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新华社播发纪录片《跑在你身边》,盲人跑友刘海军和领跑员王喆的故事令人动容。
从偶遇助盲跑团,到前往团长何亚君的盲人按摩店采访,再到北京·密云马拉松的感人瞬间,纪录片导演、新华社记者刘潇不断思考,马拉松究竟给他们带来了什么?
刘潇向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她的见闻和思考。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 | 约好的采访迟到了,没想到……
本文作者:刘潇
数月前,我在一次晨跑中偶遇何亚君助盲跑团,他们像一阵风从我眼前掠过,成为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一道独特风景。当我真正走进这个群体时,我才发现,盲人的天空,竟如此星光闪亮——
(一)
清晨6点的北京,睡意尚未褪尽,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跑道上却已人声鼎沸,各路大众马拉松跑团蓄势待发。
紧赶慢追,我还是迟了半步,错过了约好的跑团,只能尾随另一支队伍。
绵绵细雨打湿了眼镜片,迷蒙视线中,我发现这个跑团皆为两人一对,手中还都拉着一条绿色的绳子。他们步频一致,像是受过特殊训练一样。
正当我惊讶于他们怎么会有如此默契的步调时,另一支队伍,从我身旁呼啸而过。领跑者的肌肉线条与奔跑速度像是专业马拉松选手。他们也是成双成对地跑着,手腕处有一条绿色绳环。
我上前询问,得知这是一个助盲马拉松跑团,绿绳的两头,一头连着盲友,另一头连着志愿者。
更让我惊讶的是,这支跑团的创建者竟是位全盲跑者。跑团按配速快慢分成七支队伍,我尾随的这支队伍是四队,而刚刚从我身旁跑过的则是一队。领头那位高大健硕的光头壮汉,便是团长何亚君,他的坚毅与自信,散发出引人注目的光彩。
(二)
与何亚君第一次长聊是在他自己经营的盲人按摩店。
那是一个普通的民宅,一进门便见客厅里挂满了马拉松奖牌,十分醒目。拐进里面的两间,是按摩房。
这里并没有单独的厨房,一个超大的电煮锅摆放在客厅地上,里面正炖着羊肉萝卜。何亚君说他经常用这口万能大锅,给店里的按摩师做饭吃。
客厅里弥漫着一股中药的味道,有一面墙的架子上摆满了各种何亚君自己研制的按摩药膏。正当我仔细观察时,房间的灯突然灭了,瞬间漆黑一片。还没等我缓过神来,一阵急促的切菜声从我的左后方传来,节奏越来越快,像是节拍器调到了最快一档。
逐渐适应了暗淡的空间后,我惊讶地发现何亚君正在茶台上切着胡萝卜丝,娴熟的刀工堪比专业厨师。
我问他是不是停电了?他略微一怔,方才停下来,转身去找人查看。
屋里复明后,我问他这么快的刀功是怎么练就的,他把手一抬,示意我看他手指上的多处伤疤。
何亚君的失明是后天的。他回忆起第一次来北京看病时,还能看到些许微光。他永远记得长安街上的车灯,大片的灯光,在夜色中闪耀成河,梦幻、绚烂、绵延无际,瞬间浸透了他的心灵。
他太喜欢长安街的灯光了,那是他在四川农村老家从未见过的梦境之光。
许多年后,他再次回忆起当时,仍有许多感慨。他直言,正是那片绚烂,给年少的他带去希望。数年后,他揣着150元,只身一人从四川老家来到北京,在一家按摩店踌躇满志地寻找着机遇。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几个热心的客户带去奥森跑步。客户拿着一条红色丝巾当作助盲绳,那抹鲜艳的红在葱翠的绿植间如何耀眼他看不到,但他的内心却因此而燃起了火苗。
炽热的内心伴着坚定的脚步,让他跑过了5公里,10公里,20公里……7个月的咬牙坚持,何亚君瘦了50多斤,换来的是一个全新的自我。那一年他参加了人生第一场马拉松——北京半程马拉松。
对他而言,那绝不仅仅是一场比赛,而是他浴火重生的开端。
我问他,怎么想到要建立助盲团?他说那时候,每个周末,他都会拿着盲杖,背着十几瓶矿泉水走到奥森公园,帮助其他盲友。一些盲友听说他跑马拉松后,也都跃跃欲试。
这期间,按摩店里的一位客户,觉得他所做的事情很有意义,便赠送了200双运动鞋。何亚君为了鼓励更多盲人跑步,就设了一个激励机制:前来跑步的盲人,只要能够坚持4次,即送一双运动鞋。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队伍慢慢壮大起来。
组建助盲团的同时,何亚君开始着手经营自己的按摩店。从一个“京漂”的打工人,到成为按摩店老板。助盲团也从最开始的几个人,发展到几百、上千……
何亚君说,在北京这些年,自己是幸运的。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上,他总会遇到无条件帮助自己的人。“要做有温度的中国盲人。”这是一位大哥对他说过的话,深深刻在他的脑海中。
北京给了何亚君第二次生命,从长安街闪耀的那片希望之光,到北马赛场上3万人一起在天安门前高唱国歌……他在浩荡的时代洪流中找到了自己。
我在想,马拉松之于何亚君的意义是什么?
