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发展倡议提出三周年之际,深圳广电国际传播中心重磅推出双语视频理论节目《直说中国·全球发展倡议“朋友圈”》,首站来到马来西亚。
深圳广电记者陈宇航向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他们深入马来西亚调研拍摄的故事。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 | IP定位马来西亚 我们发了条全球发展倡议的“朋友圈”
本文作者:陈宇航
今年是全球发展倡议提出三周年。
我们策划并制作双语视频理论节目《直说中国·全球发展倡议“朋友圈”》,聚焦全球发展倡议下逐渐扩大的中国“朋友圈”。
节目首站来到马来西亚,我与多位同事深入马来西亚吉隆坡、槟城州、马六甲州、吉打州、雪兰莪州、彭亨州、柔佛州等地调研拍摄。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深刻感受到马来西亚民众对中国发展的关注和对自身发展的期待,还交到了很多好朋友。
(一)
“不走回头路。”
这是40年前,邓小平同志视察广东时发出的改革强音,也是马来西亚柔佛州行政议员李廷汉今年来到深圳考察时印象深刻、种在心里的一句话。
时代背景不同,两国国情不同,为什么这句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强音能说到这位马来西亚年轻官员的心坎里呢?
李廷汉的家乡柔佛州位于马来西亚半岛的最南端,毗邻新加坡。今年年底,马新两国将在这里正式成立柔新经济特区,并喊出打造“东南亚深圳”的口号。
彼时,距离柔新特区正式成立只剩9个月,但需要厘清的事务还很多,其中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在特区内衔接两国的法律和规制,协调两国的利益和观念。这个重担被年轻的李廷汉挑起,他管理的部门主要负责统筹两国的想法,协调双方的分歧,压力可想而知。
今年3月,柔佛州州长带队赴深圳考察交流,希望深入学习深圳特区发展经验。从获得消息到参访团赴深,时间窗口只有两天。我们迅速通过马来西亚合作媒体,与此次参访团中承担重任的李廷汉议员取得联系。
我本担心临时邀约会让本已行程满满的他分身乏术,没想到李廷汉表示对拍摄选择的探访地点很感兴趣,并爽快答应了采访邀约。
两天之后,我们在深圳第一次见到这位“90后”柔佛州官员。
在紧凑的拍摄行程中,我们先后前往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和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沿着深圳特区的发展脉络探寻发展密码。在改革开放展览馆参观时,有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李廷汉——“不走回头路”。李廷汉感慨,他希望柔新特区只要宣布成立了,也要“不走回头路”。
两周后,我们在柔佛州再会。
在一天紧锣密鼓的工作中,我们跟随李廷汉从州政府到港口再到产业园,看到了他因改革而面对的挑战、因年轻而遭受的质疑。直到夜幕降临,他才得以卸下一身重担。我们坐在柔佛的夜幕下,伴着点点星光和温柔和风,聊起他的过往,展望特区的未来。
最后,我们问他:这么大的压力和挑战,有信心吗?
