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人民日报社刘晓鹏:主流媒体内容创新的三个“双向奔赴”

2024-10-16 10:11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新媒体部门,我们正按照人民日报编委会部署,围绕全面落实《决定》精神,系统谋划推进各项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日报是党中央的机关报。一张报纸,上连党心,下接民心。要把人民日报办得更好,扩大地域覆盖面、扩大人群覆盖面、扩大内容覆盖面,充分发挥在舆论上的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我们感到,全媒体时代,扩大“三个覆盖面”,发挥“三个作用”,说到根本,还是“上连党心,下接民心”的作用,在全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发挥。形态更新、渠道更新、手段更新,都应服务于“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传递信息、表达观点、抒发情感,都应紧紧围绕“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

  第一、内容创新与时代声音的“双向奔赴”。

  对主流媒体而言,在媒体形态和舆论生态快速演进中,坚守并持续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回应时代声音,担当媒体责任,具有长远而深邃的价值。这些价值,可以穿透文字、影像、数据、模态、模型、算法,在载体、渠道与平台的迭代中,愈加彰显其可贵,我们应当有充分的信心,保持足够的定力。

  主流媒体内容逻辑未曾改变,有三个维度:一是信息。在海量信息的生成和传播中,对关键事实的甄别与解析,其价值不是变低了,而是变高了,什么时候都不能弱化,这正是主流媒体的优势所在,也是公众对我们的期待所在。二是观点。面对层出不穷的“热搜”“热榜”,在众声喧哗中,满足于蹭热点“围观”“吃瓜”没有前途,“人云亦云”随大流没有意义,主流媒体应在多元中立主导,通过鲜明有力的观点和态度,通过灵活高效的表达和言说,让主流价值建立起舆论中的坐标,形成是非善恶判断的共识。三是情感。共同的情感是凝聚人心的“粘合剂”,消极的情绪又可能成为撕裂社会的“催化剂”,我们应当通过内容创新,达成共情共鸣,疏解化解情绪张力。

  围绕这些思考,今年我们尝试了一系列策划,同青年人在一起、知冷暖、共甘苦、齐奋斗,让每个人的人生刻度,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远大前景中充分展现。全国两会结束,我们推出《献给春天的演讲:向前》,邀请演员游本昌讲述自己奋斗一生的故事,全网阅读播放量6.6亿。90多岁的老艺术家一席话,感动了许多00后,被制成无数“表情包”。五四青年节,我们邀请企业家雷军,制作《献给青春的演讲:敢》,用雷军的亲身经历,鼓励大家敢于突破,不断奋斗。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我们又推出一组“追光”系列演讲,邀请钱七虎、樊锦诗、孙颖莎作为主讲人,以中国山河大地为舞台,讲述自己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的故事,激发青年爱国情怀,取得很好传播效果。

  我们认为,内容创新的愿景,应当是重塑主流媒体与网民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单纯的内容提供者与内容接受者,而应借助互联网,同公众达成信息、价值、情感的共同体。

  第二、内容创新与传播场景的“双向奔赴”。

  从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历程来看,主流媒体内容创新,有一条重要规律就是要让内容适配用户的信息接收方式。全媒体时代,传播无处不在,从单纯聚焦载体本身,到围绕传播来选择和构建,用人、信息、时间、空间的组合关系,可以创造新的传播场景。

  近些年来,我们一直尝试打通线上线下,打造新的场景传播IP项目。国庆期间,我们升级迭代场景传播,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追光街区”,结合线上主题传播和线下互动体验,在北京推出项目主街区,6天有2万人线下参与。在上海、重庆、珠海、郑州四地同步进行“人民路”创意手绘街区活动,将普通人的故事绘制到街道上,吸引各地几十万市民参观“打卡”。活动也引发众多网民二次创作,广泛覆盖线上传播。我们感到,内容本身不仅仅是可看可听的,也应是可感可触的,通过线上和线下场景的拓展,可以与公众之间建立持久的关联。

  第三、促进内容创新与技术变革的“双向奔赴”。

  人工智能无疑是当前最受关注的技术。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在内容创新上的应用,应当是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结合,做到三点:一是可控,确保各方面安全稳妥;二是可知,虽然人工智能高深莫测,但在内容应用中,对技术路径、算法逻辑、数据来源等应当是清晰明确的,不可“摸黑前行”;三要可行,不搞“虚无缥缈之技”,确保带来实实在在的落地效果,创造新场景、新体验、新服务。

  基于这些考量,我们持续探索运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在前期辅助产品创作基础上,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推出人机共创微视频《江山如此多娇》。巴黎奥运期间,我们又运用最新技术,推出全片由AI生成的《熊猫奥运奇幻之旅》。通过AI应用,确实看到了全新的空间与可能性,也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收获了较好传播效果。当然,这些探索还是初步的,对于主流媒体而言,AIGC的应用远未达到成熟。我们认为,还是应当坚定推进这种探索,以此来积累经验,探索边界,把握规律。我们也将在产品层面探索的基础上,全力建设自主可控的“人民日报创作大脑AI+”AIGC应用平台,积累属于自身的数据和算法,打造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和新质生产力。(作者刘晓鹏系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 张景云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6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