是绝望之时,点燃他生命的一支火把,而这支火把不仅仅照亮了他自己,也照亮成百上千跟他一样的人。
(三)
助盲团里,大多数盲友都是从外地来北京打工的,他们跟何亚君有着相似的经历,对跑步的积极性远超我的想象。
他们有的住在很远的郊外,要想早晨6点到达奥森公园,凌晨3点就要起床;有的盲友一路要倒换三次车,折腾2个多小时,就为了那1个小时的奔跑;有位全盲的单身妈妈,一边照顾两个孩子,一边经营自己的按摩店,即便如此,每周两次的例跑她也从未缺席;还有一对兄弟,哥哥能看见,弟弟看不见,哥哥为了陪弟弟,也在助盲团里坚持跑步多年……
弟弟因哥哥的陪伴,成为助盲团里的重要一员。而更多的盲友,之所以能坚持下来跑步,重要的原因是有志愿者陪伴。
一位盲友生病了,志愿者把他接到家里悉心照料;家里缺吃的了,志愿者会上门送肉送菜,彼此间好似一家人。团里一对盲友在马拉松赛道上求婚,再到婚礼宴席,全都是志愿者操办筹备的。
在奥森公园南园的门口处,助盲团里负责后勤的志愿者,永远是比盲友来得更早走得更晚的人。冬天天冷,他们会起早煮上几斤的红糖姜水,装入保温大桶搬到奥森公园;夏天天热,他们会提前准备好消暑降温的西瓜、饮品……无论盲友去哪里跑步或者参赛,这个补给站总会在终点处守候,像温暖的港湾,等待着归家的孩子。
开始我曾费解: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自顾不暇,这些志愿者为何能乐此不疲地帮助盲人,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深入了解后我才明白,志愿者与盲友之间,是一种双向的帮助。他们彼此需要,彼此影响,彼此鼓励,彼此治愈……
在北京密云马拉松的终点处,我遇到一位刚完赛的大姐。她热泪盈眶,激动地对身旁的盲友说:“我是跟着你跑才坚持下来的,没有你我真的跑不下来。”那一刻我明白了,盲人与志愿者之间并非单方面的付出,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也在激励着志愿者。
在助盲团的精英队里,志愿者李伊凡和盲友常青柯是速度最快的一对。李伊凡的全马最好成绩是2小时58分,而被大家称作“小犊子”的常青柯,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姿态,紧跟李伊凡,不肯落后半步。
两人出众的身材和跑速,令人赞叹。而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李伊凡竟是位被医生判了“死刑”的脑瘤患者。他在刚进助盲团的时候,给团里写了一封信,说明了自己的情况,并强调:如果自己发生什么意外,跟团里没有任何干系。
我难以相信,眼前这位高大帅气,儿女双全,事业有成的阳光青年,竟在6年前被确诊为脑瘤。医生说他活不过3年,这给原本幸福的家庭带来毁灭性打击,也一度让他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
治疗期间,李伊凡加入了何亚君助盲团,开始陪盲友跑步。每当他想放弃,身边的盲友总会给他动力和信心。从跑不下1公里,到每月跑400公里,没人想到,这个无望的病人不仅活过了3年,而且依然在迎着阳光奔跑。他与盲友相互鼓励,共同成长,一次次地突破极限,创造奇迹。
李伊凡说,马拉松让自己重生,也让他找到了内心最大的快乐。
也许他随时都有可能倒在赛道上,但是,只要活一天,就要陪着盲友跑一天。
(四)
每周奥森的例跑活动是一个能量“充电站”,也是一个避风港。大家相聚于此,一起奔跑、一同谈天说地,这里有并肩作战的战友,也有懂你爱你的家人。我想,正是因为这份爱,才会让那些平凡的生命阔步在人生的大道上。
李伊凡因马拉松跑出生命的低谷,找到了人生意义;志愿者田红霞在跑马拉松过程中走出抑郁,又去挑战百公里的越野赛,如今儿子也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志愿者王喆在陪盲友刘海军跑步的过程中,从失去母亲的痛苦中走出,并与另一位志愿者喜结连理;盲友李新潮从按摩店小工到成为按摩店老板,一步步走向经济独立、精神独立;何亚君继续向那看不见的顶峰攀登,他不断开启新的挑战,去感受那群山之巅的开阔与霞光万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有的是健康出了问题,有的因为工作或家庭陷入抑郁……这个世界有人眼盲,有人心盲,困住我们的,从来不是眼前黑暗,而是心底高墙。
