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云南的自身实践,我从话语体系、合作体系、交流体系、人才体系等四个维度谈谈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从云南国际传播的旗舰平台——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的名字来看就知道,我们的主要对象是南亚和东南亚以及环印度洋地区,目标是打造上下通达、灵活融汇的现代传播体系,成为服务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主阵地、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的试验田、讲好美丽中国七彩云南故事的新高地。
从话语体系来看,既要有符合国际理解和接受的表达方式,增加国际受众的理解和共情能力,还要有包容性,根据不同文化背景调整叙事风格,结合特定受众的口味,设计产生共鸣的传播议题和主题。
为此,我们花了不少时间研究对象国的媒体生态。今年7月,云南国传中心历时3年调研的成果《湄公河五国媒体生态研究》出版,为国际传播一线的研究人员、实践者生产了一本“工具书”。当然,也为我们的体质是否适应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进行一次全员“体检”和“补钙”。得益于此,我们的网站小语种频道、社交媒体账号每个月都有“爆款”。
不久前,受台风“摩羯”的影响,湄公河下游老挝、越南、泰国受到不同程度的洪涝影响。有些海外的杂音开始出现,失实认为湄公河国家的洪涝归咎于云南水电站的泄洪。云南国传中心的越南语、老挝语、泰国语的社交媒体账号立即根据外交部的客观回应进行发声。老挝语小编自己出镜,客观中立地陈述事实,配发了中老边境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支援老挝抗洪援驰物资车辆出发的画面。短短一天,12余万观众点击了这条老语视频,下方留言也纷纷力挺中老友谊。
说到合作体系和交流体系,二者密不可分,相互成就和促进。自1996年起,云南国传中心迈出了国际传播的初探步伐,从“借船出海”发展到现在“刊、网、报、端、研”多条腿共同使力,最喜人的收获是在湄公河流域国家的 “一高一青”(高端人士、青年)人群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开启了“老友记”的新篇章。
这些年,我们基于与周边国家以诚相交、以友相待的浓情厚意探索开展了许多既“亲”又“实”的人文交流活动。今年,我们在柬埔寨暹粒吴哥国际机场落地了中柬文化走廊,发挥了机场的旅游窗口的作用,释放中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红利。推出“世界遗产游计划”,以“10天看10个世界遗产”为主题,推介从暹粒吴哥国际机场出发、经昆明的旅游产品、线路、服务,吸引各国游客感受澜湄风情,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2023年以来,云南国传中心举办了新时代“一江情·一家亲”国际人文交流系列活动、澜湄合作年度十大新闻发布、“澜湄·来试试”青年视频挑战赛、“山海青年·以‘武’会友” “中老情·幸福路”、国际瑜伽日暨中印人文交流系列活动、“我们的‘一带一路’”、“你来我往的胞波 闪闪发亮的青春”、中老网络名人打卡中老铁路沿线、同泼一江幸福水——共建共享“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游云南 看吴哥”遗产地之声系列活动、第5届澜湄视听周等近20余个活动,涵盖媒体合作、中老铁路、艺术体育、青年交往、胞波故事等领域,对拉进彼此距离、了解彼此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今年年初,我们与中国日报携手,成立了南亚东南亚媒体联盟,与国内外盟友们致力促成更多可落地、可转换、可反馈、可交流、可实时共享的传播产品、场景和体验。同时,在中国记协指导下,我们发起成立南亚东南亚记者之家,搭建起区域内媒体人交流互鉴的社群。如此一来,一些融通地方特色和国际话语表达的新品孕育而生:和老挝国家电视台开创首个手语节目、和泰国第九电视台尝试节目共创、和中国日报联合设计兼具云南特色和国际范儿的文创产品(中老铁路的冰箱贴,每次活动上一批、抢空一批)……
最后,我想谈的是人才体系。不久前,84岁高龄的中国第一届柬埔寨语专业毕业生、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彭晖来访中心。我们的柬埔寨语年轻编辑们赶紧拿出彭老师编撰的、已经翻得很旧很烂的《中柬互译词典》让“老师的老师”签名。老、青两代柬语工作者相聚的画面,温馨而难得。彭老师教授过的同学,有些成为了外交官,有些成为了我们柬语《高棉》杂志上赫赫有名的译审专家。这次相聚,让我们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国际传播界有了更深的体会。我们编辑部由柬、老、缅、泰、越、英等语种的年轻人组成,他们往往经历2-3年的时间才能入行,成长为国际传播的合格选手。所以,招募、培养、激励、留住国传人才是确保事业持续健康的永恒课题。(作者王廷尧系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