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至8月29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邀请访华。29日,沙利文在美国驻华大使馆的新闻发布会上总结访华行程。澎湃新闻记者陈睿受邀到现场采访。
沙利文如何回答中外记者提问?现场情况如何?
陈睿向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见闻与思考。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美国大使馆内,记者录起了Vlog……
本文作者:陈睿
(一)
北京时间8月29日15时30分,风和日丽,美国驻华大使馆东门外排起了长龙。傍晚,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这里召开新闻发布会。
作为澎湃新闻国际中心的一员,我常年追踪国际热点、挖掘海外华人故事、报道民间团体和外国政要的访华活动。
这是我入行5年来第一次踏访安家楼路55号,忐忑、焦虑、兴奋等情绪交织在心中。或许是看出了我的不安,和我搭档的摄像记者史含伟时不时安慰我:“别慌”“别急”“没事儿”。
在我身边候场的还有来自总台、凤凰、财新等数十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同行,行走其间,能听到德语、西班牙语、英语等不同语种的交谈声……沙利文任内首次访华之旅,果然备受关注。
队伍越排越长,现场却丝毫没有入场迹象。
出乎意料的是,记者们的候场氛围相对轻松。我们互相握手、拥抱、唠家常、聊业务……不知不觉中,我原本紧张的情绪也得到了缓解。
这次采访我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录制现场Vlog,二是争取让沙利文回答澎湃新闻准备的问题。
与此同时,我的同事们已在后方就位,一切准备就绪。
(二)
16时30分,记者队伍开始挪动。
17时,大家依次通过安检进入发布会现场。
紧接着,中外记者们陆续就坐,摄像开始架设机器。接下来,我们要和时间赛跑。
这是一个以蓝色为主基调的场地,讲台下方摆放着数十把椅子,第一排是“预留”座位,我将电脑放在第三排中间座位后,马上起身找空地录制Vlog——《沙利文任内首次访华,澎湃记者直击新闻发布会》。
与常规的新闻摄影设备相比,我的设备很简单——手机、自拍杆、“小蜜蜂”。再次整理好文案,注意表情管理,开讲!
17时30分,我结束录制并回传画面。半小时后,同事完成剪辑,发布稿件。
17时55分,一位美方工作人员走向记者区,接连撕掉第一排座位上的“预留”标识,示意我们往前坐。
3秒后,我在第一排中间落座。
实际上,直到发布会开始,我都不知道是否能有机会提问,也不知道美方会如何安排提问顺序。身后不远处的摄像记者史含伟和后方的同事都建议我“一直举手试试看”。
是啊,不管怎样,都应该勇敢试试。
(三)
18时05分,场内交谈声隐去,场外不远处有人声传来。我随即举起相机:先走入镜头的是美国白宫国安会中国事务高级主任贝莎兰,紧随其后的是白宫国安会中国事务主任卓伊·李。
众人注视下,身穿深色西装、打暗红色领带的沙利文走上讲台。
沙利文回答记者提问。澎湃新闻记者 史含伟
摄我向后方同步——“发布会开始”。
在开场白环节,沙利文用“坦诚、实质性、建设性”来评价本轮中美战略沟通,谈到中美双方所取得的进展以及仍然需要完成的工作。
4分钟后,记者开始提问,沙利文随机点人。相较此前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财长耶伦等官员访华时由美方新闻官选人提问,这次显然灵活度更高。
这一安排,为我平添几分信心。
回答了两家英语媒体的问题后,沙利文终于注意到在第一排身着绿西装、高举手臂的我。
我接过话筒——“你好,澎湃新闻记者提问”。
关于美国总统拜登任期结束前的对华外交重点,以及希望达成的阶段性成果,沙利文用约1分半的时间作答。他表示:“我同王毅主任多次会晤的核心任务是全面、负责任地管控好中美关系,以确保双方之间的竞争不会变成冲突和对抗,这是我们正在做的工作,也可以使得直到拜登政府本届任期结束时中美关系都保持稳定。”
沙利文坦言,中美两国存在分歧,但彼此会朝稳定的双边关系方向努力。
沙利文的回答信息量十足,与此同时,我的后方队友也开始了忙碌工作——翻译、写稿、剪辑、审核。《沙利文答澎湃:当前工作使中美关系直到拜登政府任期结束时保持稳定》就这么出炉了。
此外,总台记者的提问也引起了我的注意——“随行人员几乎都会说中文是否有助于与中国沟通?”
沙利文示以微笑且不假思索回答“YES”。
他进一步表示,此次随他一同来华的团队中,许多人都能说流利的普通话,并且十分了解中美关系的动态发展,这有助于此次访华工作的展开。正如“玉渊谭天”所说,这次会谈过程中,美方表现出一种更愿意倾听中国的积极姿态。
18时30分,沙利文快步走下讲台,随行人员依次离场。整场发布会持续不到30分钟。媒体同行们快速敲击键盘、整理素材、回传画面。当晚,沙利文结束访华行程。
我和史含伟也走出美国驻华大使馆,各自回去继续工作。
夜幕降临,8月底的北京没有上海街头那样迎面袭来的热浪感,晚风吹来阵阵凉爽。工作群消息不停闪现,我的伙伴们正在打磨稿件,这会是个不眠夜。
征稿启事
“我在现场”是中国记协微信启动改版以来开创的首个栏目,是编辑部重点打造的精品栏目。
“我在现场”中,记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一线采访故事,深挖故事细节,分享真知灼见、流露真情实感,鲜活明快、可读性强。编辑部不定期将优秀作品集纳成册出版发行。
更多稿件请参考文末 #我在现场 专栏。投稿地址zgjxwxtg@163.com请标注【我在现场】+单位+姓名+联系方式。
投稿要求:1、字数2000—3000字最佳;2、强调现场感,记者在现场;突出故事性,记者讲好故事;提高可读性,语言表达简洁凝练。
优质投稿将单篇展示在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上,编辑部会与记者本人联系,后续沟通稿酬等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