痛苦,源于我们的目光始终向外,却从未真正探索自己的内心。而跑马拉松就是一个找回自我的过程。盲人跑者与志愿者的故事,鲜活而生动,无不是在诠释生命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
助盲团里有位60多岁的摄影师,每周的例跑都会前来拍摄,拿着大相机跟着队伍一起奔跑。多年来,他记录了数万张助盲团的照片,冬去春来,风雨不误。
这位摄影师曾是专门拍摄残疾人的摄影记者。他说残疾人大多数都不喜欢拍照,但是助盲团里的盲友不一样,每次拍完,他们都争着抢着要照片发朋友圈。他们说:
“我们看不见这个世界,不能再让这个世界看不到我们。”
如若眼前黯淡无光,那就守住内心的烛火。助盲团像个神奇的身心疗愈场,在这里,很多人负重前行,但他们在奔跑中,依然保持着对生命的热忱。
采访越深入,打动我的故事越多。助盲团是个“富矿”,人物故事精彩纷呈,而我却因此陷入了取舍的两难中。
最终我选定了盲友刘海军和志愿者王喆作为主人公。
第一次在奥森见到海军和王喆时,他们正互相调侃打趣,看起来相当松弛。
回忆起两人第一次跑步,王喆笑称,当时他随口哼唱的歌曲,海军总能接上歌词,两人就这样你唱一句,我接一句地跑完了10公里。后来王喆因为家里的变故心情低落而选择骑行,每次从遥远的地方回来,海军都是他最忠实的听众。他喜欢听王喆讲述骑行经历,两个人总有聊不完的话题。王喆答应海军,有机会带着他一起去西藏骑行,两人甚至还在网上预订了双人脚踏车。
后来,海军遭遇了一场大病,严重的药疹遍布全身。见他孤身一人在北京,王喆把他接到家中悉心照顾,三餐精心安排,晚上同睡一床。其他盲友和志愿者也定期送来食物……
王喆在海军生病时的悉心照料,感动了同为志愿者的飞飞,并让飞飞认准了王喆是可以托付终生的男人。而当大家异口同声夸奖王喆时,王喆却道出了海军的懂事和乐观性格。正是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让王喆从失去母亲的悲痛中走出来,内心得到了治愈。
王喆与刘海军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由陌生拘谨到熟悉信赖,他们在奔跑中找到兄弟之情,也因善良助人赢得珍贵的爱情……
一根绿色环绳,连接盲人与志愿者,也连接着彼此的心跳与呼吸。当下浮躁喧嚣的尘世,这种共沐风雨、双向奔赴的关系,是对人生真谛的生动诠释,是我最想表达的主题,也是提纲挈领,串联全篇的重要故事主干。
此时,距离当时的采访拍摄已过去两个月,但每每想起助盲团里热腾腾的跑步场景,我总是心潮澎湃,最打动我的是他们执着地追求生命中的美好。那些鲜活的生命与热烈的灵魂撞击出的绚烂火花,即使身处黑暗,也涌动着炽烈的生命热望。
很难忘在采访中,一位全盲跑友动情地告诉我,他的偶像是本次参加巴黎残奥会的盲人马拉松运动员何珊珊。于是,我辗转联系到正在巴黎参赛的何珊珊和他的领跑员游俊杰。
在纪录片结尾处,两位运动员与何亚君助盲团的跑友们隔空互动,相互鼓励。那天,何珊珊赢得了女子1500米T11级决赛的银牌,并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几天后,他们还参加了女子马拉松决赛。这相隔千里的温情互动,不知感动了多少网友。
我不禁感慨:无论是精英健儿还是大众跑者,他们都在奔跑中拓宽着生命空间,努力去实现人生目标。他们是赛场上的英雄,也是生活中的勇士。这些不屈的灵魂,都在向我们传递着温暖与力量。他们眼睛虽然看不见,但却让更多人看到了爱与希望的光芒——
眼睛看不见的地方,就让心去抵达。
征稿启事
“我在现场”是中国记协微信启动改版以来开创的首个栏目,是编辑部重点打造的精品栏目。
“我在现场”中,记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一线采访故事,深挖故事细节,分享真知灼见、流露真情实感,鲜活明快、可读性强。编辑部不定期将优秀作品集纳成册出版发行。
更多稿件请参考文末 #我在现场 专栏。投稿地址zgjxwxtg@163.com请标注【我在现场】+单位+姓名+联系方式。
投稿要求:
1、字数2000—3000字最佳;
2、强调现场感,记者在现场;突出故事性,记者讲好故事;提高可读性,语言表达简洁凝练。
优质投稿将单篇展示在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上,编辑部会与记者本人联系,后续沟通稿酬等相关事宜。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zgjxacja)
本期编辑:陈祖明 彭婕妮 林芝瑶
实习:彭曼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