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湖北日报头版刊发《太湖港小浪花见证——村里有美术园 村民成园艺师》报道,作者以小浪花的视角,带领读者探访长江、汉江、清江流域治理现场。
此文视角有何不同?采制过程又有哪些故事?
湖北日报报道团队记者刘宇、彭一苇、胡弦、汪子轶向中国记协“文有新风”栏目来稿,分享创作经历。
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
文有新风丨这么硬的选题,他们凭什么视角不同?
刘宇 彭一苇 胡弦 汪子轶
9月18日,湖北日报头版推出系列报道“我随碧波看流域”,该系列的第一篇报道《太湖港小浪花见证——村里有美术园 村民成园艺师》的文风别具一格:记者以一朵朵小浪花的视角讲述荆州市太湖港流域治理成果。
一切要从半年前的策划开始说起。
(一)
治荆楚必先治水。2023年,湖北明确提出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今年3月,湖北日报经济新闻中心开始策划报道方案:如何报道湖北流域综合治理成果?如何创新视角、创造利于传播的全媒体稿件和产品?
最初,经济新闻中心策划的想法是“流域对话”。
湖北目前规划了长江、汉江、清江三个一级流域,以及三峡库区、四湖片区等16个二级流域,部分市州规划了三级流域。从流域之间的对话切入治理现状,似乎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创新。
但经过反复思考,主创团队还是放弃了这一策划。
一是因为流域之间对话操作难度较大,稿件写出来可能不太接地气;
二是因为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的报道,容易进入“官方”视角,写法僵硬。
如何突破这一固有报道思路、做出创新?
一个更新、更灵巧的想法出炉——记者以流域中的一朵小浪花的视角来见证流域治理之变。这样一来,切口足够小、视角足够精微,同时又可以把故事讲得生动活泼,读者看起来也比较轻松。
(二)
确定报道角度后,在湖北省生态环境厅的协助下,经济新闻中心主创团队筛选出省内长江、汉江、清江三大流域中比较有特色亮点的小流域,涵盖襄阳、十堰、宜昌、荆州、孝感等8个城市的28个采访点位。
为了进一步深入基层、提高采写效率,9月初,经济新闻中心联合视觉新闻中心,安排6位记者兵分两路进行采写。
一朵小浪花的视角,是变化的,也是流动的。
在长阳沿头溪小流域采访时,记者得知它的最上游是4A级景区清江方山,下游是5A级景区清江画廊,沿溪坐落着8个村庄。镇上成立了沿头溪小流域综合治理“大党委”,联合组织流域内的8个村,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既联动治水,又抱团发展旅游业,成效显著。
但是,如何在流动视角中凸显各村特色?
八个村我们无法一一跑到,思索再三后,记者决定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最上游的郑家榜村,位于中游、沿头溪流经最长的两河口村,以及最下游的晒鼓坪村。
规划好采访思路后,我们分别深入挖掘三个村的独特之处——郑家榜村因紧邻方山景区,农家乐和民宿业发展红火;两河口村水资源丰富,现在种起了特色林果,重点发展休闲采摘观光游;晒鼓坪村是沿头溪小流域最靠近县城的地方,是“门面”,当地鼓励村民美化自家庭院。
找到特点,还要多视角灵活呈现。我们尝试扩大“小浪花”的朋友圈,通过采访农家乐老板官国庆,回顾沿头溪小流域的治理历史,展现流域治理与居民生活的紧密关联。
(三)
历经半个月采访,主创团队复盘采访素材,思索6篇系列报道该如何谋篇布局。
由于每条流域都涉及治理与致富两个主题,我们决定突出各流域治理特色,让每一朵浪花都拥有不同的性格。
丹江口浪河流域不仅是汉江一级支流,也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丹江口水库的主要支流。守护好浪河,事关“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国家使命。浪河里的小浪花见证了治水全程。
沿头溪,清江一级支流,流经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郑家榜、王家棚、两河口村等8个村庄,最终汇入清江。沿头溪里的小浪花,背靠清江画廊,经历了美、不美、重现美的过程。
荆州市太湖港是典型的库区小流域,四库连江、引江灌库、库水济湖,流域内大小水库星罗棋布,河流沟渠纵横交错。在描写治理过程时,我们将生硬的工作总结拆分为灵活的表达:“丁家咀水库里,人们已修护沿线岸坡22公里,这里便成了生态缓冲带,小浪花们都可在此玩耍……人们疏挖排水渠,那些不畅通的“肠梗阻”不见了,浪花们都能跳起来戏水……”
稿件刊登后,湖北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肯定,认为这组稿件以创新的视角将工作性报道进行转换,丰富且灵巧地展现了湖北流域治理的成果,深入浅出,令人印象深刻。
系列报道获得湖北日报当日好稿,客户端综合阅读量破万。有网友评价,记者以小浪花的视角走进基层,深入一线采访,报道是综合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佳作。
做报道、采新闻,不仅要深入基层,更要紧跟时事,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时代脉搏。(编辑:彭婕妮 林芝瑶 任金蕊 实习:叶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