刊文章成为广大读者了解苏州的窗口。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从报纸转向手机,但保鲜期长的副刊文章依然具有阅读价值。我们深切感受到,不能让数以万计优秀的文艺副刊作品尘封在档案室内,而应在历史的长河中,依托大数据库,挖掘文章的时代价值。为了让副刊文章成为开启苏州人一天精神生活的“文化早茶”,苏州日报官方微信《早读苏州》栏目应运而生,每天精选一篇,固定在早上7点推出,出门上班的路上,读者就能品读苏州,牵出每个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二)
《早读苏州》,要给读者读什么?
策划这个栏目时,我们一直在反复思考。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苏州日报》副刊自诞生之日起,便勇立时代潮头,引领文风,针砭时弊,关注民生。
因此,《早读苏州》既要成为承载老苏州人集体记忆的乡愁,也要成为新苏州人了解苏州历史文化的窗口。
苏州的古韵今风。
2023年9月1日,《早读苏州》正式上线。到今年9月1日,《早读苏州》已发布350余篇文章。从选题的分类上看,主要展现苏州的人文历史、风景美食。
《早读苏州》推出的第一篇文章是《传世名碑<平江图>》。
《平江图》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市地图,清晰且生动地展示着约800年前苏州城的平面轮廓和街巷布局,人们仿佛能够跨过历史尘烟,径直走进宋代苏州丰富多彩的生活。
现藏文庙戟门的《平江图》碑。
这一方《平江图》贯穿着千年姑苏的前世今生,也为苏州城的保护提供了极为扎实的史料支撑。
紧随其后的第二篇文章是《苏州古城街巷的历史》,沿着《平江图》,以历史朝代为阶段,介绍苏州古城街巷的历史沿革,让读者更进一步了解苏州。而到了第三篇,便跳脱出古城,来到苏州工业园区,讲一讲独墅湖这颗新城里的耀眼明珠。虽处于新城,仍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让读者从地名的演变中更好地了解苏州的古韵今风。
变换的是视角,不变的是对苏州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刻画。
在重大节日、节气和特殊时间节点,我们还会通过苏报融媒打造的数字化平台,提前精选文章。
比如,6月7日高考,我们推出《120年前的苏州科考题》,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7月甲辰科考的苏州岁试试题拿来与读者分享,意在增长见闻。再比如,去年教师节推出的《我的高中语文老师》,作者以朴素的文字,回忆20世纪70年代末与3位语文老师的点滴故事,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恩师的无尽感激之情……
“不时不食”是苏州人饮食的重要特点,时令美食也是栏目的一个重要选题。
如九月桂花香,便有了《苏州的冰糖桂花鸡头米》;十月深秋蟹上市,便有了《苏州秃黄油》;十一月里羊肉香,便有了《养育巷,原来叫羊肉巷》……这些文章在讲述苏州美食的同时,也介绍了苏州的饮食文化及其对城市发展变迁带来的影响。
同时令美食一样,苏城的美景也由于时令的变化呈现不同景象。
比如《西山雕花楼的宝中宝》,描绘的是三月初,苏州西山雕花楼的那棵五色山茶树开花的迷人景象,两百多年来,年年花满枝头,灿若云霞,也象征着喜庆、吉祥、富贵、高洁、融合,寓意美好。
再如《天平枫红》,描绘深秋时节,天平山那棵四百二十岁的枫香树,一身红叶染红了身旁的一池秋水,这样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而通过作者的描绘,让人禁不住想去逛一逛赏一赏。
(三)
栏目要吸引读者,除了好的选题,更要有好的标题。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能传神,眼能留情。《早读苏州》的标题,绝大部分不再使用报纸版面原有的标题,而是结合当下环境与选题,进行新媒体化表达。
以2023年10月1日发布的《十全十美,十全街!》为例,这篇文章原载于《姑苏晚报》2008年1月19日06版,原标题为《十全街的前世今生》,平铺直叙,科普性强,但难以快速抓住读者眼球。
而通过阅读文章我们发现,十全街有“十全十美、祝颂祥和”之意,再加上发布日期正是在十月,遂改为《十全十美,十全街!》,不仅朗朗上口,而且表达了美好寓意,不仅是祝福十全街,也祝福广大人民、伟大祖国都能十全十美。
再举一例,2023年11月29日发布的《白娘子在苏州的药店,开在哪?》,原文标题为《专诸巷:城墙根下的市井》。修改后的标题抓住了文中提到的“巷内最著名的建筑,应该是专诸巷23号的保和堂”这一细节——相传白娘子到苏州与许仙相会,两人在阊门内专诸巷开了家保和堂药店悬壶济世。
若让读者二选一,更愿意看哪一个标题的文章,相信答案不言而喻。
副刊的文章适合慢慢看,因此如何创造阅读的舒适感,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让读者读完后欲罢不能,我们的策略是,给读者以原汁原味的阅读体验。《早读苏州》的文章编排,都是按照作者原稿,不加修饰、分段,不用微信格式模板,同时也尽量少加图片,不让文章有割裂感,让读者就像在读电子书一般。
这样的版式,逐渐形成了《早读苏州》精简的风格,简约而不简单。
(四)
如此,一篇篇或是描写、或是叙述、或是趣味、或是抒情的文章,通过一个个小切口,让读者看到了苏州这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经济繁荣的古城的底蕴和气质。
在微信公众号后台,经常有老读者反馈这个栏目唤起了自己久远的回忆,还有很多年轻读者表示,他们通过《早读苏州》重新认识了自己所生活的这座城市,她的历史底蕴、人杰地灵,让人不由得为之自豪,同时也能够以史为鉴,开创更好的未来。
为什么《早读苏州》栏目能够得到大家的喜爱?
因为它记录了苏州的历史、市井的生活,所写所绘皆源自真实的经历,声情并茂,引人入胜,往事历历,犹在眼底。而这一切的根源,来自创刊75年来《苏州日报》副刊的长久积淀。
《早读苏州》栏目的读者留言。
75年来,苏报副刊努力贯彻群众化、通俗化方针,在紧扣时代脉搏的同时,也注重对吴地历史文化的关注,使得苏报副刊融思想性于知识性、趣味性之中,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时代气息、生活气息交融,打开了读者了解苏州历史文化的窗口。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苏报人本着“精致生活慢起来,精神生活富起来”的方针,进一步整合资源,让读者在副刊里享受“精致慢生活”。
征稿启事
“文有新风”是中国记协微信改版后设置的栏目,聚焦媒体话语创新。
编辑部长期关注新闻界转作风、改文风的努力和尝试。如果您有这方面的作品,可向我们投稿讲述创作过程、心得体会及背后故事。更多稿件可参考文末 #文有新风 专栏。
投稿地址:zgjxwxtg@163.com
请标注【文有新风】+单位+姓名+联系方式,字数一般不超过3000字。
优质投稿将单篇展示在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上,编辑部会与记者本人联系,后续沟通稿酬等相关事宜。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zgjxacja)
本期编辑:陈祖明 任金蕊 彭婕妮 林芝瑶
实习:彭曼依 叶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