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新华社钱彤:寻找突破点创新点着力点

2024-10-16 10:46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当前,移动互联网已深度融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融入人民生活,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与各行各业发生着“化学反应”,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也改变着我们的舆论生态。全民在线、实时互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移动互联网已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25”讲话中首次提出“四全”媒体的概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鲜明指出要“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如何进一步发挥主流媒体的思想引领作用,正本清源;如何在全媒体时代重塑新闻报道的生产流程,加强高质量内容供给;如何坚持“内容为王”和“渠道制胜”的双轮驱动,科学把握移动互联网传播规律,提升传播实效;如何充分发挥网络动员能力,让主流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精神感召和行为倡导。

  一是聚焦主责主业,发挥主力军作用,在报道和产品的关系中寻找突破点。新闻报道的主体是产品,要将适合移动互联网传播的产品做为生产流程的基础、核心,乃至灵魂。要做好权威发布。新形势下,主流媒体权威发布的优势更加凸显。要注重时效,抢抓第一落点,牢牢把握住主流舆论的主导权。同时探索适应在移动互联网传播时代的二次传播,加强与之相匹配的内容建设能力和生产能力。要坚持价值引领。主流媒体传递的是党和国家的声音,守正创新的前提是守正,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围绕网民关心关切的热点问题和话题,要紧贴舆论场,早说话、会说话,讲清情况、疏导情绪,用共情共鸣凝聚最大共识。要强化议题设置。“不日新者必日退”,产品最终还是要在策划上见水平,在内容上见真章,要更加注重内容的个性化、分众化处理,一鱼多吃,一鱼百味,以精巧的议题为引领,精细生产,精致呈现,精准传播,既有“小而美”,也有“多而精”,最终呈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要优化产品设计。将碎片化、差异化贯穿到生产和传播的全链条中,在生产前明确产品定位,加强产品样式和形态的对象感,要“准”在内容、“准”在表达、还要“准”在产品形态,不仅是要“触达”,还到“触动”。要提高生产效能。当前,以视频、海报、直播为载体的可视化产品成为了新闻报道的主要形态,尤其是视频,已占到约75%左右的份额,要响应全媒体时代“随时随地生产”“全时全域传播”的需求,加强全媒体产品的矩阵建设,对产品形态进一步细分,将生产流程进一步专业化,探索打造多线程协同联动的生产链条,进一步释放生产力。

  二是加强阵地和渠道建设,突出平台支撑,在“自建”和“共建”的关系寻找结合点。社交媒体平台UGC的兴起,使得新闻内容生产来源多元化,打破了大众传播的统一标准化传播,给主流媒体带来的不仅是挑战,也是重大机遇。要提升自主能力。发挥主流媒体移动终端“聚合性”和自主可控的优势,将主流媒体强大的新闻信息采编能力与互联网高能高效的传播能力有机结合,搭建兼具主流价值和创新活力的生态体系,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要推动同向发力。以主流媒体在商业平台、社交媒体平台的官方账号为抓手,分析各平台优势特点,研判用户画像,靶向施策,主动参与互动,尊重差异,从“大众传播”迈向“分众传播”。要形成强大合力。加强与各平台的协作和交流,探索实际业务中的结合点,求同存异,互为助力,开展深度合作,各展所长。

  三是把握移动互联网传播规律,提升传播效能,在“战术”和“战略”的关系中寻找着力点。当前,新一轮信息革命深入发展,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找信息”已经逐渐转变为“信息找人”,大数据、算法推荐等技术对信息的获取是把“双刃剑”。我们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要探索“运营前置”,加强对传播的策略性,提前对报道传播的全流程进行统筹谋划、整体布局。要掌握信息获取主动权。针对不同的平台特点,细化对信息的获取方式,优先捕捉“带露珠”“冒热气”的一手线索和素材,对信息的来源、渠道进行统筹考虑。要将“流量”转化为“声量”。密切关注网民反响,定期对流量的产生、获取和转化进行分析,复盘,对产品的打开率、完播率等指标进行综合研判,因时因势调整,优化传播策略,形成科学的考量体系。要坚持技术赋能。要顺应技术变革大势,将云计算、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融入采编发全流程各环节,探索元宇宙等技术对新闻应用场景的拓展和延伸。要注重氛围营造。以“中心化”的议题作为引领,以“去中心化”的生产和传播作为手段,发挥网络动员能力,积极和平台以及自带流量的正能量网红大V合作,适时围绕报道本身或相关话题展开“二创”,完成从“主动拉粉”到“自然吸粉”“路转粉”的转化,强化互动引导,增强用户粘性,以“柔性传播”烘托氛围,壮大声势。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聚焦建设“手机上的新华社”,领风气之先,行融合发展,搭乘全媒体时代的快车,主动适应移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已是一家集供稿线路、终端平台、社交媒体账号一体建设、一体传播,综合覆盖用户超过10亿人次的全媒体方阵,正积极探索一条遵循移动互联网规律、体现通讯社特色、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之路。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愿与各位同仁一道,在寻找突破点、结合点和着力点的基础上,在合作共赢的前提下,探索行业新的增长点。(作者钱彤系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主任 )

责任编辑: 张景云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6721