他笑着回答:有的,不走回头路。
深圳、柔佛两度对话李廷汉
笔落至此,还有一位柔佛“老友”不得不提,那就是李廷汉的助理小吕Thomas。
对我而言,出国拍摄最大的难点之一就在于不确定性太多。没有时间提前踩点,没有办法当面沟通,种种不确定性都为拍摄带来困难。
在与小吕的交谈中,很多拍摄想法得以拨云见日。
一天,我们坐在小区的秋千上聊天,他如数家珍地向我推荐适合展现拍摄主题的地点:极大缩短两地通勤时间的新柔捷运项目、马来西亚第二大港口PTP港、深耕柔佛的中国科技企业……尽管已至凌晨,但我仍感受不到倦意。他的建议,帮助我们继续深入了解马来西亚的发展蓝图。
三周时间里,我们深入探访了马来西亚的十几个地点,“朋友圈”里添加了许多像李议员和小吕这样的走心朋友。他们有人用数字技术赋能榴莲产业链,有人在偏远山区打造起“电商小卖部”,有人联通起马来半岛东西海岸的“陆上桥梁”,有人在电竞的蓝海中打拼出一番天地……
这些追梦人,以生动的故事诠释了在全球发展倡议的引领下,中马如何携手发展,实现共赢。
《直说中国》深入马来西亚多地调研拍摄
(二)
在节目策划之初,同事们就达成共识——以问题为导向,挖掘海外民众真正感兴趣的中国议题。
出发前,我们利用谷歌问卷调查、大数据分析等工具,先了解马来西亚网友对中国的基本印象、兴趣所在,并以此为基础对节目选题进行优化。
在整合数据时,我们发现马来西亚网友对中国的文化、美食最感兴趣,凭借72.5%的得票率高居榜首,而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话题,得票紧随其后。
这个调研结果也在我们的拍摄过程中得以验证。
我们在街头采访中惊喜地看到,不少马来西亚人刚看过《狂飙》《满江红》《飞驰人生》等中国影视作品,麻辣烫、酸辣粉、烤冷面等小吃则是他们最爱的中国美食。无论是吉隆坡随处可见的移动支付,还是柔佛州的数据中心,无不彰显着数字技术与马来西亚发展的紧密联系。
有受访者表示,小红书等中国社交软件已经成为马来西亚年轻人分享生活的重要平台。比如,过去想要寻找本地新开的餐厅,他们通常使用谷歌搜索。但现在,小红书的探店帖已经成为她“种草”“排雷”的直接依据。
带着马来西亚年轻人关心的这些话题,我们邀请中马两国学者一同走进马来西亚高校。在三周的六场沙龙活动中,我们在马来西亚高校深入讨论为什么要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如何发展等一系列发展问题。
沙龙现场,学生们踊跃发言。
有人关心柔新特区的设立会为年轻人提供怎样的发展机遇,有人好奇为什么中国被称为“基建狂魔”,有人顾虑数字经济合作如何确保数据安全,有人担忧马来西亚会否陷入所谓的“债务陷阱”……聚焦发展,学者和学子直抒胸臆,在对话中增进了解,在激荡中寻找共识。
随着“新朋友”逐渐成为“老相识”,我早前对沙龙“无人问津”的担忧被彻底化解。有不少同学根据我们海报的时间,一次不落地来参加活动。还有同学在参与沙龙的过程中,拍下照片上传社交媒体,吸引了更多身边的朋友来加入“朋友圈”。
“中国知道,中国并不完美。”
这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杰出教授黄靖,在拉曼理工大学的校园沙龙上,对在场学生们说到的一句话。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始终以诚相待。
我们带着脚、眼、脑、笔走向海外,并不是力求让世界看到一个“完美的中国”,而是希望直面问题、直奔现场、直抒胸臆,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三)
10月1日起,《直说中国·全球发展倡议“朋友圈”》在深圳卫视和直新闻全媒体矩阵号播出。同时,节目在马来西亚《亚洲电视新闻》同步推出,实现了中马两国全网落地播出。
不少马来西亚观众在观看节目后表示,通过该节目加深了对中国的认识,也对中马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马来西亚嘉宾分享《直说中国》拍摄片段
马来西亚大学生覃祖鸿看完节目后留言:“我家有一个小型榴莲园,但我之前并不了解中马在榴莲种植方面的技术合作。希望未来马来西亚和中国可以建立更多农业技术方面的合作,一同发展进步!”
马来西亚教师罗颖悦坦言:“没想到这个节目这么好看,有这么扎实的内容。”
马来西亚网友“小俊”给节目组留言:“追了几期节目,感觉中国对马来西亚的发展帮助极大,尤其是在科技这方面。现在很多马来西亚人都开比亚迪电车,《黑神话:悟空》一开卖我就第一时间入手,完全被它的剧情吸引。”
马来西亚无人机女飞手安妮米在自己的TikTok账号上播放了节目相关片段,播放量超过2万,点赞数过千。有的网友为女飞手点赞,也有网友为先进农业技术点赞……
拥有300万粉丝的马来西亚网红博主“马来堂哥”,将参与节目的过程拍摄记录下来,制作新媒体产品,好评无数。
在中马建交50周年的2024年,我们IP定位马来西亚,发了一条全球发展倡议的“朋友圈”。
这条“朋友圈”里的中国,没有美颜、不加滤镜。
我们坦诚相待,我们直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